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常规超声造影与血管超声进行诊断,并依次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6例),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确诊率(96.2%)高于对照组(80.0%),P<0.05,X2=2.71。结论:与常规造影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的操作更为简便,既不会增大诊断费用,而且可显著提升确诊率,建议将血管超声诊断作为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常规超声造影 血管超声 临床价值
下肢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血流淤滞状态、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以及高龄、肥胖等[1]。老年人是下肢静脉血栓的普发人群,依据在于老年人长期缺乏身体锻炼,加上生活水平的提升,肉类饮食量大,继而引起血管系统疾病。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通常有下肢肿胀疼痛症状,严重时可致双下肢静脉侧支阻塞,皮肤发绀,甚至产生静脉性坏疽。针对下肢静脉血栓,临床建议早诊断、早治疗,但由于常规造影诊断误诊率较高而逐渐被临床所淘汰,现亟需一种确诊率高、诊断费用相对较低的诊断措施。笔者现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常规造影诊断的患者列为对照组(25例),即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3±14.2)岁。将接受血管超声诊断的患者列为观察组(26例),即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1±13.9)岁。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造影诊断,与此不同的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ALOKAα10;探头频率:7.0-12.0MHz)下接受血管超声诊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以行骼股静脉检查,观察以下部位有无血栓现象并确认血栓位置:双侧骼总静脉、骼外静脉、股静脉、胫前、后静脉及其分支;取俯卧位以行腘静脉检查。必要时行髋膝关节弯曲以充分暴露血管。检查期间统计所有患者的血管特征,即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2]。
1.3 临床确诊标准
临床确诊标准:(1)临床特征:发病突然,有明显的下肢肿胀疼痛感;(2)病理特征: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显著受压,可见青紫色皮肤,皮肤温度持续下降,少见或未见足背胫后动脉搏动,下腔静脉见静脉性坏疽血栓,水肿症状见外生殖器以及双下肢臀部下腹部,部分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患者的Neubof症状以及Homans症状见阳性反应,病情发展至后期可见静脉机能不全,浅静脉同时产生曲张与色素沉着现象。血液倒灌见周围型静脉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见中央型静脉血栓;合并前两者症状见混合型静脉血栓[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经常规造影诊断后,对照组25例患者中仅20例确诊,确诊率为80.0%,误诊率为20.0%;经血管超声诊断后,观察组26例患者中25例确诊,确诊率为96.2%,误诊率为3.8%。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P<0.05,X2=2.71),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周围型,它主要发生于股静脉与小腿深静脉。股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大腿肿胀疼痛,由于股静脉与骼静脉通畅,因此症状相对较轻。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小腿剧烈疼痛,患者难以着地踏平站立,行走不但困难,甚至有症状加剧的风险。第二种为中央型,该类型发病突然,水肿症状显著,可见体温明显上升,骨三角区疼痛明显,并伴有压痛感以及浅静脉扩张。第三种为混合型,集中了前两种的所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救治,肿胀程度将持续扩大,下肢动脉将受到压迫而出现动脉痉挛、下肢动脉供需障碍等现象,最终导致阻碍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搏动,此时可见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下降,足背见明显水泡,严重时将产生静脉性坏疽。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性远非如此,少数患者的肺动脉可见脱落后的深静脉血栓从而阻塞肺部,最后患者会因肺栓塞而死亡[4]。故而加强临床诊断尤为重要。
血管超声诊断属于无创性诊断措施,不但可提供清晰的患肢血液回流图像,还可帮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机体的供血情况,相比之下常规造影诊断误诊率较高不便采纳。如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25例患者中仅20例确诊,确诊率为80.0%,误诊率为20.0%。反观观察组26例患者的确诊率甚至达到了9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好的诊断措施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决定诊断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下肢静脉血栓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在临床诊断期间应加强区分,比如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由下肢深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瓣叶无法紧密对合所致,病理表现为深静脉高压,并产生淤血症状,最终引起下肢肿胀以及浅静脉显著曲张,其形成原因与下肢静脉血栓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相似,但并非完全一致,但该类疾病发病迟缓,可据此与下肢静脉血栓进行区分[5]。
综上所述,与常规造影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的操作更为简便,既不会增大诊断费用,而且可显著提升确诊率,建议将血管超声诊断作为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努斯来提·外力,李华.超声心动图心肌运动变化与心电图ST-T改變结合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优势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3(02):527-528.
[2]邓俊.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3(24):739-740.
[3]邱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07(08):891-892.
[4]乔献亮,余启军,邬效柱.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6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03(07):436-437.
