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法政策研究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同时向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要求建立世界性的美英法三国理事会。由于担心其他北约国家和亚非国家的不利反应,美国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此后,法国走上了独立防务的道路。
  [关键词]戴商乐,艾森豪威尔,麦克米伦,北约,美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 K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57-07
  
  1958年6月,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重新上台,不久就在外交领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恢复法国的“伟大”与“独立”。9月17日,他首次采取大胆的外交行动,同时向美英提交备忘录,建议组成美英法“三国理事会”,由该会共同制定自由世界的战略计划。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该备忘录的情况多是一笔带过,国外学者也未见第一手档案的专题研究。本文立足于原始档案,对围绕这份备忘录的美法交涉作一学术探讨。
  
  一、第四共和国要求改组北约的尝试
  
  1949年,美国组建北约,以实现遏制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目的。在冷战初期,西欧自身力量衰微,希望借助美国力量抗衡苏联,对美国的控制大多能够认同。但到了50年代后期,美苏欧三方力量发生了变化。苏联掌握了足以毁灭美国的核力量,西欧国家开始担心,如果苏联进攻欧洲,美国是否愿意冒着灭亡危险来反击。实现了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的西欧,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对美国的控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抵触情绪。
  法国在地理上处于北约的核心部位,一直要求在大西洋联盟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很早就提出了建立美英法三国小组和扩大北约地理范围的建议。1953年7月,在华盛顿召开三国外长会议期间,法国外长乔治·皮杜尔(Georges Bidault)建议成立三边政治小组处理世界范围内的问题。1957年12月4日,法国总理费利克斯·加亚尔(Felix Gaillard)当着美国大使的面,在法美协会上称:“如果大西洋联盟仅具有地区的色彩……如果在特定的边界之外,盟国利益有矛盾或忽视的话,情况就会显得格外严重。对法国和英国尤其如此。”实际上,加亚尔是在批评其他国家不支持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政策,批评大西洋联盟未能正式包括影响法国重大利益的北非地区。
  美英对法国的建议置之不理,而法国也未能强行推行它的建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在经济和安全上还要仰仗美国。第四共和国首任总理保罗·拉马迪埃(Paul Ramadier)不得不承认:“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他接着就向美国要求了另一笔贷款。给戴高乐当过多年外交部长又任过总理的顾夫·德姆维尔(Couve deMttrville)这样总结道:“从1946年到1958年,美国控制了法国的对外政策。我们在财政上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我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北大西洋公约。”而就在戴高乐重新上台前夕,法国即将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法国外长勒内·普莱文(Rene Pleven)还这样指示驻美大使埃尔韦-阿尔方(Herve Alpand):法国现在有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也打算生产原子弹,但有了核能力的法国不是在防御上要求自治,而是要向已经有核武器的盎格鲁——撒克逊紧紧靠拢。它所要求的,只是希望美国能修改麦克马洪法案,以便法国能从美国那里分享点核信息。如果说拉马迪埃时期的法国对美依赖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此刻还要作出这种表态,无疑是有点“依赖症”。
  
