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养新型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在乐学中学会知识,才能做到“师逸而功倍”。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有意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我们身上就有几处有趣的比,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望着老師,异口同声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紧追学生的思维,我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们两臂伸开的长度跟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你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你的胸围周长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人一周岁时,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到8——9岁时,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6;等等。你们有兴趣探讨吗?”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連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站起来高声的问:“老师,是不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趣的比呢?”趁此机会,我有意识地启迪学生说:“是的,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有趣的比,正等待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绿色通道。
二、注重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在学生认识并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学具,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们都用直尺测量,但大部分学生量的是四条边的长,有少部分学生只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计算时,有的列出了“(长×2+宽×2)”,有的列出了“(长+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依次相加。于是我分别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出最佳的方法是“(长+宽)×2”。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提出,学生不会去思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素材,精心设计一些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让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变为探索创造。多向、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某工厂有女工140人,男工比女工少10%。这个工厂共有多少个人?”时,我首先以小组讨论、思考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有的学生很快就想出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寻找解题方法,有的直接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解法:
(1)140×(1-10%)+140
(2)140-140×10%+140
(3)140×2-140×10%
(4)140×(1+1-10%)
这样,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的见解,思维能力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意识
小学生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同时他们还是一个渴望得到肯定、赞扬、夸奖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求知欲的产生。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激起学习的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结果、反映等作出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固定的途径和方法。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能适时地、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才能成为21世纪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一、创设情境,孕育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在乐学中学会知识,才能做到“师逸而功倍”。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有意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我们身上就有几处有趣的比,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望着老師,异口同声地说:“想”。抓住这一契机,紧追学生的思维,我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们两臂伸开的长度跟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1;你脚的长度与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7;你的胸围周长和自己身高的比大约是1:2;人一周岁时,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4;到8——9岁时,头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6;等等。你们有兴趣探讨吗?”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連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站起来高声的问:“老师,是不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趣的比呢?”趁此机会,我有意识地启迪学生说:“是的,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有趣的比,正等待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绿色通道。
二、注重操作,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在学生认识并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学具,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们都用直尺测量,但大部分学生量的是四条边的长,有少部分学生只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计算时,有的列出了“(长×2+宽×2)”,有的列出了“(长+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依次相加。于是我分别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出最佳的方法是“(长+宽)×2”。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提出,学生不会去思考,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素材,精心设计一些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让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变为探索创造。多向、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某工厂有女工140人,男工比女工少10%。这个工厂共有多少个人?”时,我首先以小组讨论、思考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有的学生很快就想出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寻找解题方法,有的直接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学生不断转换思考角度,思维异常活跃,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解法:
(1)140×(1-10%)+140
(2)140-140×10%+140
(3)140×2-140×10%
(4)140×(1+1-10%)
这样,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的见解,思维能力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意识
小学生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同时他们还是一个渴望得到肯定、赞扬、夸奖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赞扬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求知欲的产生。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激起学习的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结果、反映等作出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固定的途径和方法。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能适时地、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才能成为21世纪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