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找一种教学方法,以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学到更多。”这是教育的创始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理论。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
近年來,我们以此为宗旨,秉承“少教育,多学”的先进教学思想,以“学习案例指导”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的摸爬滚打,执着坚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改革很容易说,而且很难做到。至今,仍留存着遗憾和缺失。
教师的不自觉。一是多教,我们讲课的时候普遍存在,讲着讲着就讲多了的现象,这是一种惯性,是不自觉的。二是不教,我们落实课改策略的极端化,由少讲到不讲,由不讲演变为不备课,走进课堂,临时备课,心中无数,随心所欲;也有过分相信学生的,把整个教学活动委托于学生,由课外知识的检测到课内例题的讲解。细细想来,也许有很多不妥之处。
学生的不主动。老师“少教”,但没有改变“多元学习”的学生,但违背了“少教育,多学习”的初衷。有这么两类学生,一类是糊里糊涂,油盐不进,混天度日的,使“多学”落了空,每个班总有这么几名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类是自命不凡,眼高手低,浮躁不堪的,使“多学”大打折扣。这类学生自恃聪明,喜欢凭空遐想,好高骛远,懒惰成性,学习知识一知半解。
在深化课改的道路上,以上现象,仅是阻碍课改进程的冰山一角,面对困难,我们可能犹豫过,迟疑过,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弓没有回头箭”,实施课程改革,不仅要坚持课程改革,还要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
一、 理念先行,转变思想
山西省教育厅张卓宇教授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要构建现代化教育理论,实现观念转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的课改我们实现了“从教师少讲到学生多学的转变,从教师大胆放手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转变”。而今天的课堂真正的变成了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PK、坦诚的交流、温馨的会面……,教育家魏书生早就说:“教育是为了所有学生。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因此,我们要坚持“让学生搬家,课堂就会生活,效果会更好”的理念,按照“学习更多教育,学习指导案例”课程改革策略,力求体现生活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思想认识的过程中,增强课改信心,推动课改工作。
二、 少教多学,狠抓落实
一是教师“多做”。课堂“少教育”意味着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并且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准备课程。首先,有必要准备方案,介绍新课程,并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其次要备教材,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课前要备好文本内容、活动步骤、问题假设、思想渗透等相关内容。最后要备问题,问题是整个课堂的线索,问题预设要注意层次性和梯度,通过直击要害、通俗易懂的问题,直入主题,简洁高效。
二是教师“精讲”。“少教”不是“不教”,“少教”不是尽可能少说话,而是在关键点讲话,对刀片施加力量。如果学生会没有教,学生就不会通过“小组互助,全班交流”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三是学生“会学”。“多学习”不是“死学”。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领悟的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基本练习获得初步掌握;再通过拓宽,加深达到“举一反三”;然后通过变式训练,达到触类旁通。它确实充当了学者的无意识,教师的意图和微妙的影响。
三、 创建模式,突显生本
李炳亭教授说“一直没有模式的课改是‘乱搞’”。课堂教学模式从百花齐放发展到今天的“建模”,就要将好的东西固定下来,不准随心所欲乱拔毛,阻碍课改发展。我认为“建模”应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充分体现生本思想,构建基本模式。长期以来,我坚持“目标领先-独立学习-协作解释-证明改进-巩固扩展-评估总结”的“六元”生本课堂模式。我所说的“六元”生本课堂并非一种课堂死模式,而是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六种结构“元素”,这六种“元素”的顺序是不固定的,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进行调整,此外,它将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学习指导,生成效率高
“学习案例研究”的本质是以“学习案例”为载体,以“引导学习”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相结合。
(一) 有效制作导学案,是前提
指导性案例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计划,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它就像一根“绳子”,你可以通过它来找到结果。它将解决知识更新,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本教程的设计必须反映四个特征:即问题探究;知识整理;合作释疑;展示提升。遵循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落实四个要求: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紧扣目标;逐级生成讲实效。坚持五步生成:主备人“个备”;备课组“群议”;主备人二次备课;其他教师再“个备”修订。
(二) 有效开展导学,是关键
一是有效预习,基础整合。课程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有效地预览内容。同时教师应在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导学,探究点拨。课堂教学以“指导”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习为主体”。教学理念是领先的,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努力实现“五个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三是课后导学,巩固提升。当学生完成辅导案例时,应该关闭辅导案例,仔细修改,并在指导性案例和课堂中反映人格问题。未解决的常见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解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组织,补充和总结指导性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省庄二中校长李明尚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也是一种教;教是为了学,而学也是一种教。”“少教多学”与“学案导学”的珠联璧合,诠释着教学的最高境界,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梁志强,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皇甫学校。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