  二、戴高乐“九一七”备忘录的提出
  
  戴高乐在1946年1月下野后,仍通过发表演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外交理念。他在1953年就说过,同盟条款“首先应适应我们的独立与环境”,法国是一个欧洲强国,也是一个世界强国,打算一直保持这样的地位。1954年4月他又补充道,由于没有核武器,法国的部队降到了附属地位,它在非洲和国内的基地交给了美国人,而指挥权也攥在后者手中;更没有法国政府曾要求过分享核战争的计划与决定。
  1958年6月,东山再起的戴高乐,把实现法国的“伟大”与“独立”作为其外交使命。他在回忆录中吐露了自己的信念,“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并把“保持独立性”作为再次上台后法国外交的“规则”。在这两个外交使命中,“独立”是根本,没有了这一条,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影响法国独立的,正是美国在盟国中的霸权地位。他在回忆录中批评第四共和国的外交“借口达到大西洋的团结,使法兰西屈服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霸权之下”。因此,他上台后很快就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
  戴高乐再次领导法国,为实现其外交抱负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他在国内获得的空前支持则成了他推行“独立”外交的强大后盾,法国即将成为核国家的消息更是鼓舞了戴高乐追求大国地位的决心。他很快将自己的某些政策构想透露出来。6月底,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访问法国时,戴高乐就提出过三点建议:建立原子武器小组;组建美英法三国指挥的世界组织;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地理界限,并改组它的指挥体系9月14至15日,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访问法国时,戴高乐明确表示,打算某一天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体系。戴高乐还说,法国即将拥有核武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退出北约,因为谈不上这种武器也归于北约支配。
  黎巴嫩事件的爆发,加剧了戴高乐对美国的不满。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明目张胆地要代替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出台了要填补中东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黎巴嫩的总统卡米尔·夏蒙(camine Chamoun)一直实行亲西方政策,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内战。美英法对黎巴嫩局势都很关注。法国在黎巴嫩有重要利益,该地区自一战后到1943年独立前一直是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在7月5日戴高乐与杜勒斯会晤时,戴高乐一方面表示黎巴嫩问题应该由黎巴嫩人自己解决,西方不应该干涉,以免在中东地区造成严重后果。但另一方面又说,如果夏蒙请求美英干涉,法国也要参与。杜勒斯拒绝了三国共同干涉的建议,理由是法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和在阿尔及利亚的处境,容易在阿拉伯国家中造成更多的问题。杜勒斯当时告诉戴高乐,最好的办法是都不干涉,而其实在此之前美国已作出了要干涉的决定。7月15日至17日,美英应夏蒙请求,相继出兵黎巴嫩和约旦,完全撇开了法国。这让戴高乐十分不满。他在回忆录中只字不提曾同杜勒斯探讨过黎巴嫩局势,反而宣称法国“拒绝参加”干涉行动,而只是派遣了一艘巡洋舰到贝鲁特去表示存在,以示与盎格鲁——撒克逊的不同。
  黎巴嫩事件让戴高乐有理由认为,在涉及法国 利益的地方,美英完全可以不顾法国而作出决策。而随后发生的第二次台海危机又让法国觉得,它可能会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而在法国利益攸关的北非地区,北约其他盟国却不能帮助法国摆脱困境。
  1958年9月17日,戴高乐同时致信艾森豪威尔和麦克米伦,并附上著名的备忘录。他在备忘录中指出,现在西方联盟的组织已不能适应整个自由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其军事行动范围也与政治现实、战略现实不相称了。船只、飞机、导弹的航程与射程的增长已经使北约的军事思想过了时。美国要想保持它对原子武器的初期垄断是不可能的,要别国把防务决策大权委托给华盛顿也不合时宜。在中东和非洲发生的事情与欧洲的利益息息相关,法国的责任也同英美一样扩展到了非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法国不能只分担危险,而享受不到决策权。从这些事实出发,法国建议:
  有必要从世界政策和战略高度上建立包含美、英、法三国的组织。这个组织应有责任在所有影响到世界安全的政治问题上作出共同的决定,应负责拟定战略计划,特别是那些牵涉到使用核武器的战略计划,并在必要时执行这些计划。这个组织也应对相应的军事地区的防务组织负责,诸如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如果需要,这些地区还可再划小一些。
  有些学术著作将戴高乐的备忘录解释为“争夺北约领导权”的尝试,而没有指出其中所体现的全球意义。戴高乐备忘录的核心是要建立美英法“三国理事会”,这一理事会负责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北约内,法国要在世界范围内同美英平起平坐。戴高乐建议,在有关政府之间,首先通过大使馆和在华盛顿的三国大使常设小组,“尽早进行磋商”。他威胁说,如果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或者依照公约第12条的规定,保留要求修改公约的权利。
  
