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继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重视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标准,是实现课改的首要途径。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样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比如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都可加工为导言。再如,学习区域地理中的东北地区时,让同学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以至饮食、服饰等特点,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2.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图文互译,看图说话的能力。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例如学习“海水运动”一节时,我是自绘板图、边讲边画讲解的,这样不仅清晰,而且增强了动感,比较直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二、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教版《地理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要正确选择进行创新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地理Ⅰ》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上述这些原理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2.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区域内容多而繁杂,在地理课堂中不可能一一学习。最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地理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总结区域地理学习的规律,一是从宏观到微观,二是从自然到经济,三是从发展到问题。把握这一思路学习,效果好,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利用好地理课堂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和优势,落实好新课标、新课改。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长江)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有一个诱人的新课导言
生动诱人,精练点题,设有悬念,可探讨性强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高考、中招考试导向等诸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不重视地理课,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但是,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样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新课导言,一上课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上来。比如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地理热点问题、最新事件、乡土内容都可加工为导言。再如,学习区域地理中的东北地区时,让同学联系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以至饮食、服饰等特点,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2.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形象逼真,直观性强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图文互译,看图说话的能力。地图的展示,可通过挂图、板图、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例如学习“海水运动”一节时,我是自绘板图、边讲边画讲解的,这样不仅清晰,而且增强了动感,比较直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二、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教版《地理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要正确选择进行创新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地理Ⅰ》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上述这些原理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2.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区域内容多而繁杂,在地理课堂中不可能一一学习。最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地理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总结区域地理学习的规律,一是从宏观到微观,二是从自然到经济,三是从发展到问题。把握这一思路学习,效果好,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应利用好地理课堂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色和优势,落实好新课标、新课改。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