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学生物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以下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与研究。
1. 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4处,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生物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教育。
收稿日期:2009-04-16
1. 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
3.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袁隆平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4.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4处,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生物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教育。
收稿日期: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