[5]霍转过.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21):637-638.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常规超声造影 血管超声 临床价值
下肢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血流淤滞状态、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以及高龄、肥胖等[1]。老年人是下肢静脉血栓的普发人群,依据在于老年人长期缺乏身体锻炼,加上生活水平的提升,肉类饮食量大,继而引起血管系统疾病。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通常有下肢肿胀疼痛症状,严重时可致双下肢静脉侧支阻塞,皮肤发绀,甚至产生静脉性坏疽。针对下肢静脉血栓,临床建议早诊断、早治疗,但由于常规造影诊断误诊率较高而逐渐被临床所淘汰,现亟需一种确诊率高、诊断费用相对较低的诊断措施。笔者现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血管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诊疗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常规造影诊断的患者列为对照组(25例),即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59.3±14.2)岁。将接受血管超声诊断的患者列为观察组(26例),即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1±13.9)岁。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造影诊断,与此不同的是观察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ALOKAα10;探头频率:7.0-12.0MHz)下接受血管超声诊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以行骼股静脉检查,观察以下部位有无血栓现象并确认血栓位置:双侧骼总静脉、骼外静脉、股静脉、胫前、后静脉及其分支;取俯卧位以行腘静脉检查。必要时行髋膝关节弯曲以充分暴露血管。检查期间统计所有患者的血管特征,即血管直径、血管壁厚度[2]。
1.3 临床确诊标准
临床确诊标准:(1)临床特征:发病突然,有明显的下肢肿胀疼痛感;(2)病理特征: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显著受压,可见青紫色皮肤,皮肤温度持续下降,少见或未见足背胫后动脉搏动,下腔静脉见静脉性坏疽血栓,水肿症状见外生殖器以及双下肢臀部下腹部,部分小腿肌肉静脉血栓患者的Neubof症状以及Homans症状见阳性反应,病情发展至后期可见静脉机能不全,浅静脉同时产生曲张与色素沉着现象。血液倒灌见周围型静脉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见中央型静脉血栓;合并前两者症状见混合型静脉血栓[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1时,则组间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经常规造影诊断后,对照组25例患者中仅20例确诊,确诊率为80.0%,误诊率为20.0%;经血管超声诊断后,观察组26例患者中25例确诊,确诊率为96.2%,误诊率为3.8%。经对比可知观察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P<0.05,X2=2.71),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周围型,它主要发生于股静脉与小腿深静脉。股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大腿肿胀疼痛,由于股静脉与骼静脉通畅,因此症状相对较轻。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表现为小腿剧烈疼痛,患者难以着地踏平站立,行走不但困难,甚至有症状加剧的风险。第二种为中央型,该类型发病突然,水肿症状显著,可见体温明显上升,骨三角区疼痛明显,并伴有压痛感以及浅静脉扩张。第三种为混合型,集中了前两种的所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救治,肿胀程度将持续扩大,下肢动脉将受到压迫而出现动脉痉挛、下肢动脉供需障碍等现象,最终导致阻碍胫后动脉与足背动脉搏动,此时可见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下降,足背见明显水泡,严重时将产生静脉性坏疽。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性远非如此,少数患者的肺动脉可见脱落后的深静脉血栓从而阻塞肺部,最后患者会因肺栓塞而死亡[4]。故而加强临床诊断尤为重要。
血管超声诊断属于无创性诊断措施,不但可提供清晰的患肢血液回流图像,还可帮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机体的供血情况,相比之下常规造影诊断误诊率较高不便采纳。如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25例患者中仅20例确诊,确诊率为80.0%,误诊率为20.0%。反观观察组26例患者的确诊率甚至达到了96.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好的诊断措施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决定诊断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下肢静脉血栓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在临床诊断期间应加强区分,比如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由下肢深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瓣叶无法紧密对合所致,病理表现为深静脉高压,并产生淤血症状,最终引起下肢肿胀以及浅静脉显著曲张,其形成原因与下肢静脉血栓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相似,但并非完全一致,但该类疾病发病迟缓,可据此与下肢静脉血栓进行区分[5]。
综上所述,与常规造影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的操作更为简便,既不会增大诊断费用,而且可显著提升确诊率,建议将血管超声诊断作为临床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努斯来提·外力,李华.超声心动图心肌运动变化与心电图ST-T改變结合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优势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3(02):527-528.
[2]邓俊.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3(24):739-740.
[3]邱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07(08):891-892.
[4]乔献亮,余启军,邬效柱.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6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03(07):436-437.
[5]霍转过.血管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21):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