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针对工业有机废水处理的工艺路线已相对成熟,大部分的处理工艺为“物化-生化-深度”3个处理步骤。经絮凝沉降、浮选等物化方法及生化工艺后,大部分COD可以被去除,但生化出口的COD仍然可达100mg/L,甚至更高,并且生化后污水中残余的有机污染物分子尺寸更小、更加稳定,COD的处理难度增大。
关键词: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
前言
进一步升级或建立新型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实现工业污水的高效达标处理日渐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广泛调研现有COD达标深度处理技术(即可将COD去除至低于50~80mg/L的深度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比了各类技术的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实现COD处理技术的提升寻找潜在的发展方向。
1活性污泥对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产生的影响
1.1实验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需要COD测速仪、电动搅拌器以及烧杯、取样筒等材料。
1.2实验测定方法和水资源的选择
本次实验开展过程中,所选用的污水样品来自污水处理厂。在对COD进行测定时,选用了测速仪器和SS测定方法,从这两方面进行质量的测定。采用旋流沉沙池进水的方法,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泥水混合液。将其搅拌完成之后,要曝气才能进行使用。在对其吸附一段时间之后,要进行沉淀处理,最后对清液中的COD进行准确测定.
1.3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活性泥对COD进行吸附。这项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吸附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环节对COD进行清除。实验人员要对剩余污泥添加量进行重点关注,因为这个量值会对COD的清除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需要加入不同浓度的污泥,要分别进行曝气处理,曝气时间在15min左右,然后进行30min的沉淀处理,最后对清液中的COD进行准确的测量。不同的助凝剂对COD的吸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泥水的接触时间对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存在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25min是一个界限值,在25min之内,吸附效果会极大的提升,但是超过这个时间线之后,吸附效果会不断下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曝气的时间比较长,污泥出现了絮散的现象。因为COD的含量不断增加,泥水的接触时间过长,已经吸附的COD被释放出来。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泥水接触的最佳时间在25min或以内。
2提高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2.1实验方法及材料的选择
本次实验选取的废水样品pH值为6.8,COD为1480mg/L。实验选择的活性污泥也来污水处理厂,在实验期间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处理。实验选用了两组生物反应器,反应器的体积都为SL,在实验时采用了序批式的运行方法。每个实验周期都包括4个子环节,也就是说先要进水,然后进行反应,在沉淀处理之后,最终出水。对照组选用了常规的活性污泥,实验组是在常规活性污泥基础上,添加了一定含量的高效COD降解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是一致的。
2.2实验方法的分析
选择分光光度法对实验中的COD含量进行测定,选用梅特勒便携式的酸度计对pH值进行测定,采用质量法对污泥的浓度进行测量,选用哈希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器对溶解氧进行测定。
2.3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要同时启动两组生物反应器,同时要添加定量的废水。废水中的COD要控制在1000mg/L。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初始污泥质量浓度,要选择为2.73g/L和2.71g/L的数值。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人员要对两组反应器的曝气量进行重点管理,要保证数值的一致性。因为在进行溶解氧时,含量要保持在2.3mg/L内。在24h的运行期间内,一共存在22h的反应时间,剩余时间要进行进水、沉淀和出水的处理。在进水时,要对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要做好沉淀处理的实时管理,出水时要保证出水量能够达到最佳值。在连续运行18个周期之后,要对COD的去除率进行准确的测定。在对两组反应器的COD去除率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虽然在9~13周期内,实验组持续添加了高效的COD去除菌。但是实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加。在14~18周期内,停止向实验组添加高效的COD去除菌,但是在这个周期阶段的COD去除率也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在对两种实验数据进行调整之后可以发现,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和进水量以及沉淀处理、出水量、进水COD的含量是保持不变的。在两组的COD去除率达到固定效果之后,将进水的COD由原来的1000mg/L提高到1200mg/L之后,连续运行24周期,最终对高效COD降解菌的进水冲击的耐受情况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调整好之后的前3个周期,可以将其作为置换期。在第4~9个周期内,新负荷状态下的两组反应器为稳定器。第10~20周期内,在实验组中添加高效的COD降解菌。第20~24周期内,可以在实验组中添加高效COD降解菌之后,保持稳定的运行期。在对持续运行周期情况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高效COD降解菌对进水冲击的耐受情况存在一定的影响。当COD的负荷为200mg/L時,实验组添加了高效COD降解菌,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非常小,仅仅为3%。对照组的去除率下降幅度比较大,是实验组的2倍,下降幅度可以达到6%。由此可以发现,在添加高效的COD降解菌之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进水的冲击性进行抵抗。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对工业废水COD进行处理时,可以添加高效降解菌。
结束语
随着环保控制的日益严苛,COD提标深度处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开发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1)注重与现有处理工艺的有机结合,强化预处理效果,降低深度处理压力;(2)注重多种高效处理工艺耦合协同;(3)注重过程强化和高效氧化药剂相耦合。
参考文献
[1]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07-0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等.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01.
