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达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我收获过感激,收获过爱戴,也收获过烦恼误解甚至是愤恨。做老师不是为了学生感谢,但被人爱戴毕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可是时间越长越感到,对于这些个性和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来讲,教育的“付出”与“收获”之间不是等式。对此,做班主任要正视这种心理认识。弄清这些不等式,会让我们更加淡然对待生活的得失,“清空”工作中的不愉快,做更纯粹的老师,做快乐的班主任。
一、融洽的关系大于空洞的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来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比空洞的教诲更有约束力,更有教育效果。刚毕业那会,初为人师,心里诚惶诚恐: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领导会满意吗?带着压力,怀揣梦想,开始了教学生涯。有人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教育不等同于爱,教育又不能没有爱。热爱教育不是一句空洞而苍白的口号,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无怨无悔的付出。于是,学生生病了,我陪他们去打针;周末有的学生不回家,我带他们去洗澡;有的学生生日到了,我送上温馨的祝福……由于爱,由于关心,学生几乎不好意思给我添麻烦。我们的班级学风浓纪律好,师生间其乐融融。就是那一年,我们班获得了我们地区 “优秀班集体”称号。虽然我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的热情和爱心弥补了这个不足。更为可贵的是,即使有时候我不冷静,怒不择言,他们却也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理解——“老师心好,算了。”
二、良好的个性大于优异的成绩
久为人师,就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工作后并不那么突出,生活也不是很如意;有些当初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工作后竟成了业务尖子,生活顺风顺水。
在以成绩量化教师仍然大行于天下的今天,成绩固然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已沦为教师竞争的工具。在分数至上观念的作用下,一部分成绩好的孩子,他们的分数被无穷放大,其他的性格缺陷被忽略掉了;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孩子,由于分数,其余的优点也被忽略掉了。于是,常闻老师如此感概,“这孩子原来成绩不错呀,怎么会这样呢?”“这孩子原来狗屁不通,你看现在出人头地了,真不简单!”从某个角度讲,成绩固然重要,可考试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吗?人要生活,只有拥有良好的个性,才有可能拥有正常健康的生活。个性会左右人的幸福,性格决定命运。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的青少年的悲剧事件,其中很大部分是一些在学校成绩突出的孩子。马加爵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成绩一向很好,在学校的表现也很积极向上,可是贫穷导致内心的自卑敏感脆弱,又引起了誰的关注呢?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认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当马加爵不能有效应付低人一等的感觉时——极端贫穷,他就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的困难时,就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强烈的自卑敏感引起了人际关系的紧张,脆弱的心理禁不起同窗的羞辱,终酿大错。这难道还引不起我们的深思吗?在这些反面事例中,我们老师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些个性,不排除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教育的影响。
成绩好的孩子不等于将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等于没有希望。但是个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负责。作为班主任,应以发展的眼光看人,少点功利,多点人文关怀。
三、端正的态度大于出色的能力
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因为才能是各方面因素,诸如智商、情商、遗传、环境、经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如让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人去当音乐家,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是这种认识,我们不便直接告诉学生,有时候那样会让他们轻易承认自己无能,进而放弃努力。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把引导的方向定位在鼓励学生的态度上,而不是褒贬他们的能力上。
我班有一个同学,接受能力比较差,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做笔记跟不上老师的语速,做作业又跟不上同学的速度,很多事情都落在别人后面。可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态度非常认真。课上完不成的任务,他课下接着来,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每次班会我都会郑重表扬他良好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接受能力的问题而让他的成绩受到影响。他不仅学习这样,其他事情也很认真,打扫卫生,干净彻底;办黑板报,有条不紊。现在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因为他相信只要认真就有希望。天道酬勤。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四、茁壮成长大于所谓的“问题”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生理方面急剧发展,而心理方面又相对滞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此时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又逐步增强,他们想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老师的约束惯性让他们仍拿这些青少年当儿童对待。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为师生的沟通埋下了隐患。
正值学生的多事之秋,早恋、打架、厌学、网瘾、辍学等都接踵而至。而学校的常规量化又是衡量一个班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班主任能力的尺度。为了量化成绩,就让学生不出问题,少出问题。于是,教师采取简单易行的人盯人战术。时间一长,弄得教师筋疲力尽、焦头烂额,学生却不买账。其实,班主任完全没有必要那样风声鹤唳。成长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正确和错误中穿过,是人生的必修课。任何一个问题,反过来看,都是一个教育的良机。学生出现问题,这不是送给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吗?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人生必经的事,早出现比晚出现要好。早出现充其量是个小问题,晚了就是悲剧。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要仅仅盯着量化和分数。
前段时间,我班有个女生渐渐地对学习不太感兴趣了,整天闷闷不乐,后来与一个男生关系越走越近。我没有声张。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她聊了聊学习和家庭情况。我了解到他父母感情不和,整天吵架,对这个女孩不闻不问,也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她几乎成了一个多余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男孩走近了她,听她讲话,说些关心的话,她觉得很温暖。然后,我及时与女孩的父母沟通了一下,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一定多抽时间陪孩子。现在女孩重新又变得开朗起来,她成功地走过了这片人生的沼泽地,问题帮她找回了自己的路。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前景是美好的。因为成长大于问题。
