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透视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亦逐步在本质上发生变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这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的活动不再只是于某个设定的环节出现,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这当然包括让学生关注课程资源,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环节。这样的操作无疑是有助于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他们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一改信息技术教学传统的低效状况,利用网络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依托网络平台,实施有效教学
那么如何使用网络平台实现高效的教学呢?必须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网络平台相关功能的开发和建设。为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可将网络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教学整合:①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课程资源;②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实施课程教学;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拓展。下面就探讨一下网络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实施情况。
依托网络平台,实施《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一课的教学。
(1)教学目标
◆ 知识性目标
1.了解信息来源的分类。
2.了解信息来源的确定因素。
◆ 技能性目标
1.正确地认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2.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地使用信息来源。
◆ 情感性目标
1.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变化,养成收集信息来源的习惯。
2.与同学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缺点,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
(2)教学准备
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师生共同开发、收集、重组有效资源。学生收集的资源有: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教师收集的资源有:该文的相关课件以及备课资料。
(3)教学过程
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案例分析教学法,针对任务的分析和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分组交流讨论等案例分析的过程来实现信息检索的过程,从而形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基本素养。
以下描述分为a、b、c、d四部分,a为过程环节;b是教师活动设计及引导;c为学生活动设计及记录;d为设计意图。
1.a、学前评价;b、给出教师设计好(或教参中给定)的学前评价;c、按照评价的内容思考、实事求是地做答;d、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a、创设情景;b、请大家说说使用过哪些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网站获取过信息?针对大多数学生所提及的网站,继续设问,请哪位同学来谈一谈你的体会(从使用是否方便、信息量、效率等角度来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结合本节的目标,引出本节的任务;c、引起学生的回忆、思考、发言(列举网站)
学生谈体会(使用方便快捷、信息更新快、面广、效率高等);d、从学生对过去使用信息检索过程的体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深入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任务引出做铺垫。
3.a、引出主题;b、根据大家对网络信息检索的体会,为了使大家对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有所系统的认识,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有关因特网方面的中文杂志《电脑技术》,并浏览你所感兴趣的信息。通过操作和讨论交流,体会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操作过程及各自的特点;c、学生继续思考;d、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4.a、分析任务分解任务;b、根据你们的思考,下面大家就以小组(自由分组)的活动方式进行协作和自主探究分析任务的目的和形式,进而做出具体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填写活动记录;c、学生分组,小组分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主题任务进行具体分析,互相协商、讨论交流,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目的:…,形式:…,分解的任务: …, 填写活动记录;d、培养学生分组协作分析、分解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执行方案的能力;养成对具体设计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的习惯。
5.a、组间交流(可选);b、每个小组阐述方案,各组进行对比,查缺补漏。形成最终的方案(不要求讨论);c、各组组长宣读方案,其他成员对比分析记录,进行必要的方案修改;d、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6.a、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b、请各小组按照分析所形成的方案,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写清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c、各小组根据方案设计解决策略并再次分工(略);d、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策略的能力。
7.a、分组协作或自主探究完成;b、根据具体的解决策略进行活动过程,记录所提出的问题、引起的原因、遇到困难、解决措施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进展情况给出及时和必要的引导和共性问题的处理;c、每位成员按照策略实现各自的任务,同时提出所遇到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确实有困难的组间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做必要的记录;d、培养学生应用具体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必要的记录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的探究意识。
8.a、课堂交流与评价;b、根据大家的完成情况,请每组分析汇报本组活动的探究过程、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围绕学习目标所取得的收获;c、分组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组间评价,本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进行客观评价;d、描述过程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成果共享的意识。
9.a、课堂总结;b、根据本节课的活动探究完成情况,请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能力?形成了哪些意识?;c、学生主动站起来总结,其他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d、明确本节课的三级目标。
10.a、后续活动及反馈;b、总结性评价,布置后续活动;c、每位学生进行自我测评;d、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提升素养。
