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压力不一,如何“啃”下硬骨头?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0602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黑龙江、安徽等地打破户籍限制开放异地高考后,北京、广东最新出台的政策则显示,外地户籍考生暂不能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
  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该如何寻找教育公平的平衡点?各地情况不一,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成为考验改革政策制定者的一道艰难考题。
  “试水”:京粤外地户籍考生暂不就地报名
  和众多家长期待的政策不同,北京教育考试院出台的政策规定,2013年高考报名须具有本市正式户口。虽然异地高考方案并未出台,但这已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非京籍考生暂不能参加北京高考。
  按照国家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的时间表,31个省区市年底前要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问题。
  年底期限渐近,北京市教委目前仍表示方案“正在研究中,现在不便透露”。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在失望的同时仍未放弃期待,不过眼下“孩子究竟该在哪报考”,成为他们的最大困惑。
  来京工作已11年的非京户籍考生家长张先生说,孩子在通州一所示范性高中就读,北京暂时不允许孩子报名,而老家的高考报名又已结束,这该怎么办?
  此前,黑龙江、安徽两地的政策都打破了户籍限制,设置了异地高考的基本门槛。如黑龙江规定“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含租赁)”,随迁子女“连续就读3年”,而安徽则只要求随迁子女在该省有完整3年学籍。这让人们对异地高考的改革寄予了更高期望。
  但是,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京、沪、粤等地,推进异地高考的政策则显得较为谨慎,这表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乎想象。
  难题:现实与期待缘何存落差?
  有关人士最新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和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
  由于外来人口众多,一旦全面“开闸”异地高考,将会对当地的教育资源等系列问题形成巨大冲击。因此,教育改革既要考虑改革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循序渐进,不停顿、不折腾、不倒退,避免大的波折。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从教育公平角度而言,考生不论户籍在哪,都有在学习地参加高考和录取的权利。但一旦打破户籍限制,又将带来“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加之涉及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户籍优惠,改革阻力可见一斑。
  对于京、沪、粤等压力大的地区而言,当前最现实的难题是,在教育资源“一池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何科学有序打通闸门,既减少不均衡的落差,又不引起无谓的波澜。
  改革的口子要开多大?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外来人口在基础教育阶段存量约47万,广东省则是339万,口子开多大,接受数百、数千还是上万名新考生,牵扯多方神经。
  黑龙江省招考办副主任车行全说,开放异地高考后,黑龙江仅仅迎来189名符合条件的考生报名,人数没有想象的多,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一位东部某省教育厅责任人说,像北上广外来人口多、高校资源富集的城市,压力最大;对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而言,外来人口和压力次之;像黑龙江、安徽等地属于人口输出省份,压力最小,改革推进的力度也会快些,正因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才导致目前改革推进力度不一。
  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有多强?北京市某区教委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北京城区教育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以往投入按照户籍学生配置,而非按照激增的外来人口需求。“如把握不好尺度,幼儿园严重不足、小学入学高峰等问题难免加重,初高中阶段连带效应也将出现。”
  改革推进的时间表如何确定?此前,江苏、安徽等省份明确异地高考在2013年执行,山东、江西表示异地高考方案2014年实施,这表明,异地高考的时间表不统一,“你改他不改,你早改我晚改”,影响改革的公平性和总体效果。
  心声:回原籍考试不公平
  丽丽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和上学的孩子,就异地高考政策她说,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看似问题不大,但由于目前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江苏的教材和北京大相径庭,这就意味着我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在北京上学,回到江苏还要重新适应,这个转换的时间和精力对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如果我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话,以我现在的成绩考进一本大学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现在回江苏考试,很可能只能上一个三本学校甚至是专科,这多么不公平!只是因为户籍制度,我之前的努力全白费了,甚至因为这样的高考,我的人生可能就被毁了!