近年來,我们以此为宗旨,秉承“少教育,多学”的先进教学思想,以“学习案例指导”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的摸爬滚打,执着坚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改革很容易说,而且很难做到。至今,仍留存着遗憾和缺失。
教师的不自觉。一是多教,我们讲课的时候普遍存在,讲着讲着就讲多了的现象,这是一种惯性,是不自觉的。二是不教,我们落实课改策略的极端化,由少讲到不讲,由不讲演变为不备课,走进课堂,临时备课,心中无数,随心所欲;也有过分相信学生的,把整个教学活动委托于学生,由课外知识的检测到课内例题的讲解。细细想来,也许有很多不妥之处。
学生的不主动。老师“少教”,但没有改变“多元学习”的学生,但违背了“少教育,多学习”的初衷。有这么两类学生,一类是糊里糊涂,油盐不进,混天度日的,使“多学”落了空,每个班总有这么几名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类是自命不凡,眼高手低,浮躁不堪的,使“多学”大打折扣。这类学生自恃聪明,喜欢凭空遐想,好高骛远,懒惰成性,学习知识一知半解。
在深化课改的道路上,以上现象,仅是阻碍课改进程的冰山一角,面对困难,我们可能犹豫过,迟疑过,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弓没有回头箭”,实施课程改革,不仅要坚持课程改革,还要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
一、 理念先行,转变思想
山西省教育厅张卓宇教授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要构建现代化教育理论,实现观念转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的课改我们实现了“从教师少讲到学生多学的转变,从教师大胆放手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转变”。而今天的课堂真正的变成了一次思想的碰撞、理念的PK、坦诚的交流、温馨的会面……,教育家魏书生早就说:“教育是为了所有学生。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因此,我们要坚持“让学生搬家,课堂就会生活,效果会更好”的理念,按照“学习更多教育,学习指导案例”课程改革策略,力求体现生活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思想认识的过程中,增强课改信心,推动课改工作。
二、 少教多学,狠抓落实
一是教师“多做”。课堂“少教育”意味着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并且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准备课程。首先,有必要准备方案,介绍新课程,并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其次要备教材,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课前要备好文本内容、活动步骤、问题假设、思想渗透等相关内容。最后要备问题,问题是整个课堂的线索,问题预设要注意层次性和梯度,通过直击要害、通俗易懂的问题,直入主题,简洁高效。
二是教师“精讲”。“少教”不是“不教”,“少教”不是尽可能少说话,而是在关键点讲话,对刀片施加力量。如果学生会没有教,学生就不会通过“小组互助,全班交流”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三是学生“会学”。“多学习”不是“死学”。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不断领悟的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基本练习获得初步掌握;再通过拓宽,加深达到“举一反三”;然后通过变式训练,达到触类旁通。它确实充当了学者的无意识,教师的意图和微妙的影响。
三、 创建模式,突显生本
李炳亭教授说“一直没有模式的课改是‘乱搞’”。课堂教学模式从百花齐放发展到今天的“建模”,就要将好的东西固定下来,不准随心所欲乱拔毛,阻碍课改发展。我认为“建模”应以问题设计为起点、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体验为核心、展示交流为途径,充分体现生本思想,构建基本模式。长期以来,我坚持“目标领先-独立学习-协作解释-证明改进-巩固扩展-评估总结”的“六元”生本课堂模式。我所说的“六元”生本课堂并非一种课堂死模式,而是课堂教学中必备的六种结构“元素”,这六种“元素”的顺序是不固定的,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进行调整,此外,它将突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 学习指导,生成效率高
“学习案例研究”的本质是以“学习案例”为载体,以“引导学习”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及时辅导相结合。
(一) 有效制作导学案,是前提
指导性案例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计划,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它就像一根“绳子”,你可以通过它来找到结果。它将解决知识更新,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问题。本教程的设计必须反映四个特征:即问题探究;知识整理;合作释疑;展示提升。遵循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落实四个要求: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紧扣目标;逐级生成讲实效。坚持五步生成:主备人“个备”;备课组“群议”;主备人二次备课;其他教师再“个备”修订。
(二) 有效开展导学,是关键
一是有效预习,基础整合。课程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有效地预览内容。同时教师应在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导学,探究点拨。课堂教学以“指导”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习为主体”。教学理念是领先的,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努力实现“五个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三是课后导学,巩固提升。当学生完成辅导案例时,应该关闭辅导案例,仔细修改,并在指导性案例和课堂中反映人格问题。未解决的常见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解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组织,补充和总结指导性案例。
山东省泰安市省庄二中校长李明尚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也是一种教;教是为了学,而学也是一种教。”“少教多学”与“学案导学”的珠联璧合,诠释着教学的最高境界,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梁志强,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皇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