关键词: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
前言
进一步升级或建立新型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实现工业污水的高效达标处理日渐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广泛调研现有COD达标深度处理技术(即可将COD去除至低于50~80mg/L的深度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比了各类技术的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实现COD处理技术的提升寻找潜在的发展方向。
1活性污泥对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产生的影响
1.1实验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需要COD测速仪、电动搅拌器以及烧杯、取样筒等材料。
1.2实验测定方法和水资源的选择
本次实验开展过程中,所选用的污水样品来自污水处理厂。在对COD进行测定时,选用了测速仪器和SS测定方法,从这两方面进行质量的测定。采用旋流沉沙池进水的方法,同时在配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泥水混合液。将其搅拌完成之后,要曝气才能进行使用。在对其吸附一段时间之后,要进行沉淀处理,最后对清液中的COD进行准确测定.
1.3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活性泥对COD进行吸附。这项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吸附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环节对COD进行清除。实验人员要对剩余污泥添加量进行重点关注,因为这个量值会对COD的清除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需要加入不同浓度的污泥,要分别进行曝气处理,曝气时间在15min左右,然后进行30min的沉淀处理,最后对清液中的COD进行准确的测量。不同的助凝剂对COD的吸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泥水的接触时间对活性污泥的吸附效果存在较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25min是一个界限值,在25min之内,吸附效果会极大的提升,但是超过这个时间线之后,吸附效果会不断下降。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曝气的时间比较长,污泥出现了絮散的现象。因为COD的含量不断增加,泥水的接触时间过长,已经吸附的COD被释放出来。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泥水接触的最佳时间在25min或以内。
2提高工业污水COD处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2.1实验方法及材料的选择
本次实验选取的废水样品pH值为6.8,COD为1480mg/L。实验选择的活性污泥也来污水处理厂,在实验期间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处理。实验选用了两组生物反应器,反应器的体积都为SL,在实验时采用了序批式的运行方法。每个实验周期都包括4个子环节,也就是说先要进水,然后进行反应,在沉淀处理之后,最终出水。对照组选用了常规的活性污泥,实验组是在常规活性污泥基础上,添加了一定含量的高效COD降解菌,其他的实验条件都是一致的。
2.2实验方法的分析
选择分光光度法对实验中的COD含量进行测定,选用梅特勒便携式的酸度计对pH值进行测定,采用质量法对污泥的浓度进行测量,选用哈希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器对溶解氧进行测定。
2.3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要同时启动两组生物反应器,同时要添加定量的废水。废水中的COD要控制在1000mg/L。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初始污泥质量浓度,要选择为2.73g/L和2.71g/L的数值。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人员要对两组反应器的曝气量进行重点管理,要保证数值的一致性。因为在进行溶解氧时,含量要保持在2.3mg/L内。在24h的运行期间内,一共存在22h的反应时间,剩余时间要进行进水、沉淀和出水的处理。在进水时,要对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要做好沉淀处理的实时管理,出水时要保证出水量能够达到最佳值。在连续运行18个周期之后,要对COD的去除率进行准确的测定。在对两组反应器的COD去除率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虽然在9~13周期内,实验组持续添加了高效的COD去除菌。但是实验结果表明,COD去除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加。在14~18周期内,停止向实验组添加高效的COD去除菌,但是在这个周期阶段的COD去除率也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在对两种实验数据进行调整之后可以发现,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和进水量以及沉淀处理、出水量、进水COD的含量是保持不变的。在两组的COD去除率达到固定效果之后,将进水的COD由原来的1000mg/L提高到1200mg/L之后,连续运行24周期,最终对高效COD降解菌的进水冲击的耐受情况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调整好之后的前3个周期,可以将其作为置换期。在第4~9个周期内,新负荷状态下的两组反应器为稳定器。第10~20周期内,在实验组中添加高效的COD降解菌。第20~24周期内,可以在实验组中添加高效COD降解菌之后,保持稳定的运行期。在对持续运行周期情况进行观察时,可以发现高效COD降解菌对进水冲击的耐受情况存在一定的影响。当COD的负荷为200mg/L時,实验组添加了高效COD降解菌,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非常小,仅仅为3%。对照组的去除率下降幅度比较大,是实验组的2倍,下降幅度可以达到6%。由此可以发现,在添加高效的COD降解菌之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进水的冲击性进行抵抗。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对工业废水COD进行处理时,可以添加高效降解菌。
结束语
随着环保控制的日益严苛,COD提标深度处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开发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1)注重与现有处理工艺的有机结合,强化预处理效果,降低深度处理压力;(2)注重多种高效处理工艺耦合协同;(3)注重过程强化和高效氧化药剂相耦合。
参考文献
[1]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07-0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等.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