班级管理要尊重一些基本规律,教育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成长的规律,不等式也是一种规律(有些尽管不合理),只有深谙这些规律才能给与学生更好的帮助和引导。我们能给学生蓝天,但不可能给他们翅膀。
一、融洽的关系大于空洞的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来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比空洞的教诲更有约束力,更有教育效果。刚毕业那会,初为人师,心里诚惶诚恐: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吗?领导会满意吗?带着压力,怀揣梦想,开始了教学生涯。有人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教育不等同于爱,教育又不能没有爱。热爱教育不是一句空洞而苍白的口号,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无怨无悔的付出。于是,学生生病了,我陪他们去打针;周末有的学生不回家,我带他们去洗澡;有的学生生日到了,我送上温馨的祝福……由于爱,由于关心,学生几乎不好意思给我添麻烦。我们的班级学风浓纪律好,师生间其乐融融。就是那一年,我们班获得了我们地区 “优秀班集体”称号。虽然我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的热情和爱心弥补了这个不足。更为可贵的是,即使有时候我不冷静,怒不择言,他们却也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理解——“老师心好,算了。”
二、良好的个性大于优异的成绩
久为人师,就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工作后并不那么突出,生活也不是很如意;有些当初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工作后竟成了业务尖子,生活顺风顺水。
在以成绩量化教师仍然大行于天下的今天,成绩固然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已沦为教师竞争的工具。在分数至上观念的作用下,一部分成绩好的孩子,他们的分数被无穷放大,其他的性格缺陷被忽略掉了;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孩子,由于分数,其余的优点也被忽略掉了。于是,常闻老师如此感概,“这孩子原来成绩不错呀,怎么会这样呢?”“这孩子原来狗屁不通,你看现在出人头地了,真不简单!”从某个角度讲,成绩固然重要,可考试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吗?人要生活,只有拥有良好的个性,才有可能拥有正常健康的生活。个性会左右人的幸福,性格决定命运。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有关的青少年的悲剧事件,其中很大部分是一些在学校成绩突出的孩子。马加爵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成绩一向很好,在学校的表现也很积极向上,可是贫穷导致内心的自卑敏感脆弱,又引起了誰的关注呢?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认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当马加爵不能有效应付低人一等的感觉时——极端贫穷,他就变得“沮丧”,结果在他努力应对生活的困难时,就形成扭曲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强烈的自卑敏感引起了人际关系的紧张,脆弱的心理禁不起同窗的羞辱,终酿大错。这难道还引不起我们的深思吗?在这些反面事例中,我们老师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些个性,不排除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教育的影响。
成绩好的孩子不等于将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等于没有希望。但是个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负责。作为班主任,应以发展的眼光看人,少点功利,多点人文关怀。
三、端正的态度大于出色的能力
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因为才能是各方面因素,诸如智商、情商、遗传、环境、经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假如让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人去当音乐家,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是这种认识,我们不便直接告诉学生,有时候那样会让他们轻易承认自己无能,进而放弃努力。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把引导的方向定位在鼓励学生的态度上,而不是褒贬他们的能力上。
我班有一个同学,接受能力比较差,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做笔记跟不上老师的语速,做作业又跟不上同学的速度,很多事情都落在别人后面。可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态度非常认真。课上完不成的任务,他课下接着来,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抄袭别人的作业。因此,每次班会我都会郑重表扬他良好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接受能力的问题而让他的成绩受到影响。他不仅学习这样,其他事情也很认真,打扫卫生,干净彻底;办黑板报,有条不紊。现在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因为他相信只要认真就有希望。天道酬勤。
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四、茁壮成长大于所谓的“问题”
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生理方面急剧发展,而心理方面又相对滞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加重了此时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又逐步增强,他们想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老师的约束惯性让他们仍拿这些青少年当儿童对待。这种认识上的差别为师生的沟通埋下了隐患。
正值学生的多事之秋,早恋、打架、厌学、网瘾、辍学等都接踵而至。而学校的常规量化又是衡量一个班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班主任能力的尺度。为了量化成绩,就让学生不出问题,少出问题。于是,教师采取简单易行的人盯人战术。时间一长,弄得教师筋疲力尽、焦头烂额,学生却不买账。其实,班主任完全没有必要那样风声鹤唳。成长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正确和错误中穿过,是人生的必修课。任何一个问题,反过来看,都是一个教育的良机。学生出现问题,这不是送给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吗?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人生必经的事,早出现比晚出现要好。早出现充其量是个小问题,晚了就是悲剧。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不要仅仅盯着量化和分数。
前段时间,我班有个女生渐渐地对学习不太感兴趣了,整天闷闷不乐,后来与一个男生关系越走越近。我没有声张。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她聊了聊学习和家庭情况。我了解到他父母感情不和,整天吵架,对这个女孩不闻不问,也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她几乎成了一个多余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男孩走近了她,听她讲话,说些关心的话,她觉得很温暖。然后,我及时与女孩的父母沟通了一下,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一定多抽时间陪孩子。现在女孩重新又变得开朗起来,她成功地走过了这片人生的沼泽地,问题帮她找回了自己的路。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前景是美好的。因为成长大于问题。
班级管理要尊重一些基本规律,教育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成长的规律,不等式也是一种规律(有些尽管不合理),只有深谙这些规律才能给与学生更好的帮助和引导。我们能给学生蓝天,但不可能给他们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