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那么多,为什么不告诉父母?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sm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世纪80年代,我出生在陕西关中一个农村家庭。小学四年级时,因为父母在县城里做生意,就将我和弟弟从老家农村小学转到县城边上一所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一些,同时,学生的构成也要复杂一些。转学之初,校园生活还算平静。一年后,和更多的同学熟悉了,便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有段时间,我常去一位同学家里玩。在那里,认识了同学的一个“混混”朋友。这个人比我们年长,很懂得恩威并施,先是对我们表示友好,说一些可以保护我们不受欺负的话,接着就跟我们要东西和零花钱,并且数目还比较大。
  现在回头去想,这其实就是欺凌,但我那时不太懂。在对方的威逼利诱下,我开始从家里的小饭店偷烟,甚至偷父母的钱给他。
  二
  为什么我不直接告诉家人和老师呢?因为我不敢。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父亲非常威严。威严到什么程度?夏天傍晚,一家人吃完西瓜后,他只看我一眼,我就会非常自觉地将西瓜皮倒到猪圈里去。对于我,那眼神不是提醒,而是命令。在他威严的眼光下,我常常连大气都不敢出,又怎么敢跟他讲别人欺负我和我做过的错事?后来我发现,妹妹也是如此。
  长大后反思与父母的关系,我遗憾地发现,因为惧怕父母、从他们那里没有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我不曾和他们敞开心扉地谈过自己遇到的困难。而这也从反面证明,亲子关系足够亲密,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多重要。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情感沟通越充分,孩子向父母坦承所遇到的困难、父母帮助孩子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与信任,而且会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与信心,甚至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我不僅没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班主任。有一次,班主任碰见了我和那个人在一起,特别找我谈话,问我为什么跟这样的人交往,对方有没有跟我索要东西。我一口咬定没有,说他就是叫我问问话而已。老师再三盘问,我还是不松口。为什么呢?因为害怕,不知道跟老师讲了真话会有什么后果。另外,也觉得这样的事说不出口。根本上讲,还是对老师缺乏信任。而这种缺乏,跟家庭、学校的信任教育缺失有关。
  我曾看过一个资料,讲在西方的学校,有一门类似倾诉的交流课程,学生可以在小范围的同学和老师中,分享自己遇到的最失败、最难堪、最尴尬、最难以启齿的事。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不愿说出口的事,需要在一个放松、温馨、坦诚、彼此信赖的场合下才能说出来。说出这些,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对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也更加重要。
  后来,是其他同学告诉父亲这件事,他与对方家长进行了沟通,那一段可怕的日子才算结束。
  三
  我自己的孩子现在读三年级了。我从自己的成长中吸取教训,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努力倾听孩子,保障亲子间的沟通顺畅。
  我和妻子鼓励他讲述在学校发生的事,无论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有时装作无意地问他:在学校有不开心的事吗?讲一讲,没关系。孩子就会讲给我们听。
  比如,幼儿园老师将他们几个爱讲话的小朋友关进卫生间,他并不害怕,还安慰小伙伴:“没事的,老师一会儿就会把我们放出去。”再比如,小学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发脾气,听写生字得95分就要批评,吓唬学生叫家长等等。
  对此,我们没有过分紧张,也没有在激动之下找老师理论,而是引导他思考,哪些时候老师做事是不得已的,比如大家都调皮,秩序很乱,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办?在哪些情况下,可能老师做得不周,作为学生,既不要过分叛逆,也不要因为老师而对一门课失去兴趣,要豁达一些,学习终归是为自己。在这样的交流下,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也提高了应对和抗压能力。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写给孩子的诗》《纸上的关怀》等专著。)
  编后:孩子之所以被欺凌后不告诉父母,有时就是因为父母太过严厉,使得孩子不敢、也不愿向父母倾诉。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想提醒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保持亲子间沟通渠道的通畅,孩子被欺凌后才会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才不会导致更可怕事情的发生。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女儿上了二年級以后,每次考完试,老师都会让学生改正,然后让家长签字。  那天,女儿拿来的试卷上,有个地方是要用“阝”旁造字,女儿在括号里写了“陂”字。  我问女儿,这个字是不是错了,老师为什么没扣分?女儿指着这个字说:“因为这个字我写得对呀,只是老师还没教过。老师说,她一时也没想起来,所以圈了一下,后来发现是对的就没扣分。”我看了半天还是不认识这个字,问女儿是不是自己乱造的。女儿委屈地说,是她从字
