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班级常规的接受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离不开班级常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必须有一个人人都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而班级常规的接受是一个好的班级常规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一、班级常规接受的意义
  
  班集体的形成必须建立一套班级成员所共同接受的规章制度,并使这一制度不断内化成为班级学生的心理尺度,即被每个学生所采纳、接受,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班集体的形成。因此,班级常规接受具有了特殊的教育意义。
  
  1、反映了班级对其成员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班级常规一般应反映班级对其成员行为的期望和要求,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行为模式,成为班级评价学生行为的标准。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接受班级常规,形成“依法治班,守法光荣”的心理环境,并以此引导学生根据班级规章制度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经常对照检查,寻找差距,不断进步。
  
  2、实现班级常规的教育价值
  当班规被班级成员接受之后,遵守班级常规会成为学生的动力因素,激励学生努力向上,有效调节每个学生的行为,使之产生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克服违反班级常规的行为。班级常规的认同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引导、教育、内化规范的过程。
  
  3、推动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常规一般通过奖赏、处罚来保持集体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任何一个集体,其形成都必须有一套大家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准则,而形成后也需要这些规范来保持集体的整体性,当集体成员的行为偏离或违反这些准则时,集体对这些行为马上产生反应,纠正成员的偏离行为,禁止成员违背集体规范,使成员的行为回到规范的轨道上来,使其与其他成员、与集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二、班级常规接受的心理机制
  
  班规接受的心理机制也可称为激励机制,即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出班规后,班主任要及时采取激励机制,主要是对理想型行为的确认和强化,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从而使学生逐渐接受班规。
  行为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是由激励而产生的。一种需要满足后,便不再是激励的因素,个体必然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新的激励起点。另外,需求使人产生某种期望,期望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努力,同时,也取决于组织给予的确认和鼓励。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的报酬与其期望值基本相符,个体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个人努力没有成效,或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就会对激励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而言,促使班级常规接受的激励机制有以下几种方式:
  
  1、反馈激励
  班主任把学生品德表现和学习成绩反馈给学生,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积极性会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班级定期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都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反馈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处理好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发现个体行为有某种进步时,就应该及时给予合理奖励,并创造一种情境,使其进步得到教育者及其组织系统的信任和同伴的羡慕,强化其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体行为定势。
  
  2、奖励激励
  通过奖励或惩罚,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使之巩固和发扬;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收敛或消退,都可以达到促进学生养成积极性行为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奖励与惩罚必须是公平合理的,班主任应该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关心学生的行为变化,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而不能只关心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落后的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实践证明,如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激励与己无关,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赏识激励
  人都有归属心理,希望自身才能得到发展,受人赏识,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有较大抱负的学生,并不满足于获得奖励,而是期望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赏识,这种赏识会使学生发挥持久稳定的积极性。所以,班主任要处理好奖励与满足个体行为需要的关系。班主任对于学生合理现实的个体需要,应该给予确认和鼓励,并为学生实现合理个体需要提供种种有利条件。如果学生建立了“规范性行为——奖励——需要的满足”这个反射体系,那么,激励调控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规范行为。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常规习惯的养成,要多奖励、少惩罚,建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其自我遵行。班级常规是儿童易违反,也是易被班主任处罚的项目,如果班主任以警察抓小偷的心态来经营它,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彰,极易遭受学生的反抗。如果能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在儿童的表现中欣赏其善良、正向的一面,忽略其缺点,并常给予鼓励,一定能激发儿童的自信心与荣誉心,并进一步促成学生对班规的接受。
  
  三、班级常规认同的实现
  
  实现学生对班级常规的认同,就要矫正学生的偏差性及排斥性行为,消除学生对班级常规的排斥心理。一旦学生认同班级常规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场,这种磁场的影响和约束作用远比班主任管理的作用大得多。
  
  1、开展主题活动,内化班级常规
  班级主题活动课是班级管理的主阵地,学生的意见可以在班级活动课上提出,班级常规能在课上制订,学生的创新品质也能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内化成为优良个性。
  
  2、班主任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
  班主任要努力做好学生的榜样,要以行动育人。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做到榜样熏陶、服务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我们常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事实证明,班主任只有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行动育人,才能够深深地感化和激励学生。
  
  3、建立一套合理的惩处机制
  在班级常规执行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学生不遵守班规,出现对班规的排斥现象。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如果越轨行为所获取的利益大于个体行为支付,越轨性行为就会有禁而不止,只有对越轨性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才能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为了使班规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同,处罚作为一种矫正手段,正如马卡连柯所讲,“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惩处机制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4、培养班干部维护班级常规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眼睛”和“耳朵”,他们来自于学生,又深入在学生中间。良好的班集体是靠集体的力量粘合在一起的,而班干部是强有力的粘合分子。他们在集体中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自身素质较好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他们能够团结全班同学,发挥班干部队伍的作用。因此,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是班主任所不能替代的,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选用班干部人选时,班主任不能感情用事,要多听学生们的意见,要树立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学生为学生们的榜样,建设和巩固良好的班集体。
  班级常规只有被班级成员接受才有意义,才可能帮助学生有规律地学习、生活,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让学生能够认同并接受班级常规,是他们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前提。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发展突飞猛进,科普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同其他一些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正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提出一个问题
论述了石油企业工业动火中带压不置换动火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要求。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果
现在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培训非常繁多,由我们教研院组织的也是不计其数,我们往往采用记学分、纳入职称评定条件等办法,吸引教师参加进修。教师们参加这一类培训很多是为了得到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话语来实现,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于课堂内,在话语这一工具的帮助下与诸多个体发生联系,“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外在的、物的相互作用,要由一个人把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1]师生双方作为参与主体,都具有支配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力,即通过言说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或支配。然而,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过多享有课堂话语权,学生则近乎“失语”。当前进行的基础教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列车已经呼啸般地驶进了我们的生活世界,面对新的工作情境,每个教师都面临着从思想到行动的调整过程。期间,必然地会产生紧张、疑虑、畏难或无所谓等诸多不正常的心态。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生存意义,并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重要哲学前提。    一、新课程改革敞开了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通道    1. 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