  三、美国对“九一七”备忘录的初步反应
  
  9月25日,当杜勒斯从阿尔方那里拿到备忘录后,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即对后者说,这份备忘录提出了重大问题,需要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仔细研究。为稳住法国,艾森豪威尔也在10月2日给戴高乐一个临时回复,说美国将对戴高乐的备忘录进行最急切的彻底考虑。
  美国国务院就此事征询了驻英、法、西德、意使馆的建议,得到的多是否定回复。驻英、意使馆回复说,戴高乐的建议给美英出了一个难题,赞同它将对德国和意大利造成不利影响,而拒绝它又会导致美法关系恶化。但权衡利弊,两个使馆还是倾向于不召开三边会谈,即便是非正式的。驻西德使馆也强调,即便给予戴高乐主张表面上的赞同,也会对美德、法德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因而应该避免给予实质性的临时答复,但担心如果事情拖得太久。德国人就会怀疑美法在背后搞了秘密磋商,因此建议在不久的将来举行非正式的三边会谈。
  美国军方也坚决反对戴高乐的备忘录。10月17日,联合战略评估委员会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一份备忘录,对戴高乐的建议进行了逐条批驳,结论是它“在军事上是不可取的”。不过,联合战略评估委员会也认为,不应直接拒绝戴高乐的建议,而给出了三种替代方案:“缔造地中海一北非条约组织”、“把北约扩展到北非”、“在涉及盟友安全利益的问题与相关国家加强磋商”,在比较优劣之后,倾向于认为第三种方案最为可取。
  只有驻法使馆认为,有必要承认法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赞同在华盛顿就备忘录进行初步讨论。国务院政策设计司主任杰拉尔德·史密斯(Gerard c.Smith)也持同样看法。他认为,戴高乐并非不想与北约合作,而是想要改善北约。法国要建立三国理事会,想要参与关乎世界安全问题的决策,以及想获得在核武器的安置和使用上的决定权,这在理论上并不合法,但美国应该至少承认这些建议可以作为三边机构措施的基础。在法国成为核国家后,应让它在北约内的核决策中充当角色,并承认法国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西欧联盟中的特殊重要性。
  史密斯等人的主张未能得到采纳,其中一个原因是使馆对德意负面反应的看法并非无中生有。戴高乐在给英美发出备忘录的同时,也给了北约秘书长保罗一亨利·斯巴克(PauI—Henry Spaak)一份复印件,后者把复印件展示给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看,结果引起两国的极大不满。
  意大利的反应最为强烈。意大利人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也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让法国占据西欧的领导位置。意大利驻美大使曼利奥·布罗西奥(Manlio Brosio)就此事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抗议,“法国的建议将毁掉北约”。总统保证说,“美国不打算给试图控制世界的人以任何便利和保证”。
  西德也对戴高乐的建议感到不安。9月中旬阿登纳的法国之行,在促进法德和解方面确实迈进了一大步。但在会晤中,戴高乐对其两天后即将提出的三国理事会建议只字未提。9月24日,法国外交部将备忘录摘要送交西德大使,据说阿登纳的反应是“怨恨已极,像一个受骗的人似的灰心极了,憋着一肚子火”。不过,西德不想让这个不愉快的事件破坏法德和解进程,它更关心的是如何处理这份备忘录。西德担心,如果备忘录被公布,会产生更多问题,因此向美国强调,一旦泄漏事件发生,华盛顿、伦敦、波恩、罗马应该协调声明。阿登纳写信给戴高乐说,最好在北大西洋理事会内讨论这一问题。后来,西德外长海因里希·冯·勃伦塔诺(Beinrich von Brentano)向杜勒斯坦白,在北约理事会内讨论此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戴高乐明白,他的想法是多么糟糕。
  北约方面也持有完全否定态度。北约驻欧盟军最高司令官劳里斯·诺斯塔德将军(Gellera~Lauris Norstad)指出,按照戴高乐建议扩展北约责任的任何尝试,都将严重削弱北约。斯巴克警告,实施戴高乐的建议将导致北约的“终结”。他虽然认为,讨论一下戴高乐提出的一些问题是重要的,但并不赞同修改北大西洋条约的想法,也完全不同意把高级军事小组弄到政治磋商里。
  美国的矛盾心情在欧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弗雷德里克·詹德芮(Frederick W.Jandrey)10月9日的备忘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詹德芮认为,美国军方不可能接受三边军事计划,也无法满足戴高乐在核武器决策上的要求;由于面临北约内外的压力,正式的三边政治小组的意见也不可取。可是,考虑到要维持美法良好关系,又不能直接拒绝法国的建议。他主张,在“接下来几周”给法国进一步的答复,说这些问题非常难以处理,建议在华盛顿召开大使级或者副外长级别的初步会谈。而在此之前,与英国展开磋商。詹德芮所指的北约外的压力,主要担心的是在远东、中东和非洲国家中会引发不满。
  杜勒斯也认为,拖得太久会引起法国的不满以及德国的怀疑,因此在次日赞同詹德芮的建议,并补充了三点意见:“接下来的几周”应尽可能地缩 的首次访问中,戴高乐就对西德总理坦言:“许多世纪以来,法国民族已经习惯于做欧洲的巨人,而正是基于自己的这种光荣感和由此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她维持了她的统一,虽然从高卢人时代起,这个民族的天性使其总是倾向于分裂和空想。”战后的一系列事件“给法国提供了重新找到国际使命的机会,没有这个使命,她就会对自己漠不关心并走向分裂”。
  法国也毫不隐讳地把戴高乐备忘录的背后动机告诉美国人。10月28日,当美国驻法使馆人员把艾森豪威尔正式回复信件原本交到戴高乐内阁的外交顾问让一马克·博埃涅(M.Jean-Marc Boegner)手中时,后者说:“每人都必须接受和承认这个事实:在当今世界上,大国有某种责任。例如,美国比法国有更大的责任,但法国也有其自身的世界义务,因而一定要处于这样的位置:在那些能影响其利益的地方的决定,不会不被提前通知和协调……法国现在有了强大稳定的政府,一定要找回由于其虚弱多年而丧失的地位。”
  可见,戴高乐的备忘录是法国追求其与美英平起平坐大国地位的一次尝试。这一点,就连杜勒斯都深信不疑。他曾对属下说,“戴高乐是想把三边关系具体化”,“他想引世人注目,法国正逐渐成为一个第三世界大国。任何能带来这种结果的事情,他都会接受。而如果我们问他的具体计划是什么,他会很难提出什么东西”。麦克米伦也同阿登纳说,“将军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很清楚,就是要使让法国以‘即将出现的核大国身份’和英美共享特殊关系”。
