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急性脑血管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致死原因之一,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约占25%左右,脑出血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所占比例超过50%,如何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及评价已成为临床上的研究热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常伴有房室异常等心电图改变,患者发病部位等情况均与心脏电学改变的发生有所关联,本文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系统障碍所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致使脑出血,可对自主神经活性造成直接影响,患者可伴有肢体偏瘫、失语等身体的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与致死率。报道指出[1],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复杂多变并与心脏电学改变的发生有所关联,不仅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同时可引起继发性心肌损伤,导致心电图改变。笔者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机制与表现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将其综述如下。
1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机制
心电图上记录的电位变化是平面向量环在有关导联轴上的再投影,是一系列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轴上的反映。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异常心电图主要是节律异常与复极异常,包括T波低平、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窦性心动过缓等表现,结合相关文献,目前认为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机制主要包括:
1.1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特定部位损伤致使靠近基底节区、丘脑病变的心电图异常率高而周边部位异常率低,通常呈现为“同心圆”性改变[2],包括脑干、脑叶及小脑等部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经神经体液机制,对全部心肌复极正常顺序造成影响,致使心肌复极的时间延长、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及心电图变化明显,最终出现心电图ST-T改变与Q-T间期延长。此外,患者病情演变及大脑半球深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变程度也与其相关联,脑部病变程度严重可导致心血管功能异常,较常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类似表现,可导致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学改变。
1.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其为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主要因素。发病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致使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紊乱可导致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并积聚于心肌,进一步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出现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及心脏复极等改变,最终出现器质性改变等致使心脏广泛性应激反应,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此外,心脏活动主要是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脑对心脏活动调节作用出现紊乱,从而出现脑血循环障碍及脑水肿等情况,而血性脑脊液可对下丘脑造成直接刺激,或者导致丘脑下部继发性水肿、移位等想象,均可致使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动物实验[3]已证实刺激下丘脑外侧可导致高血压与各种心电活动异常改变。
1.3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导致患者出现复极异常、传导异常、节律异常等心电图改变。患者发病时由于高热、大量脱水剂的应用等因素影响,均导致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从而致使心电图改变,特别是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脑干出血急性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可出现节律异常、传导异常及复极异常等心电图改变。例如早期用脱水剂等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往往可发生低钾、低钠及低氯等现象,特别是患者在发生低钾时可伴有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等现象,对心肌影响最为明显,情况严重时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因室颤致死。
1.4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具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病史,其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共同病理基础。大部分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较大,通常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而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均存在共同发病基础,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因此,在患者出现脑血管病时,由于各种神经体液因子作用、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均可能造成患者心脑血管缺氧程度加重及机体反应增强,致使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恶化,最终造成ST-T改变等心电图异常。
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表现
分析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时,需对其心电图异常改变引起的原因进行区分,主要区别是由于原有心脏損害所致还是继发性心脏损害所致。对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在其发生颅内压增高的情况时,通常会伴有脑出血与缺氧损害,可对心血管运动中枢造成直接影响,从而致使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复极异常,包括节律失常、ST-T改变等,其中原发性心脏损害引起的心电图异常改变通常为房室异常,其中又以传导障碍及左心室肥大改变居多。
3 展望与小结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相关性的研究,包括心电图与患者患病部位的关系、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表现等方面,但是,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疾病性质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关于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在发病时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疾病可同时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可在心血管病后发生并可导致原有心脏病加重,引起诱发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因此,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机制加以了解掌握,对临床诊治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春芳, 黄芬, 杨晓云, 等.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 29(5): 466-469.
[2]谢玉华. 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1): 18-19.
[3]韦向亮, 李皿, 庞继彦, 等.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9): 442-443.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系统障碍所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致使脑出血,可对自主神经活性造成直接影响,患者可伴有肢体偏瘫、失语等身体的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与致死率。报道指出[1],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复杂多变并与心脏电学改变的发生有所关联,不仅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同时可引起继发性心肌损伤,导致心电图改变。笔者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机制与表现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将其综述如下。
1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机制
心电图上记录的电位变化是平面向量环在有关导联轴上的再投影,是一系列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轴上的反映。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异常心电图主要是节律异常与复极异常,包括T波低平、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窦性心动过缓等表现,结合相关文献,目前认为其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机制主要包括:
1.1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特定部位损伤致使靠近基底节区、丘脑病变的心电图异常率高而周边部位异常率低,通常呈现为“同心圆”性改变[2],包括脑干、脑叶及小脑等部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经神经体液机制,对全部心肌复极正常顺序造成影响,致使心肌复极的时间延长、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及心电图变化明显,最终出现心电图ST-T改变与Q-T间期延长。此外,患者病情演变及大脑半球深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变程度也与其相关联,脑部病变程度严重可导致心血管功能异常,较常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类似表现,可导致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学改变。
1.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其为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的主要因素。发病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致使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紊乱可导致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并积聚于心肌,进一步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出现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及心脏复极等改变,最终出现器质性改变等致使心脏广泛性应激反应,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此外,心脏活动主要是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脑对心脏活动调节作用出现紊乱,从而出现脑血循环障碍及脑水肿等情况,而血性脑脊液可对下丘脑造成直接刺激,或者导致丘脑下部继发性水肿、移位等想象,均可致使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动物实验[3]已证实刺激下丘脑外侧可导致高血压与各种心电活动异常改变。
1.3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导致患者出现复极异常、传导异常、节律异常等心电图改变。患者发病时由于高热、大量脱水剂的应用等因素影响,均导致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从而致使心电图改变,特别是基底节区出血急性期、脑干出血急性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可出现节律异常、传导异常及复极异常等心电图改变。例如早期用脱水剂等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往往可发生低钾、低钠及低氯等现象,特别是患者在发生低钾时可伴有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等现象,对心肌影响最为明显,情况严重时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因室颤致死。
1.4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具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病史,其与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共同病理基础。大部分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较大,通常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而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均存在共同发病基础,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因此,在患者出现脑血管病时,由于各种神经体液因子作用、电解质紊乱等影响,均可能造成患者心脑血管缺氧程度加重及机体反应增强,致使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恶化,最终造成ST-T改变等心电图异常。
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表现
分析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时,需对其心电图异常改变引起的原因进行区分,主要区别是由于原有心脏損害所致还是继发性心脏损害所致。对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在其发生颅内压增高的情况时,通常会伴有脑出血与缺氧损害,可对心血管运动中枢造成直接影响,从而致使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复极异常,包括节律失常、ST-T改变等,其中原发性心脏损害引起的心电图异常改变通常为房室异常,其中又以传导障碍及左心室肥大改变居多。
3 展望与小结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相关性的研究,包括心电图与患者患病部位的关系、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表现等方面,但是,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疾病性质与心电图改变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关于患者临床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急性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在发病时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疾病可同时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可在心血管病后发生并可导致原有心脏病加重,引起诱发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因此,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机制加以了解掌握,对临床诊治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春芳, 黄芬, 杨晓云, 等.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 29(5): 466-469.
[2]谢玉华. 急性脑血管病致脑心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1): 18-19.
[3]韦向亮, 李皿, 庞继彦, 等.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9): 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