期刊
我的妈妈是基层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文员,她是一个把梦想看得特别重要的人。她热爱写作,每天常常熬夜看书写文章。看到妈妈灯光下的背影,我又心疼又佩服。  七夕前一天,我把储蓄罐里的钱币倒出来,认真数着:“五角、一元、五元……”在一旁看书的妈妈笑着说:“鼎儿,大清早把储蓄罐拿出来干吗?”我一本正经地说:“老媽,七夕节要到了,我想送给您一个礼物……”妈妈有些惊讶:“给我买礼物,你有多少钱啊?妈妈不能要鼎儿的礼
期刊
一本好书就像一首诗,安详,有韵致,读来平仄有度,意蕴含藏其中;一本好书像一碗月色,清幽的月光,给你一抹神秘的想象。《让学生看见你的爱》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本书作者沈丽新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她能从日常的教育琐事中敏锐地发现优美和瑕疵,总能在探索与实践中总结教育智慧与方法。这本书中既有典型案例及教育细节的深刻剖析,又有对当今教育现象及热点话题的精彩阐述,观点鲜明,见解独特,读后发人深省。  在读这
期刊
1  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回来要缩写课文《猎人海力布》。女儿缩了一个开头,突发奇想:“妈妈,我可以把它缩成小古文吗?”  小古文语言简练,概括性强,当然可以。问题是她才上小学,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文,能行吗?我一半质疑,一半期待。她得到了准许,就开始动笔闷头写。过了好一會儿,她说写好了。我拿过来一看,有点意思。尤其这一节:“百姓无不悲痛,领小儿,扶老者,牵牲口,向东走去。半夜狂风怒号,有猛虎出山之势。
期刊
丁意萌,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秀外慧中的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品学兼优,曾被评为苏州市最美中学生。阅读铺垫人生底色  “手握状元之笔,心怀立日之心”,这是丁意萌出生时父母写在胎毛笔上的话。抓周时,她恰巧抓住了毛笔,大家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带着众人的美好期盼,她从小就喜欢写作。  在丁意萌两三岁时,父母就开始培养她的阅读习惯,给她买很多书,每天晚上陪她一起阅读。还没上小学,丁
期刊
一直以来,无怨无悔坚守教育战线,心里始终有个承诺,那就是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用一颗爱心去呵护莘莘学子。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晚自习的下课铃响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走出校门,我还在办公室给两名学生讲解错题。过一会儿,办公室的门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小脑袋钻了进来:“严老师,你能出来吗?我找你有事。”我抬眼一看,原来是班里最调皮的小东。  看到孩子期盼的眼神,我走到门外。小东吞吞吐吐地说:“严老师,我也不知道说
期刊
这个加长版假期,正好为父母提供了与孩子增进沟通、加深情感的机会。但好像时间一长,各种矛盾就出来了,不少父母感觉与孩子交流困难,亲子冲突也很突出。怎样做,才能让父母化解焦虑,与孩子“相看两不厌”呢?  世界上有一种生物叫做小朋友。他们既是大魔王,又是暖心的小天使。  时隔六年再次带一年级。刚开学时,内心填满了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尤其是我们班的小任和小倪,把我这个“资深班主任”也弄得焦头烂额。  苏霍姆
期刊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小王子》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北宋文学家司马光  比较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相反,还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家陶行知  在孩子心目中,梦想远远高于任何物质财富。保护孩子的梦想,实际上就是在保护孩子的未来。  ——梦想的力量  唯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
期刊
1.你怎么这么傻  父母有时候恨铁不成钢,不经意间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或当他人面,不仅让孩子尊严受损,还很伤害他们的自信心。2.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说这种话的父母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与孩子竞争的心理企图。当孩子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单方面地指责孩子。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把父母当成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他们认为父母既没有意愿帮自己解开心结,也没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困境,
期刊
校园欺凌,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言语上的欺凌,都会给被欺凌者的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责任,去帮助那些被欺凌的人,去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话题。2019年,聚焦校园欺凌话题的电影《少年的你》上映之后,更是引发舆论广泛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