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的“美”要用教学表现出来,让教师和学生能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力。本文就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美”,以及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从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39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当今教育基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正因为这些教学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学难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的资源利用无法达到最优化。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上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都是以模式化的过程、内容等备课,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恶感,觉得语文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更不能从语文中寻得语文的“美”,不能以语文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教师要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语文里的“美”进行分析,探讨教师要如何以语文来进行“美”的教学,学生要如何发现并感受语文里的“美”。
一、要把握“语”与“文”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并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使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也要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科的内容出发,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目的。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中展现语文的“美”。
首先,教师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美”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密切。其中,学校的教育也是“美”的体现之一,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例如,语文就是一门“美”的文学,语文里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各个内容都表现着“美”,都关系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也是“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时,要先分析课程内容,大胆去发现内容中体现的“美”,并创新“美”的呈现方式讲解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构思等各个方面,让自己先去发现文章中语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视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仿写”这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进行模写。同时,让他们找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黄发垂髫”等词熟记。
其次,教师要采取“美”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采用优美、通俗易懂的字词来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在讲解诗词赋、散文等内容时,尽量以“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进行指导,把语文课真正上得“诗情画意”。比如:教师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用语言把整首诗的内容给学生复述,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草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美丽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散文、小说、诗词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语言内容,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把语文讲的诗情画意,并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真正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美”,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么,学生要如何走进语文,感受语文里诗一样栖居“美”呢?
二、可以用对话走进语文,感受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字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要学会打开心扉去倾听教师、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初中生更要学会做忠实的倾听者和诉说者,让自己有机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例如:初中语文教课本后面的十首诗词,学生要主动去学习,参考工具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写下来。就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诗词里的“美”用画面来想象和感受一下,并与诗的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作者那种闲适、优雅、恬静的心情,从而疏散自己的忧愁烦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的学习和感受,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记载和表现。如要学好语文学科,学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要大量积累诗词歌赋、阅读散文小说,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们无心阅读语文作品,大都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做试题,没有从根本上想要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把语文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他们眼里的“美”是影视、游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语文“美”的享受。例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引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诗、小说、散文、戏曲等),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要反复阅读,通过文字来感受到人的伟大,欣赏小说中人物渗透的心灵美。
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大量的积累阅读,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要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打开自己的思维,走进语文,走进作品,用心与作者对话,从语文中感受到“美”,联系语文知识来体验生活。
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其中的诗词、小说、散文等都有它们各自的“美”,表现在不同的形式、语言、手法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结合语文的特点,创新语文的指导方式,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来“教书育人”。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大胆与教师、学生、作者和世界交流,并把语文作为“美学”的内容鉴赏品评,按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39
随着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提出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教学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当今教育基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进行的,教学好坏是以分数来衡量的,学生的优劣也是以成绩来评比的,正因为这些教学的弊病大量存在,使得教学难以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标,教育的资源利用无法达到最优化。就初中语文而言,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者,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教学上的互动与交流。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地位,教师都是以模式化的过程、内容等备课,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恶感,觉得语文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更不能从语文中寻得语文的“美”,不能以语文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那么,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教师要如何指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本文就语文里的“美”进行分析,探讨教师要如何以语文来进行“美”的教学,学生要如何发现并感受语文里的“美”。
一、要把握“语”与“文”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并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使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也要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准备教案、选取教学材料的时候,要从学科的内容出发,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学的目的。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学中展现语文的“美”。
首先,教师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美”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联系密切。其中,学校的教育也是“美”的体现之一,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美”的表现形式。例如,语文就是一门“美”的文学,语文里的“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各个内容都表现着“美”,都关系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形成、情感的培养,也是“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教案时,要先分析课程内容,大胆去发现内容中体现的“美”,并创新“美”的呈现方式讲解知识。比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桃花源记》,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文言文的写作手法、内容构思等各个方面,让自己先去发现文章中语言、情感、形式的“美”,重视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仿写”这一环节,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文章中最美的段落进行模写。同时,让他们找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黄发垂髫”等词熟记。
其次,教师要采取“美”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采用优美、通俗易懂的字词来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例如:教师在讲解诗词赋、散文等内容时,尽量以“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进行指导,把语文课真正上得“诗情画意”。比如:教师在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以用语言把整首诗的内容给学生复述,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草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美丽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散文、小说、诗词等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创新语言内容,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学习氛围。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导作用,把语文讲的诗情画意,并通过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真正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美”,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么,学生要如何走进语文,感受语文里诗一样栖居“美”呢?
二、可以用对话走进语文,感受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地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字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要学会打开心扉去倾听教师、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初中生更要学会做忠实的倾听者和诉说者,让自己有机会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或写出来。例如:初中语文教课本后面的十首诗词,学生要主动去学习,参考工具书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写下来。就如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诗词里的“美”用画面来想象和感受一下,并与诗的作者对话,用心感受作者那种闲适、优雅、恬静的心情,从而疏散自己的忧愁烦闷。也可以通过自己对诗词的学习和感受,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其次,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记载和表现。如要学好语文学科,学生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就要大量积累诗词歌赋、阅读散文小说,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但是,就如今的初中生,他们无心阅读语文作品,大都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做试题,没有从根本上想要学习好语文知识,更不能把语文作为自己审美的对象,他们眼里的“美”是影视、游戏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到语文“美”的享受。例如: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指引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外国诗、小说、散文、戏曲等),积累外国的文化知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要反复阅读,通过文字来感受到人的伟大,欣赏小说中人物渗透的心灵美。
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大量的积累阅读,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要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下,打开自己的思维,走进语文,走进作品,用心与作者对话,从语文中感受到“美”,联系语文知识来体验生活。
总而言之,语文是“美”的,其中的诗词、小说、散文等都有它们各自的“美”,表现在不同的形式、语言、手法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结合语文的特点,创新语文的指导方式,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来“教书育人”。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大胆与教师、学生、作者和世界交流,并把语文作为“美学”的内容鉴赏品评,按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