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一大重点问题。学过中国近代史的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后,落后就挨打的中国人民为了探索救国的道路进行了无数的努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便是探索救国的一次尝试。纵观历史,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进入一段时间的黑暗期,但在这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教育思想对于当下的环境来说兴许还存在着积极的意义。
一、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方面受到极大的创伤及挑战,这时很多的人都在寻找中国变强大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人,都先张之洞提出来这个思想。张之洞只是在《劝学篇》中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并运用于了实践当中。
张之洞的《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阐述的是“中学为体”的思想,“《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阐述的是“西学为用”的思想,“《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贯穿张之洞《劝学篇》的始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意义
从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发动者是一群封建官僚,在一定程度上洋这种主张无法改变封建主义的重重阻碍,从而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虽然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但不能说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的。
首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核心还是保持在“中学”上,张之洞的《劝学篇》的内篇就提出了“三保主义”——“保国、保教、保种”,这就说明了张之洞的主张还是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并不是完全摒弃中国文化而盲目学习西方技术。
其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主张,“西用”是学习西方技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提高自我的科技实力。为近代中国教育引进了很多先进、新鲜的血液,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等的一系列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其中还有很多的新型科目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二、“中学为体”的教育思想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越来越强烈,认识到了中國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要性。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当下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在课堂的讲解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对于教师来说是有难度的。
接下来结合张之洞“中学为体”的教育思想,探索其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一)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启发
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内篇中阐述了“中学为体”的保“中学”思想,他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中学”,在科目中设置了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以及历史等科目,并要求把这些学到的知识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学以致用。除此之外,他对于读经讲经的时间和字数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每天必须读经及讲经,而对于读经讲经的课程规划比较全面,对于传统经典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当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素养,履行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尽量在课堂上多灌输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时,学生对于这样一篇散文的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可以提出学生们曾经学过的《爱莲说》,让学生通过回忆与联想来理解《荷塘月色》中“莲”所代表的意象。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地记得“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也能理解了朱自清当时写“莲”的心情。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课本文章上的,而是需要去实践的。教师为人师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慢慢的熏陶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外或者是课后,多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或者是为学生提供经典让他们课后完成,就如同张之洞一样,每天规定读哪些内容或者读多少字,但也因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要适量而定。
(二)对编排课文内容的启发
首先,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要继承传统文化除了语文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在课本中编入经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温、良、恭、俭、让”等传统优良品德应该贯穿入课本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多学点这些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具备中华传统美德的人,并且对于传承经典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始终是没有灵魂的,学过也许就忘了。这时,就应该设置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张之洞便是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起来理解,既能达到继承传统的作用,又能学以致用,一举两得。比如,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年老的老人或者是去孤儿院照顾孤儿,在实际行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情。
三、结论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他一生的思想的缩影,从对《劝学篇》的学习及众多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婷婷.张之洞的《劝学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潘飞.张之洞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王鹏.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沿承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
[4]秦淳延.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劝学篇》为中心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5.
[5]王列盈.论“中体西用”对中国早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对洋务学堂的历史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吴治慧(1993.02—),贵州黄平人,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方面受到极大的创伤及挑战,这时很多的人都在寻找中国变强大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人,都先张之洞提出来这个思想。张之洞只是在《劝学篇》中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并运用于了实践当中。
张之洞的《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阐述的是“中学为体”的思想,“《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阐述的是“西学为用”的思想,“《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贯穿张之洞《劝学篇》的始终。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意义
从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发动者是一群封建官僚,在一定程度上洋这种主张无法改变封建主义的重重阻碍,从而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虽然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但不能说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的。
首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核心还是保持在“中学”上,张之洞的《劝学篇》的内篇就提出了“三保主义”——“保国、保教、保种”,这就说明了张之洞的主张还是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技术,并不是完全摒弃中国文化而盲目学习西方技术。
其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主张,“西用”是学习西方技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提高自我的科技实力。为近代中国教育引进了很多先进、新鲜的血液,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等的一系列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中,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其中还有很多的新型科目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
二、“中学为体”的教育思想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越来越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越来越强烈,认识到了中國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重要性。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当下每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在课堂的讲解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对于教师来说是有难度的。
接下来结合张之洞“中学为体”的教育思想,探索其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一)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启发
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内篇中阐述了“中学为体”的保“中学”思想,他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中学”,在科目中设置了有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以及历史等科目,并要求把这些学到的知识与世界的现实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学以致用。除此之外,他对于读经讲经的时间和字数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每天必须读经及讲经,而对于读经讲经的课程规划比较全面,对于传统经典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当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素养,履行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尽量在课堂上多灌输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时,学生对于这样一篇散文的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可以提出学生们曾经学过的《爱莲说》,让学生通过回忆与联想来理解《荷塘月色》中“莲”所代表的意象。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地记得“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蕴,也能理解了朱自清当时写“莲”的心情。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课本文章上的,而是需要去实践的。教师为人师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慢慢的熏陶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外或者是课后,多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或者是为学生提供经典让他们课后完成,就如同张之洞一样,每天规定读哪些内容或者读多少字,但也因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要适量而定。
(二)对编排课文内容的启发
首先,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要继承传统文化除了语文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在课本中编入经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温、良、恭、俭、让”等传统优良品德应该贯穿入课本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多学点这些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具备中华传统美德的人,并且对于传承经典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始终是没有灵魂的,学过也许就忘了。这时,就应该设置一些活动课,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张之洞便是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实际起来理解,既能达到继承传统的作用,又能学以致用,一举两得。比如,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年老的老人或者是去孤儿院照顾孤儿,在实际行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情。
三、结论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他一生的思想的缩影,从对《劝学篇》的学习及众多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婷婷.张之洞的《劝学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潘飞.张之洞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王鹏.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沿承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
[4]秦淳延.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劝学篇》为中心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5.
[5]王列盈.论“中体西用”对中国早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对洋务学堂的历史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吴治慧(1993.02—),贵州黄平人,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