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on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在实施第六学年了,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让我知道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的目标:一、学生必须逐步学会揭示科学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为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生物课本身所蕴涵的德育内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其他科目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1. 环境保护中的德育
  
  在教学中,如何使生态道德的教育与知识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于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田,是值得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课题。目前我国把增强公民生态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列为现今社会的当务之急,生态环境道德应纳入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已成为青少年的规范,环保行为的准则,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遵守生态道德的责任感和光荣感,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任务。
  1.1 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在新课程第三单元中当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以拓展提问:“如何理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得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人们感到一棵树的好处,如果是一片森林,那好处就更多了。有资料所示: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氧气,消耗二氧化碳,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这个资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为创建生态城市、生态团场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 新课程的资料分析中渗透了环境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学会增强环保意识。如新课程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生态系统中有资料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E大鱼身上的小红点最多,说明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传递并积累,受害最严重的是E大鱼,在这个食物链中如果有人类,最终受害者是我们人类,我们该怎样做才不至于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来提出警钟,告戒人们应时时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产中要注意环保,否则后果难以控制。如在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大陆上经常使用一种DDT的化学药剂喷洒在植物上杀虫,其中大部分药剂落在地面上和进入空气中,随着雨水流入海洋,于是DDT进入到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鸟、兽体内的积累含量比海水高出百万倍。DDT使鸟的卵壳变软,孵化时极易压碎,孵不出小鸟,鸟的数量不断的在减少;DDT还能引起妇女不孕,DDT不仅危害当地的人及其它生物,还危机到极地地区的生物,这就使我们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生态保护人人有责。
  
  2.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新教材的编排,让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科学发展史,渗透科学家事迹,生物科学与职业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如生物学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的显形和隐性讲了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课文内容之后科学家的故事就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他经过50多年的繁殖和选育,在基因组研究水平上培育出了多个高产而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世界水稻增收做出了贡献。第三章生物的进化课文之后的科学家的故事介绍了达尔文用了5年时间进行环球考察,通过长达20多年的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巨著物质起源 》,用事实强有力地驳斥了“神创论”的观点,树立了现代生物是有古代生物进化而来的观点。由此可见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分及科学的价值观,确实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峰。
  3. 责任感教育
  进些年,学生在校内外时有破坏公物,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时有“为了网吧”离家出走甚至有了违法犯罪的行为,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痛苦和创伤,也给社会、学校带来了很坏的影响,究其原因,学生责任感缺乏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新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三节 人的生殖和发育,介绍生命的孕育抚养过程,让学生了解父母抚养孩子的辛苦及父母所具有的爱心和责任心,从而产生热爱与感激父母的赤子之心;这时再介绍一些动物之间情感美的事例,如‘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增强学生对长辈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分工合作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可以用蜜蜂、蚂蚁王国和狒狒群体的有关知识感染学生们相信在不断地引导中能促使学生们在负起各种责任的同时肩负起社会道德感的重任。
  收稿日期:2009-03-03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课堂认知活动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高昂兴趣和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就要去热爱学生,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创造平等的课堂关系。以教师的情感音符,去叩击学生的心弦,以引起思想、精神上的共鸣,收到美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学;关系    The great function of a teacher's affection in c
期刊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1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
期刊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学生物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1. 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教育理念出发,从动手实践的意义、动手实践的时机、动手实践应注意的问题、动手实践的组织实施策略四方面论述,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法宝,以便为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手实践;意义;时机;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对动手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
期刊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以来的一些想法及感悟。    1. 从自身出发向学生
期刊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及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我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有效的管理手段、策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1. 思想管理    它是构建学校管理的前提。思想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转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确定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我校实施新课改后,学校环境、教学设施设备条件极大改善,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这时校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及时转变,对指
期刊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让美育融于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感受美和表达美。  【关键词】课堂教学;美育;欣赏    The language teaching want to value the United States to teach  Du Wen-cao  【Abstract】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f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尤其是中职教育,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重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那么,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究竟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呼唤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中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最迅速的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阅读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开阔视野,提高成绩,开发智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质疑释疑;提高能力    Stir up interest, the development is good reading habit  Chu Mei-lin  【Abstract】Reading the t
期刊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决定了语文教学突出的情感性。语文教学如果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必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1. 注重情感熏陶,拓展学生的感性思维空间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