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一切符号与图形只是人们为了建立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主观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的本质是发现,是主观建构,所以,小学数学以其特有的课程性质更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的,高质量的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谈几点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法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兴起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五年级能被2、3、5整除的数量,让学生任意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脱口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学生非常惊奇,并进行了计算验证,教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对此,学生非常疑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是否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时候,仍然是让学生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于是学生纷纷想知道诀窍是什么。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收效非常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四、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应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探究。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选择探究的内容。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地选择参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小组合作交流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至少两人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这种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不仅有益于探究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发展。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的,高质量的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谈几点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法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兴起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五年级能被2、3、5整除的数量,让学生任意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脱口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学生非常惊奇,并进行了计算验证,教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对此,学生非常疑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是否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时候,仍然是让学生列举大量的数字,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于是学生纷纷想知道诀窍是什么。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收效非常好。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三、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四、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应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探究。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选择探究的内容。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地选择参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小组合作交流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至少两人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这种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不仅有益于探究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发展。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