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g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倍楚(综述) 许志恩(审校)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01-03中图分类号:R 743.3305文献标识码:A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对其造成神经细胞的死亡尚未见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脑组织梗死后,如何促进梗死区内神经细胞再生,是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各项功能改善乃至完全恢复的关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体内重要的造血调节因子。自G-CSF分子克隆和基因合成成功以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粒细胞减少症、骨髓移植及预防感染等治疗。近年来,中外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性研究中证实了G-CSF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在临床应用中逐步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本文对G-CSF的生物学的作用、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一、G-CSF及其重组的生物学作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体内一种多肽链的细胞生长因子,可特异地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重要意义。人G-CSF是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子量为17.9—21.8 KD,编码G-CSF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上,其蛋白质由175个氨基酸组成[1]。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利用DNA重组技术在G-CSF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N末端蛋氨酸而成,生物学活性与天然G-CSF相同[2]。G-CSF广泛存在体内组织和血循环中,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和骨髓间质细胞产生,此外还可由多种转化或非转化的细胞产生。G-CSF的生物学作用是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G-CSF receptor)结合而产生的。G-CSF与G-CSFR结合后,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3]:使干细胞增殖,并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加;增强多核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杀菌功能;加强依赖抗体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增加多核细胞的有关代谢增加;促进多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作用,使之向产生G-CSF的感染灶聚集。 rhG-CSF作用于骨髓中性粒细胞系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自1991年在美国首先上市,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主要临床应用的有:①用于骨髓移植治疗免疫性疾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应用rhG-CSF将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并经采集、分选等处理后重新回输患者,使其造血和免疫重建。Sun等[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单倍体HLA配对的自体同源性干细胞移植,能够阻止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进展,提高恶性血液疾病的存活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②用于各种肿瘤,如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和严重粒细胞减少症。Gomez等[5]在化疗后的病人中使用了rhG-CSF予支持治疗,研究证明其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③用于非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等。Von[6]认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治疗除了减少患者身上的病毒载量,同时增强其免疫重建,G-CSF在免疫系统中的特性使得其能成为患者免疫系统重建中的助手。自德国科学家2001年报道了全球第一例自体骨髓干细胞注射到冠状动脉内,并使心功能明显得到改善的临床病例以来,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步伐日益加快,最近在心血管也开始把rhG-CSF应用到APBSCT技术中。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中的应用也进入了二期临床实验研究阶段,并取得了相当地疗效。Engelmann等[7]研究认为,在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能够改善心肌功能,这可能在梗死区新生血管的增加得到反映。这些研究都引起神经病学学者的极大兴趣,认为G-CSF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光明的前景。
  
  二、G-CSF在脑梗死治疗应用的研究
  在世界各国中,脑梗死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寻找恢复神经功能的途径一直是脑梗死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干细胞的无穷潜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干细胞研究热,并且新发现新的突破,在脑血管疾病方面也不例外。骨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HSC)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或称骨髓间充质细胞(MSC),是多潜能的干细胞,能无限分化和增殖,可定向转化或横向分化,发育为各种类型的细胞,还可跨越胚层界限,分化为内胚层的肝细胞和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999年,Kopen等首先[8]将MSC注入新生小鼠的侧脑室,发现MSC迁移遍整个小脑和前脑,在纹状体和海马,MSC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提示其已经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在嗅觉小岛、嗅球、小脑的内颗粒层发现大量的MSC。其不但表达巢蛋白,还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表面标记,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异性核内抗原、神经丝蛋白,提示已经分化为神经元。神经系统与造血系统密切相关, G-CSF是体内一种重要的造血调节因子,具有动员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内皮细胞的能力。能否利用G-CSF动员体内的骨髓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Schabitz等[9]利用大鼠脑缺血模型静脉注射G-CSF,通过对比脑梗死体积首先证明了G-CSF的神经保护作用。而后,Gibson等[10]通过脐下注射G-CSF的大鼠脑梗死模型中证明G-CSF有减少梗死体积和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随着在动物实验中的捷报频繁,国内外学者开始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Shyu等[11]予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皮下注射G-CSF,通过观察对比治疗后12个月,NIHSS,ESS,EMS和BI等四项临床指标得出结论,临床应用G-CSF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确实能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在国内李竟[12]、葛朝莉[13]等也给予缺血脑卒中患者皮下注射G-CSF,通过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和BI等指标,认为G-CSF应用于缺血脑梗死的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有效而安全。目前从事研究的学者都认为,G-CSF能动员内源性干细胞,归巢至脑梗死部位,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大多数研究都表明了,在急性脑梗死的动物模型中,予皮下注射G-CSF或rhG-CSF,确实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引起CD34+细胞、nestin+细胞等指标的变化,起到保护作用。并且逐渐从动物实验上过渡至临床研究,也证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G-CSF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前景是光明的。一旦G-CSF对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得以阐明,并应用于临床,定能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手段,为脑梗死患者带来福音。
  
  三、G-CSF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G-CSF是如何对脑梗死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其可能机制有如下几点:
  1.G-CSF通过其受体G-CSF-R,对缺血的神经元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作用的主要途径。神经元上可有G-CSF的受体G-CSF-R表达,而G-CSF与其受体作用后激活了JAKs-STATs途径。Schabitz等[9]对G-CSF治疗后的脑缺血动物进行研究,发现缺血灶周边区的神经细胞的STAT3水平是升高的,而 STAT3通过激活bcl-2间接地发挥抗凋亡,诱导出神经营养因子或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给神经细胞提供营养支持。Schneider等[14]在急性脑梗死的大鼠模型中观测到,给予的G-CSF能够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并刺激G-CSF-R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G-CSF可减少NO的产生,能防止神经元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Yanqing等[15]也在脑梗死的动物模型中,通过对比动物的梗死体积、cd34阳性细胞、纤维粘连蛋白、神经功能学评分、存活率、 bcl-2蛋白的表达等,证明使用G-CSF后,能对急性缺血卒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其中认为G-CSF能使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
  2.G-CSF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强有力的动员剂,能够促进骨髓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这也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机制。目前,很多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证明G-CSF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大多数学者都推测,G-CSF动员使骨髓干细胞迁移至脑梗死部位,并向神经元分化,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而MSC在体内是如何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其机制相当复杂。MSC 与宿主脑相互作用导致MSCs 自分泌或旁分泌营养因子增加,可能有助于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Mahmood等[15]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或神经生长因子(NGF) 进行对MSC 体外培养,发现BDNF 或NGF 组比未用组在脑创伤鼠脑内存活MSC 数量明显增多,神经功能恢复也明显高于未用组,移植存活的细胞表达NeuN、MAP-2 和GFAP ,可见BDNF 或NGF 等能促使MSCs 向神经细胞分化。这些研究都是通过病理观察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动物中CD34+细胞、nestin+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发现神经干细胞比正常对照组增加,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增加,但是什么因素诱导骨髓干细胞迁移至脑梗死部位,向神经元分化的确切调控机理还没有公认的说法。
  3.有学者[13]认为,G-CSF还通过其他特别的机制,如抗吞噬作用、抗炎和促进血管再生等机制,起到神经保护作用。Popa-Wagner等[16]认为脉管系统在神经元的再生过程中起了作用,这种作用至今还未被研究深透。现在大多数学者把对CD34+细胞、nestin+细胞[17]作为观察指标,并对G-CSF受体[18]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G-CSF对急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机制。故G-CSF对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也有待更深的研究。
  G-CSF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强有力的动员剂,为有效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新思路。动物实验表明G-CSF的应用确实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增加神经可塑性和血管再生,改善脑缺血后的功能,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观察G-CSF应用后的脑缺血的改善情况,一旦研究能阐明对缺血脑组织神经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将为脑缺血的治疗开辟广阔前景,为脑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耳内窥镜;鼓膜修补术;鼓膜穿孔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9-02  中图分类号:R 764.9+2文献标识码:B  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耳内窥镜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耳科学的临床治疗中。我科自2004年8月以来在耳内窥镜下进行鼓膜修补术50例(50耳),术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50耳)中,男32例、女28例
期刊
【关键词】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非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84-02  中图分类号:R 656.6+1文献标识码:B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我院2000—2006年诊治的FDGE共18例,现分析报
期刊
【关键词】 结肠癌;肠梗阻;外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9-02  中图分类号:R 735.3+5文献标识码:B  结肠癌致肠梗阻是结肠癌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老年人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较难确诊,常延误诊治时机,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预后差。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结肠癌致肠梗阻26例,其中25例采用
期刊
【关键词】 跟骨骨折;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5-02  中图分类号:R 683.42文献标识码:B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足部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占60%—70%[1],关节内骨折分为舌形骨折和关节压缩骨折两种类型[2],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关节内骨折,常遗留
期刊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丝裂霉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8-02  中图分类号:R 694.3文献标识码:B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对22例经病理确诊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年龄23—72岁,平均36.8岁。病史7—67
期刊
【关键词】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3-02  中图分类号:R 723.2文献标识码:B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特殊,误诊率高,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探讨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现就本院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1例该病患儿作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
期刊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速尿;顽固性心衰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2-01  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献标识码:B  2005年9月—2006年9月,我科对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refractory heart failure,RHF),采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与速尿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0例病人中冠心病
期刊
【关键词】 米非司酮;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4-01  中图分类号:R 719.3+1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瘢痕子宫育龄妇女也相应增加,从而也为再次妊娠的处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而有剖宫产史的孕妇,由于宫颈成熟度差,应用利凡诺引产有可能引起宫体部强制性宫缩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右室起搏恢复自主心率后25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终止后9例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右室起搏、PSVT行RFCA、特发性VT终止后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60.0%(15/25)、23.57%(4/7)和55.6%(5/9),差异无显著性(P
期刊
【关键词】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血管瘤;局部注射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95-01  中图分类号:R 739.5文献标识码:B  血管瘤是面部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低温冷冻、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药物等,但各有其局限性,疗效多不尽人意。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我们采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 PYM)加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