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四个著名的盛世:西汉盛世、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和前清盛世。洪武时期具有统治地位的朱元璋,可谓是永乐盛世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君主。为了更好的统治和巩固政权,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变革。本篇文章着重讲述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的原因、时代背景、政策措施、结果及其影响。以朱元璋的一生成就为基础展开论述,探讨他的个人生长环境其治理国家的方式极大影响。
关键词:明代;朱元璋;改革
明太祖朱元璋又别称朱洪武,曾参加过郭子兴军起义,之后在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改年号为洪武,所处年代是明代。他是一名政治家、战略家,一生成就许多:参加过好几场战争并且做出了一些成就,开创了明朝,也开创了洪武之治。在洪武之治的时期,北部边防的建设问题一直存在,防御体系也在不断地加强。
一、时代背景和原因
元末明初时期,元朝的政治已经腐败,而其统治者的暴政也引起了平民百姓的强烈不满,因此爆发了红巾军起义,以韩山童等人为首,朱元璋也参与其中。当时的朱元璋是一名和尚,后来成为了红巾军的首领,也就是郭子兴军。经过南征北战,在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立了西武政权。并且成功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在应天府设立京师,国号洪武,自此明朝成立。成立之后,朱元璋的政权并不稳定,担心原产北部残留的势力过大,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边防战略形势依旧严峻,因此朱元璋决定要彻底消灭元朝政权残留势力,也為了防止北部边防游牧民族对附近区域百姓的造乱。将北方各省的割据势力一网打尽,采取以战为守,积极进攻的战略。也就是“固守封疆”的方针。
二、政策及其措施:
对于明朝来说,与北部蒙古的紧张关系是最主要的问题。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君主得以最高统治,国家得以富强。因此,明朝成立之初,最先要解决的便是北部边防。在军事方面,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军力。朱元璋为打击北部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征伐以收复势力,他亲自率领军队参与战争,指挥进攻战略阵形,后因为元朝的势力过于庞大,一时无法拿下。便转变战略,以积极防御政策为主,在这期间建立了大同镇卫所制,也就是以镇城为中心,都司为框架,卫所为网络的防御体系。下面主要讲述朱元璋对北部边防的几点重要建设措施:
2.1减少边境的造乱
为使得位于边境的百姓居民不受到南下的蒙古族游民的侵扰,朱元璋下令迁徙居民到内地。具体实施就是将位于边防的居民搬离到内地生活,使得边境地区无人居住,这样边境防线地带就成为了一个无人区。为的就是能够防止百姓受到元朝北部的烧杀抢掠,又能使得百姓怨言生起,更重要的就是元朝残余的复兴目的无法实现,难以找到内应,减少不必要的祸端。
2.2设立沿边都司卫所
沿边都司与卫所的设立是为了防御,是一种军事制度。洪武二十六年设定了天下都司卫所,总共有十七所都司,有一个留守司,而内外卫所欧三百二十九个,守御千户所有六十五所。都司卫所的完成经历了大概三十多年,为北边防线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可以说是坚硬的过度桥梁。而且另一方面都司卫所对于洪武年间直到整个明代北部边防的基本建设有战略防线的意义。
2.3边防屯田与开中法
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供饷及边防的巩固问题,朱元璋设立了边防屯田和开中法。由于防御蒙古的北边防线在北部地区防线过于漫长,加上该地区地域辽阔,而其军队十分庞大,难免会造成粮食难以供给的问题。因此朱元璋不得不想到在不加重百姓的赋税之重,也不能给予政府过多的财政负担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因此这种可以以军屯为基础的屯田制度,配以军事化的管理,使得有特定的屯田之地,还可以开垦废田,加上军兵们可以和其家属共同生活,前线有人安定边境,后者有人为其种田耕地提供军粮。百姓得以繁衍,军兵们得以无后顾之忧。朱元璋的这种制度既能防御敌人也可以解决供应粮食的困难。
从以上的几种边防建设的措施政策来看,朱元璋的战略特点:即使在面临严峻形势时,依然能够有智谋的防御规划。他的战略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军事必须做到严守紧防,又要不劳民伤财,这是要从统一上来详细制定的。但是这种防御体系也并不是完美的,尽管屯田制和开中法可以解决供应粮食的难题,有效地协助了军事防御边境的目的。但是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局限性是这个制度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而敌人可能会钻这个空子,要保证每一步的落下都是百分百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朱元璋北部边防建设的一系列防御体系对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边防防御、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政权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元朝残留的势力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当时刚成立的明朝的巨大的威胁,朱元璋的政治谋略开创了洪武之治,其所构建的防御体系是明代后期边防建设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甄珍.开平的得名和初步发展[J].唐山学院学报.2014(02).
