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语文中的生活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跟人交流需要语文,就连写写小广告也需要语文。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为语文中富有浓浓的生活味,只是需要我们善加利用生活,一点一点地把它挖出来。那么,如何挖掘语文的生活味呢?
  一、抓住本地特色,有助于阅读理解
  (一)借方言释词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阅读量也较少。那么,低年级学生怎么理解字词呢?有时候,方言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最佳武器。方言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方言的运用也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因此,针对某些不好用文字描述的字词,用方言来帮助理解,有很显著的效果。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时,“空气很潮湿”中的“潮湿”一词是农村学生在平时普通话交流中不常见的。于是,在教学这一词语时,我见学生一脸茫然,便毫不犹豫地用方言告诉学生这就是什么,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教学故事:一新教师教学一年级语文,教到“跳”这个字时,竟然拉出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腿上用力;使身体突然离开所在的地方。学生自然听得一头雾水。其实,“跳”根本不用解释,教师可以边示范边用方言说,学生一看便知,一听便会了。
  方言既节省了用长篇大论解释的时间,又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用本土风情读文
  我们都知道,与学生生活有所联系的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时,我充分利用了我们闽南沿海的地理优势,让学生在开学前跟爸爸妈妈到海边看看潮起潮落,记住浪潮的最大威力。上《观潮》前,我只是出示课题,学生就已经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顺着这个劲头,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说自己看到的浪潮威力最大,能赢过钱塘江大潮?学生带着不服输的态度学起了课文。榕树在闽南地区是很常见的植物,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前,我让学生先寻找生活周围最大的一棵榕树,观察它的一天。学习时,学生好像已经早就洞察先机,对“鸟的天堂”了如指掌,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地方“特产”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财富,善用才是“王道”。
  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出真知
  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回归本真。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写作的真实动因;(2)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3)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
  (一)对照现实,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教学许多寓意深刻的或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我们常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往往会因为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而懊恼。要上好这类课文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语境。怎么才能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呢?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照文本中内容,更容易走进文本,也才能走进人物的心灵。
  《给予树》中的小女孩金吉娅用仅有的20美元买了洋娃娃圆了那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的梦想。金吉娅带给人们的是“同情、仁爱还有体贴”,金吉娅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但是,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我没有看出他们受到感动了。于是,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自己,想想这样一些情节:体育课后,你和同学都口渴了,同学没带水也没带钱,你是否愿意跟他分享你的水?同学到你家,非常喜欢你那很珍贵的玩具,你是否愿意借他带回家玩几天?你的零花钱是用来买你爱吃的零食的,可是同学急需几毛钱买本子,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学生在脑海里有了真实的想法之后,他们愿意交流的就交流,不愿意的就把想法藏在心里。然后,我再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金吉娅,你愿意像她这么做吗?许多孩子顿时面露难色,我请了其中一个孩子来说明原由:“如果是真实的,当然不愿意花那么多钱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买礼物。可是如果说不愿意,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学生们听到这儿,都哈哈大笑起来,七嘴八舌地开始了对金吉娅的热烈的讨论。至此,金吉娅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不仅感动了她身边的人,更感动了班内的学生了。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能力特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能够更容易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理解文本,走进人物从而务实求真。
  (二)重视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想象
  人教版少部分文章的创作背景或者表述内容是农村孩子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的,如五年级下册的《草原》就是其中的一课。“草原”离生活在丘陵地区的闽南孩子来说距离太遥远了,要他们准确地描述出草原来是太为难他们了。但是,我并不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草原就硬把“草原”的形象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根据电视上或图片上看到的相关资料借助想象,描述自己所理解的草原形象。虽然他们描述的与现实有些差异,但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更愿意看看真实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再出示课件和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学生的感受就更深刻了。试想,如果我在课开始时,就出示课件,就把优美词句拿出来让学生品读,学生能品出味道来吗?
  诚如杨九俊老师所说,阅读主体(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其阅读实践中感悟的产生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一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成功地引进阅读实践中,缩小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能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语文中的生活味是时时存在的,它并不隐藏得很深。早在1988年,顾黄初教授就提出这样的说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就要努力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7]因此,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愿意挖,懂得挖,无时无刻地挖,使语文充满生活气息,使生活富有语文情趣。
其他文献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还不稳定,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因此在部分初中生的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民族精神淡漠,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而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有的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真理是在争论中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需要通过争论才能泾渭分明。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探讨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浓厚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口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这一把利剑呢?  一、创设和谐的争论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
期刊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无可避免的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给中学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多媒体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多媒体技术使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计算机,VCD,录音录像,投影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和文章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第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以及樟树的高贵品质。2、对比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评价设计(习题或表现任务):  达成目标1、通过文中的关联词理解、填空得出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品质,从而联系到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达成目标2、出示宋
期刊
【摘 要】 公安院校一直以来也很注重案例教学法,但是公安行业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更注重学员的思维能力,毕竟公安警察面对的行业对象是以人为主,因此要想完成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有及其敏锐的思维能力,及时拓展侦查思路、发现侦查方向,就不能采用传统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以案比案。笔者所研究的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法模式,就是在传统案例教学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员在整个
研究了掺杂CdS纳米粒子的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光折变效应,体系中以CdS纳米粒子为光敏剂,聚乙烯咔唑(PVK)为载流子输运剂,4-(4-硝基苯偶氮)苯胺染料(DO3)为非线性生色团,9-乙基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