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国高教司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各专业必修课程需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全面、系琉地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具备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方面,为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达到“通过六个掌握、实现六个具备”的基本要求。即:一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性内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是掌握计算机操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环境,具备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事物处理的能力;三是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网络组成与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站建没与开发能力;四是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备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五是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利用多媒体工具处理多媒体信息,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六是掌握信息采集和调研的最佳途径,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met进行主动学习,并能够借鉴、吸收、处理、创新、组织、利用规划和信息。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中又出现了一些不适直发展的新问题,包括:内容相对陈旧、方法相对呆板、形式相对单一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师生不能互动,最终造成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笔者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的,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课建设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实际应用为内容,学校应将该门课程有机融入到学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之中。通过搭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平台,将该门课程放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在队伍建设、财力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定期组织调研、有计划更新硬件设备、协调组建新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等,加大推进课程建设的力度,全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
二、以精品课建设为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方向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确定上,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确定自己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目标,如校精品课以省精品课为发展目标、省精品课以国家精品课为发展目标。同时,根据建设方向和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来随时调整考核内容,进而推动考核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选用教材等方面改革,使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和动机是密切联系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并保持长久,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对计算机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自己搜索资料为自己学习所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而且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要强化计算机信息素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中找到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途径及最佳途径,激发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合学生实际,分类培养不同学生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顺利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当前,部分学校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各个非计算机专业中设置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造成计算机应用到本专业领域不适应的后果。
此外,在一年级入校时,计算机基础差异十分大,他们受到家庭和城镇区域不同、接触网络技术、信息等知识程度不同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第一学期诸如WINDOWS、OFFICE等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而部分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很多学校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继续采用一套教材、一个大纲、一个计划,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重复学习,还有一部分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层次差异比较明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对于基础好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某些国家计算机资格考试,进一步提升个人参加考试的能力。
五、结合不同专业实际,创新课程设置方式和内容
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各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机械专业、土建专业等工科专业增加计算机制图的课程比重。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如计算机图形与动画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等,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压缩或者取消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机时数应不少于400机时,一、二年级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三、四年级通过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开办辅修专业,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学校要加强计算机实践基地建设,手段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以实验方法为主线,结合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设计、创新、综合等计算机实验与专业相结合的系统训练。二是以工程操作作为主线,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计算机实践操作的目标,增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训练的实效性。三 是以工程设计为主线,加强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可实际运用操作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设计能力,进而实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衔接和配合,切实为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服务。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在计算机基础课讲授上,可以改变教学顺序,采用先具体后抽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算法讲解,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推行“启发示”、“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行,提高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还可以逐步引入双语教学,选择英语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育部在2001年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高校的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国家加入WTO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计算机起源于欧美地区,绝大部分软硬件技术是基于英语平台进行开发的,先进的资料也多是以英文的形式传入。因此,在学习及操作计算机过程中,时常会碰到各种以英文方式显示的信息。选拔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外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新动态,使学生尽快掌握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都符合培养计算机操作、外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上,应特别注重发挥计算机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工作中的作用,多增加网络平台上的考核,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经常进行一些随堂的测试等,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课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还要与第二课堂培养有机结合。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而加强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与工程实践的环境。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竞赛,引导学生向提高自己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方向发展。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接受实际的科研训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举办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有关新学科讲座,增进学生对新科学、新工程技术领域的了解,增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并用计算机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依然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把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把适应知识经济下信息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数字娱乐、信息管理、网络办公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需要作为主要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挥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中又出现了一些不适直发展的新问题,包括:内容相对陈旧、方法相对呆板、形式相对单一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师生不能互动,最终造成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在实践应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笔者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的,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课建设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实际应用为内容,学校应将该门课程有机融入到学校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之中。通过搭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平台,将该门课程放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在队伍建设、财力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定期组织调研、有计划更新硬件设备、协调组建新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等,加大推进课程建设的力度,全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
二、以精品课建设为目标,明确课程建设方向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确定上,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确定自己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目标,如校精品课以省精品课为发展目标、省精品课以国家精品课为发展目标。同时,根据建设方向和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来随时调整考核内容,进而推动考核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选用教材等方面改革,使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和动机是密切联系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并保持长久,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对计算机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学习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自己搜索资料为自己学习所用。网络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而且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要强化计算机信息素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中找到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途径及最佳途径,激发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合学生实际,分类培养不同学生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顺利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当前,部分学校公共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在各个非计算机专业中设置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造成计算机应用到本专业领域不适应的后果。
此外,在一年级入校时,计算机基础差异十分大,他们受到家庭和城镇区域不同、接触网络技术、信息等知识程度不同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第一学期诸如WINDOWS、OFFICE等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而部分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很多学校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继续采用一套教材、一个大纲、一个计划,因而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重复学习,还有一部分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层次差异比较明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内容,对于基础好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某些国家计算机资格考试,进一步提升个人参加考试的能力。
五、结合不同专业实际,创新课程设置方式和内容
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各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结合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机械专业、土建专业等工科专业增加计算机制图的课程比重。同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如计算机图形与动画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等,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压缩或者取消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机时数应不少于400机时,一、二年级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和程序设计能力;三、四年级通过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开办辅修专业,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加强。学校要加强计算机实践基地建设,手段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以实验方法为主线,结合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设计、创新、综合等计算机实验与专业相结合的系统训练。二是以工程操作作为主线,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计算机实践操作的目标,增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训练的实效性。三 是以工程设计为主线,加强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可实际运用操作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设计能力,进而实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衔接和配合,切实为动手能力培养和提高服务。
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在计算机基础课讲授上,可以改变教学顺序,采用先具体后抽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算法讲解,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推行“启发示”、“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行,提高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还可以逐步引入双语教学,选择英语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育部在2001年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高校的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国家加入WTO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计算机起源于欧美地区,绝大部分软硬件技术是基于英语平台进行开发的,先进的资料也多是以英文的形式传入。因此,在学习及操作计算机过程中,时常会碰到各种以英文方式显示的信息。选拔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外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新动态,使学生尽快掌握与国际前沿同步的知识,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都符合培养计算机操作、外语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上,应特别注重发挥计算机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工作中的作用,多增加网络平台上的考核,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经常进行一些随堂的测试等,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七、加强课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基础课还要与第二课堂培养有机结合。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而加强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与工程实践的环境。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竞赛,引导学生向提高自己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方向发展。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接受实际的科研训练,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举办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有关新学科讲座,增进学生对新科学、新工程技术领域的了解,增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兴趣。并用计算机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的能力。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依然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探索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把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把适应知识经济下信息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数字娱乐、信息管理、网络办公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需要作为主要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挥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