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法教学 互动尝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一、两种课堂、两种感受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性质》,这堂课教师板书漂亮、作风严谨、条理清楚。学生是实验班的,基础很好。讲课方式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的,让人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比较好。但就是没有学生提出问题,看起来表面“轰轰烈烈”却完全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听完课后,我另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很困,想睡觉。于是我想到在传统的课堂下,我们的学生一天要上七节这样的课,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难道就是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吗?课堂的“生成”目标难道都应该是“预设”中所圈定的吗?怪不得上完第一节课后,学生伏在桌子上一大片。
我拖着疲劳的身体到下一节开课的地方,收到了一张开课的提纲,在这个提纲上我没看到和平时一样完整的教案,却是:教学理念:由“预设性”课堂向“生成性”课堂,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教学方法:生生对话式。教学内容:由学生自由选取。在这个提纲上有关备课的内容一点都没有,相反下面有一个注:“生成性课堂”将是“后现代课堂”的最主要形式,本节课纯粹是本人自己学习和思考,没有经过任何实践和探索!
在这一堂高三的《不等式的证明》的复习课,虽然开课的提纲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氛围确定让我感到振奋,我看到的学生有张扬的个性,听到的是发自学生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是活跃的、生机勃勃的课堂。虽然在这一堂课上教师没有讲多少句话,但启发到位,诱导得法,学生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把课堂当成了数学交流的场所。以致下课了学生们的争论还没有停止。
由于对“生成性课堂”的向往,我心动了,我一定要自己尝试一下。我仔细询问了开课教师的想法和做法,还找了一些参考资料,知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了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拓展方向,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由于“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中一时也找不到好的案例,依照开课教师的做法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生成性”课堂资料,我就尝试一下用如下步骤:1. 布置课题《不等式的证明》;2. 学生之间课前讨论;3. 挑选学生上讲台讲解;4. 学生和教师总结讨论。
二、尝试后的一点体会
1.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上课之前,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什么叫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由于快要上课了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说了一句:“上完课再说。”在学生上讲台交流时,有一个学生口齿清楚、板书工整,她先是把从参考书看到的“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详细地说了一遍,并且用了这样一个例子:“a,b,c,d是正实数,求证:1<ab c d ba c d ca b d da b c<2。”这样的课堂我没有预料到,我想,如果这堂课我去按照书上把方法一种一种地介绍过来,学生肯定会厌烦,更别说掌握这些方法的精髓了。
或许,我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在课上讲解,但我讲的也许不是学生要的。他们自己上讲台表演,这才是他们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是充满活力的,是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解决他们的疑问,我只要当好他们的合作者就够了。
2.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高中学生的心理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强的自立性,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生成性课堂中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
在这次上课的尝试中,有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上讲台的愿望,甚至出现学生抢着上讲台讲的状况。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讲了一个题目:“已知:a>0,b>2,2c>a b,求证:a<c c2-ab。”讲解的学生用说:“先移项化为:a-c<c2-ab,两边平方……”下面就有学生叫了:“不能平方,左边不是正数。”又有学生说:“可以的,不是正数明显成立的。”要争起来了,这时只能老师出来了,我让各种不同意见的学生表达了一下,可不可以平方的问题解决了。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后面的证明改为:c-c2-ab。”“能!”当时回答的声音好响啊!我又顺水推舟说:“有没有其它方法了?”学生A说:“构造函数f(x)=x x2-ab证明函数是单调增的就可以了。”学生B说:“用方程ax2-2cx b=0,因为2c>a b有一根比1大,所以只要证方程的判别式为正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虽然感觉有点闹,但这都是学生自发生成的,是他们在张扬他们的个性,我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通过对生成性课堂的尝试,我的体会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传授教科书、发放学习材料,更不是教学生解题,而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这样的应该是生成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就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地交流中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学生们所渴望的。当我们的课堂能够成为学生不断探索的天地,成为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舞台,教学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景象。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法教学 互动尝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一、两种课堂、两种感受
第一节课的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性质》,这堂课教师板书漂亮、作风严谨、条理清楚。学生是实验班的,基础很好。讲课方式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进行的,让人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比较好。但就是没有学生提出问题,看起来表面“轰轰烈烈”却完全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听完课后,我另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很困,想睡觉。于是我想到在传统的课堂下,我们的学生一天要上七节这样的课,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我们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难道就是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吗?课堂的“生成”目标难道都应该是“预设”中所圈定的吗?怪不得上完第一节课后,学生伏在桌子上一大片。
我拖着疲劳的身体到下一节开课的地方,收到了一张开课的提纲,在这个提纲上我没看到和平时一样完整的教案,却是:教学理念:由“预设性”课堂向“生成性”课堂,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教学方法:生生对话式。教学内容:由学生自由选取。在这个提纲上有关备课的内容一点都没有,相反下面有一个注:“生成性课堂”将是“后现代课堂”的最主要形式,本节课纯粹是本人自己学习和思考,没有经过任何实践和探索!