  攻坚:教改就要“啃”硬骨头
  专家认为,推进异地高考是迈向教育公平的大势所趋,必须迎难而上。
  “改革遇到困难很正常,不能因此就退缩、拖延,而应该积极应对,找准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学籍认定最长不应多于6年,要让真正随父母务工上学的考生得到资格认定,把利用金钱、权利能够随时拿到学籍人排除。同时鉴于今明两年的特殊性,可考虑采取部分临时措施,允许补报消除公众顾虑。
  针对异地高考可能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的担忧,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景斌表示,要从根本上认识高考移民和随迁子女的本质区别,前者为参加高考而移民,后者的认定前提是随迁,要求在当地高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为了防止为子女空挂学籍、伪造虚假工作证明等问题,应推行电子学籍,进行联网核查、信息公开,并对各地招生计划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加大教育投入是实现升学机会均等的重要保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明教授认为,可考虑在大城市首先开放高职教育,逐步降低由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工二代”获得在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
  储朝晖等专家还表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各地考生升学机会的平等。在目前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0%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异地高考,更广泛地推进自主招生,建立公开、透明、专业的招生体系,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
其他文献
一  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自北向南,常年流淌着甘甜清冽的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大河两岸的人民。江上有座不大不小的平南大桥,桥的一头通向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县城,那就是我的家乡。  德敏、老江和我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少年,是在同一所高中里混在一起的铁哥们。那一年,当别人正在为期末考试废寝忘食的时候,我们却在恣意挥霍着年少的岁月。就像在中考前一天,别人都是背着单词睡着的,而我却用被子盖
期刊
那年夏天,高三的师哥师姐们奔赴考场,我们整个高二年级忽然有点“物伤其类”,气氛凝重了好几天。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班主任、校长、各科老师,轮番对我们进行的动员大会一如当时的天气那般热情洋溢,可怜我们一群还没有正式升入高三的学生提早被戴上了“准毕业生”的帽子。  “准毕业生”的帽子还没戴稳当,班主任又是“重锤一击”:要在教室里挂上一个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以确保我们时刻记得要为高考奋力拼搏。  其实心理施压
期刊
不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小清新来袭,都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在越来越浮躁的影视剧中寻求真实的节奏。而总有一些电影以似乎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呈现着我们不曾看到甚至不可想象的人性黑暗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因为残忍所以才更感觉到真实。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善良纯真的我们。”这是韩国电影《熔炉》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是一部真实到无以复加的电影,而这句话也是每个观影者在看完《熔炉》后
期刊
范伟演过一部喜剧电影叫《求求你,表扬我》,电影的内容倒是记不清了,但片名总让人忍俊不禁,若套用这个片名放在娱乐圈大大小小的明星身上,大概他们每个人都适合本色出演一部《求求你,喜欢我》吧。当然,如果你够红,那就可以改演《求求你,迷恋我》或是《求求你,为我疯狂》《求求你,为我卖命为我卖肾》诸如此类的。曾经有位偶像歌手说:“我的工作就是让别人喜欢我。”很直接、很贴切、也够真实。  娱记们常常会为了塑造明
期刊
粉丝文化  在粉时代,粉丝已不仅仅是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的广为传播和日益盛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有着独特鲜明特色的粉文化。这绝非只是简单的追星和崇拜,正是具有了团队精神、率真、积极主动、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忠诚、PK精神这种文化基础,粉丝现象才被社会大众接受并迅速蔓延。  中国式xx  一条调侃国人闯红灯的微博走红,说“只要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曾有
期刊
David Garrett,德国人,提琴手,被所有听过他演奏的人称为天才。  就像莫扎特、曼纽因,天才必须要有一个传奇的童年,神童是他们在儿时统一的头衔。David Garrett当然也不例外。4岁时他无意中拿起哥哥的小提琴,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随便玩了玩。不过两个月,已经小有造诣的哥哥被迫转学钢琴——老大真是难当,尤其碰上一个天才的弟弟。而David对于提琴的热爱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拥有过人的
期刊
现在的高中生经历着人生最辛苦的阶段,尤其是高三的莘莘学子。在高三这个阶段他们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成绩呕心沥血的时候,是真正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他们关心的是分数,向往的是名校。至于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基本是没人与他们讨论的,老师不管,家长也很少顾及。  所以,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选了大学,选了专业。直到面临大学毕业,寻找工作,突然发现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还没有进入职场,就想改行。但是
期刊
一大早,同事一本正经地跑过来跟我说:“Memo,我有急事,手机又没电了,电话借我使使。”于是我特大方地伸手就递了上去,可转脸我就后悔了,因为这一借引发的便是我在一个多小时里的坐立不安和心慌气短啊!其实,倒不是我手机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没有因为手机有多值钱而舍不得。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再也离不开手机了,一分钟都不能,如果超过半小时不去看手机,我都会觉得自己不正常。就连睡前我都要反
期刊
62.5%受访者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普遍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如今,家长为孩子陪读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孩子,一些家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被称为新时代的“孟母三迁”,这种现象也被不少人称为“中国式陪读”。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792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5%的人感觉当前“中国式陪读”较为普遍,84.9%的人说自己身边就有陪读的家长。  受访者来自3
期刊
十几年辛酸陪伴,儿子给我们拿回来的却是320分的高考成绩单。  他妈听到这个分数后伤心地落泪,我压抑着怒火,告诉他:“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年再搏也不迟!”我本以为他会因为我的深明大义而感动得痛哭流涕,谁知,他反问我:“您知道韩寒吗?”  我当然知道,一个神话一般的人物。“韩寒也没参加高考,可他成功了,我要做韩寒!”他潇洒地一扬手,大有我定胜天的气势。我觉得该好好和他谈一谈了。  儿子正坐在房间里听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