[2]杨维.论明代民运粮饷边制度的确立[J].邢台学院学报.2012(04).
[3]翟禹,张文平.内蒙古丰镇市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考释——兼论明代早期北边防御体系的转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3).
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明代;朱元璋;改革
明太祖朱元璋又别称朱洪武,曾参加过郭子兴军起义,之后在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改年号为洪武,所处年代是明代。他是一名政治家、战略家,一生成就许多:参加过好几场战争并且做出了一些成就,开创了明朝,也开创了洪武之治。在洪武之治的时期,北部边防的建设问题一直存在,防御体系也在不断地加强。
一、时代背景和原因
元末明初时期,元朝的政治已经腐败,而其统治者的暴政也引起了平民百姓的强烈不满,因此爆发了红巾军起义,以韩山童等人为首,朱元璋也参与其中。当时的朱元璋是一名和尚,后来成为了红巾军的首领,也就是郭子兴军。经过南征北战,在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立了西武政权。并且成功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在应天府设立京师,国号洪武,自此明朝成立。成立之后,朱元璋的政权并不稳定,担心原产北部残留的势力过大,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边防战略形势依旧严峻,因此朱元璋决定要彻底消灭元朝政权残留势力,也為了防止北部边防游牧民族对附近区域百姓的造乱。将北方各省的割据势力一网打尽,采取以战为守,积极进攻的战略。也就是“固守封疆”的方针。
二、政策及其措施:
对于明朝来说,与北部蒙古的紧张关系是最主要的问题。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君主得以最高统治,国家得以富强。因此,明朝成立之初,最先要解决的便是北部边防。在军事方面,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和军力。朱元璋为打击北部元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征伐以收复势力,他亲自率领军队参与战争,指挥进攻战略阵形,后因为元朝的势力过于庞大,一时无法拿下。便转变战略,以积极防御政策为主,在这期间建立了大同镇卫所制,也就是以镇城为中心,都司为框架,卫所为网络的防御体系。下面主要讲述朱元璋对北部边防的几点重要建设措施:
2.1减少边境的造乱
为使得位于边境的百姓居民不受到南下的蒙古族游民的侵扰,朱元璋下令迁徙居民到内地。具体实施就是将位于边防的居民搬离到内地生活,使得边境地区无人居住,这样边境防线地带就成为了一个无人区。为的就是能够防止百姓受到元朝北部的烧杀抢掠,又能使得百姓怨言生起,更重要的就是元朝残余的复兴目的无法实现,难以找到内应,减少不必要的祸端。
2.2设立沿边都司卫所
沿边都司与卫所的设立是为了防御,是一种军事制度。洪武二十六年设定了天下都司卫所,总共有十七所都司,有一个留守司,而内外卫所欧三百二十九个,守御千户所有六十五所。都司卫所的完成经历了大概三十多年,为北边防线的建设提供重要的载体,可以说是坚硬的过度桥梁。而且另一方面都司卫所对于洪武年间直到整个明代北部边防的基本建设有战略防线的意义。
2.3边防屯田与开中法
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供饷及边防的巩固问题,朱元璋设立了边防屯田和开中法。由于防御蒙古的北边防线在北部地区防线过于漫长,加上该地区地域辽阔,而其军队十分庞大,难免会造成粮食难以供给的问题。因此朱元璋不得不想到在不加重百姓的赋税之重,也不能给予政府过多的财政负担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因此这种可以以军屯为基础的屯田制度,配以军事化的管理,使得有特定的屯田之地,还可以开垦废田,加上军兵们可以和其家属共同生活,前线有人安定边境,后者有人为其种田耕地提供军粮。百姓得以繁衍,军兵们得以无后顾之忧。朱元璋的这种制度既能防御敌人也可以解决供应粮食的困难。
从以上的几种边防建设的措施政策来看,朱元璋的战略特点:即使在面临严峻形势时,依然能够有智谋的防御规划。他的战略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军事必须做到严守紧防,又要不劳民伤财,这是要从统一上来详细制定的。但是这种防御体系也并不是完美的,尽管屯田制和开中法可以解决供应粮食的难题,有效地协助了军事防御边境的目的。但是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局限性是这个制度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而敌人可能会钻这个空子,要保证每一步的落下都是百分百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朱元璋北部边防建设的一系列防御体系对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边防防御、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政权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元朝残留的势力及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当时刚成立的明朝的巨大的威胁,朱元璋的政治谋略开创了洪武之治,其所构建的防御体系是明代后期边防建设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甄珍.开平的得名和初步发展[J].唐山学院学报.2014(02).
[2]杨维.论明代民运粮饷边制度的确立[J].邢台学院学报.2012(04).
[3]翟禹,张文平.内蒙古丰镇市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考释——兼论明代早期北边防御体系的转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3).
石家庄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