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催生城市园林风景建设的长足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会导致决策者重视不同使得各地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发展不平衡,加上对于环境承载能力和环保意识的欠缺使得有些城市风景园林存在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我国城市园林风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开始修建公园、铺设绿地,积极的促进了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当前,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城市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普遍开始重视对景观园林的设计,以有效的提升城市化建设的水平。
一、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享受,而且它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资源。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要找到既能让群众满意,又能成为城市经典的作品并不多,向兄弟城市取经“造城”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雷同感,一味模仿西方“造城”的,给人一种缺少中国味的陌生感。取经、学习本应是一种经验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实行完全的拿来主义,这样不仅忽视了各地的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更加忽视了我国原有景观设计的深厚文化底蕴,造成的结果是自己传统的别具特色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被破坏,而新建筑、新景观的雷同、重复,一味标榜洋文化,反而成了“四不像”,更加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成为城市经典作品。笔者由此引发了一些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考,以提醒我们行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在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同时,全面提高园林设计作品的质量,创造多样性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充分享受城市高品质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愉悦。
二、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2.1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落后
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以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伴随着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国家自然生态建设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而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到建国初期才得到初步发展,但在60 年代风景园林学科受到打压,处于倒退状态,从80 年代开始,风景园林学科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设计工作者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2.2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主导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个别领导者的长官意识强烈,城市管理者通过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造成很多景观设计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时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能凸显主政者的政绩,这样的严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园林风景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等工程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到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往往粗制滥造。
三、对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的建议
3.1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进行合理的行政指导,即使没有专业的素养,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克服浮躁和盲目的工作作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3.2坚持公众的合理参与
现代园林设计总的目的是为全民服务的,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众才是真真切切的使用者,风景园林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的是公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公众参与能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设计者只有让公众参与,倾听公众的要求和愿望,真正满足公众的需要,只要有公众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进行合理的制约和监督,如果能形成这种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平衡各种使用者的关系,能有效的克服片面性。
3.3面对现实,将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有机结合
传统自然写意式园林设计,经过几年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对其形式和含义已经高度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与现代相距很大,如果要将二者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但是如果二者相互借鉴,用现代的方式改造传统设计,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二者有机融合,最终开发出高质量的园林作品。
3.4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园林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使从业者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尽量减少在园林作品设计上的模仿、抄袭和攀比现象。
3.5联系实际,注重生态环境效益
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的时候,从构思到细节的各个环节都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考虑到景观园林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出不仅尊重自然而且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园林建设。同时,在设計方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在生态景观方面的优势,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为其量身定做出景观园林设计方案,这样不仅可以符合城市的内部发展,还可以使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中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对其景观园林的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要试着学会改善景观园林的环境,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将生态与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建设,进而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
3.6突出个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
在实际的设计中,要突出景观园林的个性化设计,尽可能的设计出符合各类人群的亲地空间,创造出能与人们亲密接触的绿化环境。此外,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还需满足多元化的要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就要积极树立“以人文本”的观念,设身处地的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从而提高老人与儿童在景观园林中的独立能力,如可以为儿童提供娱乐的场所,以培养儿童的合作与冒险的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发挥出景观园林建设的真正效益。
四、结束语
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有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已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对于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者来说,必需加强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锋,齐乃源,曾伟.还自然真实面目——山东省昌邑市潍河滨河公园方案设计[J].中国园林.2005(12)
[2]张少伟.我国城市中心区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河南农业.2008(06)
[3]张琴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1)
[4]逯海勇,胡海燕,谭燕.基于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5]尹璐.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10(01)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开始修建公园、铺设绿地,积极的促进了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当前,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城市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普遍开始重视对景观园林的设计,以有效的提升城市化建设的水平。
一、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灵上的享受,而且它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资源。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要找到既能让群众满意,又能成为城市经典的作品并不多,向兄弟城市取经“造城”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雷同感,一味模仿西方“造城”的,给人一种缺少中国味的陌生感。取经、学习本应是一种经验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实行完全的拿来主义,这样不仅忽视了各地的气候特征和人文环境,更加忽视了我国原有景观设计的深厚文化底蕴,造成的结果是自己传统的别具特色的建筑和景观设计被破坏,而新建筑、新景观的雷同、重复,一味标榜洋文化,反而成了“四不像”,更加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成为城市经典作品。笔者由此引发了一些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考,以提醒我们行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在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同时,全面提高园林设计作品的质量,创造多样性的园林景观,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充分享受城市高品质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愉悦。
二、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2.1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落后
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风景园林历史都漫长而久远历史。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但昔日的辉煌并不能掩盖我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以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美国景观园林设计,伴随着美国的城市发展和国家自然生态建设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系统制度、完善的理论和教学培养体系。而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到建国初期才得到初步发展,但在60 年代风景园林学科受到打压,处于倒退状态,从80 年代开始,风景园林学科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林设计工作者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研究兴趣,认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都是过时的产物,是封建腐朽的东西,更愿意一切向欧美看齐,花大量时间去盲目模仿一些西方的“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的做法。
2.2缺乏科学合理的政府主导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个别领导者的长官意识强烈,城市管理者通过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为求变、求新、求洋、求大,不严格执行城市景观规划,造成很多景观设计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时髦,打造面子工程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能凸显主政者的政绩,这样的严重后果使一些大型园林风景工程,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等工程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到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往往粗制滥造。
三、对现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的建议
3.1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进行合理的行政指导,即使没有专业的素养,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克服浮躁和盲目的工作作风。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3.2坚持公众的合理参与
现代园林设计总的目的是为全民服务的,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众才是真真切切的使用者,风景园林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的是公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公众参与能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设计者只有让公众参与,倾听公众的要求和愿望,真正满足公众的需要,只要有公众对领导者和设计者进行合理的制约和监督,如果能形成这种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平衡各种使用者的关系,能有效的克服片面性。
3.3面对现实,将传统与现代园林设计有机结合
传统自然写意式园林设计,经过几年的演变和发展,人们对其形式和含义已经高度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与现代相距很大,如果要将二者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但是如果二者相互借鉴,用现代的方式改造传统设计,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二者有机融合,最终开发出高质量的园林作品。
3.4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园林设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使从业者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尽量减少在园林作品设计上的模仿、抄袭和攀比现象。
3.5联系实际,注重生态环境效益
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的时候,从构思到细节的各个环节都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考虑到景观园林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出不仅尊重自然而且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园林建设。同时,在设計方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在生态景观方面的优势,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为其量身定做出景观园林设计方案,这样不仅可以符合城市的内部发展,还可以使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此外,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中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对其景观园林的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要试着学会改善景观园林的环境,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将生态与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调节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化建设,进而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
3.6突出个性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
在实际的设计中,要突出景观园林的个性化设计,尽可能的设计出符合各类人群的亲地空间,创造出能与人们亲密接触的绿化环境。此外,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还需满足多元化的要求,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就要积极树立“以人文本”的观念,设身处地的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从而提高老人与儿童在景观园林中的独立能力,如可以为儿童提供娱乐的场所,以培养儿童的合作与冒险的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发挥出景观园林建设的真正效益。
四、结束语
在中国景观蓬勃发展的今天,风景园林设计中存在有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学科相互渗透,已使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已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因此,对于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者来说,必需加强景观设计与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风景园林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锋,齐乃源,曾伟.还自然真实面目——山东省昌邑市潍河滨河公园方案设计[J].中国园林.2005(12)
[2]张少伟.我国城市中心区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河南农业.2008(06)
[3]张琴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1)
[4]逯海勇,胡海燕,谭燕.基于城市景观色彩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5]尹璐.风景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措施[J].低温建筑技术.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