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化考试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大中专及技校毕业生包分配,学生要通过各种考试关,才能最终获得工作。以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因此而成型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毕业生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实施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既然要为企事业用人单位提供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以中学教育为重点,论述考试必须淡化。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市场经济;考试;弊端;淡化
  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经济利益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已发生了为教育界主观意识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化。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已经不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所能概括,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内容,也不应再受这五个字的局限,而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作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期盼。正是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党和国家多年前就指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项号令。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有识之士作出响应外,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号令没有得到落实。落实不了的主要因素,不在社会,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直到今天仍在或明或暗地实施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只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特征是:教育追随教学,教学追随考试,考试追求考分,分数主宰教育,形成了一个以考试为锁链的怪圈。这个怪圈不仅扭曲了传统的教育方针,而且使素质教育没有容身之地,从而造成素质教育至今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不良局面。中、小学教育要破除这个怪圈,必须打开怪圈的锁链。打开锁链,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只有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使考试不成为铁链,怪圈才会破碎,素质教育才能进入中、小学校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一、考试偏离本义的历史渊源
  学校教育包含教学与培育。检查教学成效有多种方式,考试只是检查方式之一。考试的本义,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结合试卷分析,对教、学双方作出阶段性评估,进而完善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全校各年级、班的学生能够同步前进。中、小学的学年考试与升学考试,其含义有所扩展,但含义的扩展仅限于敦促學生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试的本义决定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工作由国家分配。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中专、技校,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能不能升级要考试,能不能毕业要考试,能不能升学要考试。升学―毕业―分配成为教育的轨迹,考试不由自主地成了铺就这条轨迹的铁链。考试的地位与作用在偏离考试本义中得到了升华,应试教育逐年成型,应时顺势地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是一个令多达570万、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时期内失去学习机会的青、中年学生欢欣鼓舞的年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考试”这两个字不但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而且其关注的炽热度一年甚于一年。从编印大批复习资料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复读班、家教、电教、升学指导、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充塞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空间。最初几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逐渐被“一心一意要过考试关”的行为所取代。
  按理说,如果对考试的关注仅限于高考,确也无可非议。因为,高校培养高级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端环节,高校招生数虽然每年有增无减,但终究名额有限,对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进行必要的选择,应该被认为是一项理所当然的举措。关键是对高考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其特殊在于他的功能和目的是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中、小学教育,不论属于义务制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切教育举措、教学手段都要对全体学生有利,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中、小学的各种考试也以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作为考试的功能和目的,考试显然偏离了考试的本义,教育、教学也因此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偏离本义的考试使考试堆成了一座金字塔,应试教育是塔基中、小学各类考试是塔身,高考是塔尖。考试的金字塔,象征了应试教育以不断发展壮大,达到根深叶茂。
  二、教育对市场经济是否研究,是学校能否摆脱应试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需要招募大量人才,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与春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不包分配,实施适应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一方是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代表了学校教育的成效;双向选择的另一方是企事业用人单位,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选择代表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双向选择是一项政策性举措,实施这项举措,意味着国家从政策上主导教育要与市场经济互相面对。教育要面对市场经济,就要研究市场经济。企事业单位要面对教育,就要介入教育。企事业单位介入教育,不是要企事业单位去主管教育,更不是要企事业单位去收购学校,而是要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对学校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但迄今为止,企事业单位因为忙碌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在学校教育方面,只能停留在对毕业生进行选择这一层面,无暇去考察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没精力现身说法地去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要研究市场经济,不是要学校考虑如何去赚钱,更不是要教育实行产业化,而是要学校教育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方针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等方方面面,如何去适应、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素养的各种要求。这种研究,在高校已经开展。