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的记叙文里,共塑造了四位教师的形象。他们有男有女,在文学的长廊里,这些形象犹如闪烁的明星,鲜艳夺目。其原因是:塑造这些光辉形象的作品,都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不尽相同,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运用了正面褒扬,侧面鞭挞的手法,读来特别幽默。文章一开始写“三味书屋”部分时就写道,“我”对先生“很恭敬”,可见是没有恶意的 。他的肖像是“高而且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展现出一副私塾老学究的风度;他的 品质是“方正,质朴、博学,”是个 “渊博的宿儒”,确实令人敬佩。作者运用这种手法时,写先生不许孩子提“怪哉”一事,并带有“怒气”,可尽管如此,而作者并不怪他,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先生“不愿意说”。鲁迅多么理解先生的苦心,先生是想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怒气”中包含了先生“恨铁不成钢”的心啊!但侧面却讽刺了这种教育的不可取,能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写先生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作者很有分寸地把一个先生的温和善良、严而不厉,甚至严而可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側面反映了私墅教育的落后性,认为不打不成材。至于先生入神的朗读看似迂腐,但却给童年的鲁迅留下美好的印象,觉得先生风趣可爱。总之,运用这中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严而不厉,风趣幽默的塾师形象。
蔡芸芝先生是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重要人物。作者用一个稚童狡猾的眼光和纯真的心理回忆了七个生活片断,并且通过师生感情步步深入的方法来组织材料。读来令人特别感动。前五个故事写得很略,作者通过她的“假怒”、“教舞”、“观蜂”等生活片断,说明了蔡先生是一个温柔慈爱,热爱学生,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好老师。所以学生逐渐接近她。后两件事写得很详。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知父亲生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但老师排除纠纷,对我支持、鼓励,使“我”感到温暖,于是对老师的感情上到一个高度。因此,才有梦里寻师,离不开先生的最高境界。七个小故事层层深入,有血有肉地表现了蔡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美好心灵。
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塑造的文学形象。这篇小说采用的方法很独特:即用第一人称表现主人公的同时,还把“我” 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与主题密切关系的人物来刻画。例如,写先生与往日不同的穿着,严肃地批评阿尔萨斯人,诚恳地检讨自己以前的工作过失,热情地赞颂祖国语言,及他被迫离开四十年教学生涯时悲愤交加时的神态和奋笔疾书的动作等等。这些爱国主义思想都是通过“我”这一独特角度来表现的,才使他的光辉形象,伟大的人格丰满高大起来。
此外,“我”由一个无知的顽童,感到了一种不平常严肃气氛,并明白先生上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便懊悔自己过去不用功,心里“万分难过”,所以听课“从来没有这样细心”,仿佛长大了,也懂得了亡国的不幸。这样使我的形象和爱国主义主题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因为“我”的觉悟是受到主人公的深深感染。我和主人公共同表现爱国主题。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中的主要人物。文章运用了明暗两线贯穿全文的写法,使得散文脉络分明,形象鲜明。文章的明线是回忆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怀念的过程。先生是一个“黑瘦”的人,“八字须,戴着眼镜”,说话“抑扬顿挫”。他生活“模糊”,衣服“寒颤”,但他对工作却极端负责,为我订讲义,改解剖图等。这些充分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另一条暗线是作者的爱国思想,有了这条暗线才使散文尽管材料多却井然有序,才反衬得更加鲜明。两条红线,使文章一正一侧的描写,形象丰满而鲜明。
总而言之,这四篇作品确实都运用了不同的高超艺术手法,而且学习形象特别鲜明。这些老师(先生)尽管各有个性特点,但也有共性,那就是他们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又满腔热忱。这些共性永远是广大学者、教师学习的楷模。四文笔法虽然各异,但都有肖像描写,这也是所有写人的记事文常用的手法。愿广大师生能从这些不同的手法中得到教益,在以后的教学或写作中获得成功。
寿镜吾老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运用了正面褒扬,侧面鞭挞的手法,读来特别幽默。文章一开始写“三味书屋”部分时就写道,“我”对先生“很恭敬”,可见是没有恶意的 。他的肖像是“高而且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展现出一副私塾老学究的风度;他的 品质是“方正,质朴、博学,”是个 “渊博的宿儒”,确实令人敬佩。作者运用这种手法时,写先生不许孩子提“怪哉”一事,并带有“怒气”,可尽管如此,而作者并不怪他,只是说“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先生“不愿意说”。鲁迅多么理解先生的苦心,先生是想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怒气”中包含了先生“恨铁不成钢”的心啊!但侧面却讽刺了这种教育的不可取,能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写先生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作者很有分寸地把一个先生的温和善良、严而不厉,甚至严而可亲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側面反映了私墅教育的落后性,认为不打不成材。至于先生入神的朗读看似迂腐,但却给童年的鲁迅留下美好的印象,觉得先生风趣可爱。总之,运用这中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严而不厉,风趣幽默的塾师形象。
蔡芸芝先生是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重要人物。作者用一个稚童狡猾的眼光和纯真的心理回忆了七个生活片断,并且通过师生感情步步深入的方法来组织材料。读来令人特别感动。前五个故事写得很略,作者通过她的“假怒”、“教舞”、“观蜂”等生活片断,说明了蔡先生是一个温柔慈爱,热爱学生,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好老师。所以学生逐渐接近她。后两件事写得很详。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知父亲生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但老师排除纠纷,对我支持、鼓励,使“我”感到温暖,于是对老师的感情上到一个高度。因此,才有梦里寻师,离不开先生的最高境界。七个小故事层层深入,有血有肉地表现了蔡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崇高的美好心灵。
韩麦尔先生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塑造的文学形象。这篇小说采用的方法很独特:即用第一人称表现主人公的同时,还把“我” 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与主题密切关系的人物来刻画。例如,写先生与往日不同的穿着,严肃地批评阿尔萨斯人,诚恳地检讨自己以前的工作过失,热情地赞颂祖国语言,及他被迫离开四十年教学生涯时悲愤交加时的神态和奋笔疾书的动作等等。这些爱国主义思想都是通过“我”这一独特角度来表现的,才使他的光辉形象,伟大的人格丰满高大起来。
此外,“我”由一个无知的顽童,感到了一种不平常严肃气氛,并明白先生上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便懊悔自己过去不用功,心里“万分难过”,所以听课“从来没有这样细心”,仿佛长大了,也懂得了亡国的不幸。这样使我的形象和爱国主义主题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因为“我”的觉悟是受到主人公的深深感染。我和主人公共同表现爱国主题。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中的主要人物。文章运用了明暗两线贯穿全文的写法,使得散文脉络分明,形象鲜明。文章的明线是回忆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怀念的过程。先生是一个“黑瘦”的人,“八字须,戴着眼镜”,说话“抑扬顿挫”。他生活“模糊”,衣服“寒颤”,但他对工作却极端负责,为我订讲义,改解剖图等。这些充分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另一条暗线是作者的爱国思想,有了这条暗线才使散文尽管材料多却井然有序,才反衬得更加鲜明。两条红线,使文章一正一侧的描写,形象丰满而鲜明。
总而言之,这四篇作品确实都运用了不同的高超艺术手法,而且学习形象特别鲜明。这些老师(先生)尽管各有个性特点,但也有共性,那就是他们身先士卒,为人师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又满腔热忱。这些共性永远是广大学者、教师学习的楷模。四文笔法虽然各异,但都有肖像描写,这也是所有写人的记事文常用的手法。愿广大师生能从这些不同的手法中得到教益,在以后的教学或写作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