三、改善教学流程,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信息时代,资源是无穷的,也是开放的。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的教学不能封闭,不仅老师不能封闭式的备课,学生也不能封闭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之外。学生要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并且当然地要贯穿始终。这样师生的共同备课、共同探讨和共同学习使得学生的疑惑在授课前就为教师所知悉,而教师的备课资料也未学生所用,学生的预习必将达到一个相当的深度。而教师的教学也势必深入,因而以课堂上老师就可以回避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和陈述性的问题,直接或者以较简约的方式进行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这样课堂的学习和探讨就有高效的可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亦逐步在本质上发生变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这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学生的活动不再只是于某个设定的环节出现,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这当然包括让学生关注课程资源,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环节。这样的操作无疑是有助于调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他们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一改信息技术教学传统的低效状况,利用网络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依托网络平台,实施有效教学
那么如何使用网络平台实现高效的教学呢?必须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网络平台相关功能的开发和建设。为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效,可将网络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教学整合:①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相关课程资源;②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实施课程教学;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向课外拓展。下面就探讨一下网络平台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实施情况。
依托网络平台,实施《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一课的教学。
(1)教学目标
◆ 知识性目标
1.了解信息来源的分类。
2.了解信息来源的确定因素。
◆ 技能性目标
1.正确地认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2.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地使用信息来源。
◆ 情感性目标
1.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变化,养成收集信息来源的习惯。
2.与同学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缺点,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
(2)教学准备
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师生共同开发、收集、重组有效资源。学生收集的资源有: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教师收集的资源有:该文的相关课件以及备课资料。
(3)教学过程
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案例分析教学法,针对任务的分析和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分组交流讨论等案例分析的过程来实现信息检索的过程,从而形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基本素养。
以下描述分为a、b、c、d四部分,a为过程环节;b是教师活动设计及引导;c为学生活动设计及记录;d为设计意图。
1.a、学前评价;b、给出教师设计好(或教参中给定)的学前评价;c、按照评价的内容思考、实事求是地做答;d、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a、创设情景;b、请大家说说使用过哪些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网站获取过信息?针对大多数学生所提及的网站,继续设问,请哪位同学来谈一谈你的体会(从使用是否方便、信息量、效率等角度来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结合本节的目标,引出本节的任务;c、引起学生的回忆、思考、发言(列举网站)
学生谈体会(使用方便快捷、信息更新快、面广、效率高等);d、从学生对过去使用信息检索过程的体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的深入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任务引出做铺垫。
3.a、引出主题;b、根据大家对网络信息检索的体会,为了使大家对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有所系统的认识,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有关因特网方面的中文杂志《电脑技术》,并浏览你所感兴趣的信息。通过操作和讨论交流,体会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操作过程及各自的特点;c、学生继续思考;d、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主题。
4.a、分析任务分解任务;b、根据你们的思考,下面大家就以小组(自由分组)的活动方式进行协作和自主探究分析任务的目的和形式,进而做出具体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填写活动记录;c、学生分组,小组分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主题任务进行具体分析,互相协商、讨论交流,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目的:…,形式:…,分解的任务: …, 填写活动记录;d、培养学生分组协作分析、分解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执行方案的能力;养成对具体设计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的习惯。
5.a、组间交流(可选);b、每个小组阐述方案,各组进行对比,查缺补漏。形成最终的方案(不要求讨论);c、各组组长宣读方案,其他成员对比分析记录,进行必要的方案修改;d、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6.a、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b、请各小组按照分析所形成的方案,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写清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c、各小组根据方案设计解决策略并再次分工(略);d、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策略的能力。
7.a、分组协作或自主探究完成;b、根据具体的解决策略进行活动过程,记录所提出的问题、引起的原因、遇到困难、解决措施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进展情况给出及时和必要的引导和共性问题的处理;c、每位成员按照策略实现各自的任务,同时提出所遇到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确实有困难的组间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做必要的记录;d、培养学生应用具体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必要的记录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的探究意识。
8.a、课堂交流与评价;b、根据大家的完成情况,请每组分析汇报本组活动的探究过程、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围绕学习目标所取得的收获;c、分组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组间评价,本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进行客观评价;d、描述过程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成果共享的意识。
9.a、课堂总结;b、根据本节课的活动探究完成情况,请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能力?形成了哪些意识?;c、学生主动站起来总结,其他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d、明确本节课的三级目标。
10.a、后续活动及反馈;b、总结性评价,布置后续活动;c、每位学生进行自我测评;d、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提升素养。
三、改善教学流程,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信息时代,资源是无穷的,也是开放的。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的教学不能封闭,不仅老师不能封闭式的备课,学生也不能封闭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之外。学生要从一开始就要进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并且当然地要贯穿始终。这样师生的共同备课、共同探讨和共同学习使得学生的疑惑在授课前就为教师所知悉,而教师的备课资料也未学生所用,学生的预习必将达到一个相当的深度。而教师的教学也势必深入,因而以课堂上老师就可以回避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和陈述性的问题,直接或者以较简约的方式进行深层次问题的探讨,这样课堂的学习和探讨就有高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