高校教育从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出发,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扩展课程内容、增加兼修科目、强化能力训练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因此,高校不存在应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事业单位有先天性的缘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命中注定”要研究和适应市场经济,而且还要开设不少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课程。一些办得好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侧重素质教育;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并举,突出技能教学。这些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高度欢迎。显然,职业技术院校不需要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方面理应与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线相连,在研究市场经济方面理应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脉相承。但是,中小学教育没有意识到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造成了对自身教育职责认定的片面性,片面认为中小学教育的职责就是使学生升学,因而基本上不研究市场经济。不研究市场经济,就感触不到当今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迫切性,也就不可能形成为学生具备高素质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更需要加深素质教育的理念,只可能我行我素,沉湎于应试教育。也正因为中、小学教育不研究市场经济,造成了对市场经济竞争性在认识上的片面性,片面认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就表现在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学校与学校的竞争。应试教育恰恰与这种片面认识相呼应,其误导性就蜕变成了实用性。应试教育不仅不可能被摆脱,而且在越演越烈。学生的境遇,从应试教育成型初期被自然淘汰,演变成今天在竞争中被人为遗弃。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表明考试必须淡化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使在校学生两极分化。能应付考试并获得高分的少数学生成为一极,不能应付考试只能获得低分的多数学生成为另一极。两极不仅人数多少悬殊,而且成绩差距悬殊。由于应试教育注重分数,学生经常需要强记硬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能承受过重负担的学生,就丧失了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由厌学而导致破罐破摔,不求进取。多数学生这一极,基本上就处于这种状态。不可讳言,在少数几所学校中,能应付考试并获得高分的学生占了多数,升学率很高。但要知道,这是教育资源被人为集中的结果。也是眾多学生受素质教育的权利被人为剥夺的结果。从学校说,富了一家,穷了百家。从学生说,得了高分,失了素养。这不是应试教育的荣耀,而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当前,大多数中、小学办学指导思想仍然停留在“考试成绩好、学校名气响、教师地位高”的水准上。小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全面发展,但经常会把一些中学生才能解答的问题变个花样作为作业题让小学生做。采用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显然是在单纯为迎考作准备。事实上,这类题目小学生是解答不出的,绝大多数都由学生家长作解答,助长了弄虚作假坏风气。在中学,应试教育名亡实存,考试依然是教育的一条铁链。以考试成绩为准绳,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划分重点、非重点,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确定骨干、非骨干,在学生中实施编班和排名。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虽然不会被学校公开除名,但实际处于被遗弃、放任自流的地位。这样的学生,在非重点学校和重点学校非重点班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在成绩较好的学生中,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素质教育,高中毕业考入大学后,不少人表现出政治思想觉悟很低,行为举止不能自律,心理心态孤僻闭塞,继续学习没有后劲,适应不了高校教育的各项要求。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年起,就开始了混日子的生涯。大部分初、高中学生毕业后进入了职业技术院校。不论是进入了中专、技校,还是进入了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课程方面大部分学生尚能跟进,在理论课程方面至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面不是一片空白,就是模糊不清,似乎未曾进过中学。没有理想信念、缺乏意志毅力者,比比皆是。上课打瞌睡、下课玩游戏机、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交白卷或在试卷上胡乱写几笔的现象层出不穷。众多院校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全体教师为此在课内外作出了成倍努力,以此来弥补中学教育的不足。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不免深切感到教育的失落。学生的这种心态和状态,不是先天具有,而是后天造就。在中、小学,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缺少素质训练并为考试成绩所排斥,必然会导致这种结果!因此,只有打开考试铁锁链,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才能最终消除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必须淡化考试。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品德品格、智力智能、体质体能、审美观念、劳务技能、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和发展性。开展素质教育,要从小学起步,中学强化,在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深造。综观近二十年教育,考试主宰中、小学教育是中、小学教育自身的误导。淡化考试,首先要从观念上淡化,进而在行动上淡化。观念上不淡化,行动上不可能淡。淡化考试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只有两句话:1.教育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就要为企事业用人单位提供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需要学校通过素质教育去培养;2.素质教育不依托考试,应试教育依托于考试。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应试教育就失去依托,素质教育就能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陆生脊椎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药品、狩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自 John Cassin 于 1856 年率先发表广东记录的金斑鸻(Pluvialisfulva)和针尾沙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基因支持着它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基因的不同,造就了物种的丰富多样性;基因的差异,导致了同种物种的不同性状;基因在不同时间的表达,决定着生物体的生、老
过年了,我回母校给一位中学老师拜年。上学时,这位老师给过我很多关爱,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年奔波在外,我心里一直想念着老师。  我对老师说出了一个封存了几十年的秘密。一年春节,吃过年夜饭,我偷偷地溜到学校,将一只点燃的小鞭炮扔进了老师的窗户里。原因在于,一次考试我偷看,被老师发现了,您给我打了个不及格。为这事,我一直记恨在心里。鞭炮炸响后,我幸灾乐祸地跑开了,因为太慌张,跌倒在烂泥里,将刚
期刊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权力由《美国宪法》明确界定,所以开启贸易自由化的“1934年体制”本质上是一个宪政体制。该体制的形成是基于后危机时代重构政治平衡与摆脱经济危机的现实
我国大陆地区的警察行政行为,在其重要程序环节中基本不受其它公权力的制约,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极易造成警察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失衡状态.对此,要通过检察机关签发令
本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熟悉了“科学研究”这一词。“科学研究”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也尝试性地把“科学研究”应用到数学教学上来。经过实践,效果甚佳,同时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