在这一堂高三的《不等式的证明》的复习课,虽然开课的提纲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氛围确定让我感到振奋,我看到的学生有张扬的个性,听到的是发自学生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是活跃的、生机勃勃的课堂。虽然在这一堂课上教师没有讲多少句话,但启发到位,诱导得法,学生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把课堂当成了数学交流的场所。以致下课了学生们的争论还没有停止。
由于对“生成性课堂”的向往,我心动了,我一定要自己尝试一下。我仔细询问了开课教师的想法和做法,还找了一些参考资料,知道“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了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拓展方向,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由于“动态生成”在数学教学中一时也找不到好的案例,依照开课教师的做法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生成性”课堂资料,我就尝试一下用如下步骤:1. 布置课题《不等式的证明》;2. 学生之间课前讨论;3. 挑选学生上讲台讲解;4. 学生和教师总结讨论。
二、尝试后的一点体会
1.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上课之前,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什么叫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由于快要上课了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说了一句:“上完课再说。”在学生上讲台交流时,有一个学生口齿清楚、板书工整,她先是把从参考书看到的“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概念详细地说了一遍,并且用了这样一个例子:“a,b,c,d是正实数,求证:1<ab c d ba c d ca b d da b c<2。”这样的课堂我没有预料到,我想,如果这堂课我去按照书上把方法一种一种地介绍过来,学生肯定会厌烦,更别说掌握这些方法的精髓了。
或许,我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在课上讲解,但我讲的也许不是学生要的。他们自己上讲台表演,这才是他们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是充满活力的,是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解决他们的疑问,我只要当好他们的合作者就够了。
2.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高中学生的心理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强的自立性,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生成性课堂中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
在这次上课的尝试中,有的学生有非常强烈的上讲台的愿望,甚至出现学生抢着上讲台讲的状况。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讲了一个题目:“已知:a>0,b>2,2c>a b,求证:a<c c2-ab。”讲解的学生用说:“先移项化为:a-c<c2-ab,两边平方……”下面就有学生叫了:“不能平方,左边不是正数。”又有学生说:“可以的,不是正数明显成立的。”要争起来了,这时只能老师出来了,我让各种不同意见的学生表达了一下,可不可以平方的问题解决了。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后面的证明改为:c-c2-ab。”“能!”当时回答的声音好响啊!我又顺水推舟说:“有没有其它方法了?”学生A说:“构造函数f(x)=x x2-ab证明函数是单调增的就可以了。”学生B说:“用方程ax2-2cx b=0,因为2c>a b有一根比1大,所以只要证方程的判别式为正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虽然感觉有点闹,但这都是学生自发生成的,是他们在张扬他们的个性,我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通过对生成性课堂的尝试,我的体会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传授教科书、发放学习材料,更不是教学生解题,而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这样的应该是生成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又生成了新的问题,学生就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地交流中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学生们所渴望的。当我们的课堂能够成为学生不断探索的天地,成为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舞台,教学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