  戴高乐求“独立”,本也无可厚非。但他在备忘录中,丝毫不掩盖他所要求的“伟大”对其他北约盟国和第三世界的影响。他要求“独立”,却并不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他反对美国霸权,却又想让其他国家屈于法国的霸权之下。这是戴高乐民族主义的体现,也是其备忘录遭到西德、意大利坚决反对的原因。
  美国从一开始就对戴高乐的备忘录持全盘否定态度。它不愿因法国而得罪意、德,疏远英国,激怒非洲和中东国家。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认为,法国尚不具备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实力:它还没有原子弹,并且还陷在阿尔及利亚的泥潭里面。美国不愿意让拿着二等车票的法国,坐上一等车的座位。美国总是从实力角度评估法国,而忽视了戴高乐要求“伟大”与“独立”的决心,这是此后十余年美法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姚百慧(1979-),男,安徽阜阳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其他文献
今年,备受关注的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范畴。由此可见,新基建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  新基建关键在“新”,新基建的门槛比传统基建要高,特别是科技门槛,不能照搬原来的布局、建设、运行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新基建布局要超前,必须要认清未来科技革命的方向和重点,谨防不考虑实际需求
2013年9月20日至22日,由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欧洲学会、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办,由南京大学英国与英联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英国史国际学术研討会”在南京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学术期刊的80多名专家学者。会议共举行了9场学术报告会,就英国史、英帝国史、海洋大国与海洋战略以及其他世界历
11月1日,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林松涛宣布正式发布原创短视频平台“yoo视频”。  据林松涛介绍称,yoo视频以人格化账号为主体,通过Vlog和Vstory两种不同的内容形态,展示有故事的人和有态度的价值观。Vlog是来源于生活,展示自己人格化的内容,而Vstory则是故事性的内容、高于生活的表达,如微短剧、微综艺。  有数据显示,88%的互联网用户会使用短视频社交,短视
20世纪60年代后半叶,英国政府实行收入政策,限制工人工资上涨,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1967年英镑贬值,民众不满情绪加剧,罢工尤其是非官方罢工此起彼伏。1968年,研究英国工会状况的《多诺万报告》出炉。1969年,时任就业与生产部(DEP)大臣的芭芭拉·卡斯尔颁布名为《代替冲突》(In Place of Strife)的白皮书,希望在增强工会权利的同时对工会的罢工行为加以管制。该白皮书遭到了工会的
摘要 美惜甘是荷属东印度时期爪哇普遍设立的一种机构。但在巴达维亚华人社区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慈善机构,而且还是一个管理遗产税务的机构。在设立之初,美惜甘因其慈善功能得到了巴城华人的热烈欢迎,但随后却因其功能的复杂及因此带来的定位的不明确性而招致华人社会的反对。综而言之,巴城美惜甘与当地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变得相当微妙。  关键词 美惜甘,巴达维亚,华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 K3 文
[关键词]基层社会,县官群体,官制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6-0071-02    官制历来是历史研究中的重头戏,地方官制则是官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两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行政体制,它要求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同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地方官制设置的是否合理,运转的是否正常,不仅是国家行政机制得以运行的保证,同时也
编者按 在追寻“中国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科学把握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是每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学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本刊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优秀博士生论文的选择和刊用,这组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于文杰老师组织的博士生文章,敢于打破既定的历史叙述,从不同侧面对西方主要国家文化发展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刘畅认为英国的政
AB团是Anti-Bolshevik的缩写,直译为反对布尔什维克,是段锡朋、郑异根据蒋介石、陈果夫指令,于1926年12月在江西南昌组建的反共团体,以破坏国共合作,排除江西中共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夺取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大权为目标。1927年初,AB团夺得江西省党部大权,并成立江西省政府。AB团分子先后破坏吉安、南昌、九江等地党部,又与军队勾结杀害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陈赞贤。同年4月2日,中共与国
网络罪犯一旦进入了企业网络,就会通过持续的横向活动而锁定并接管服务器,以获取里面的重要数据。然而,有调查却显示,2/3的IT主管并不了解防漏洞利用技术,因而使企业处于数据外泄的风险之中。  网络威胁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和端点安全厂商Sophos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54%被调查企业受到过勒索攻击,受影响的企业平均损失约为13.3万美元,一半以上的威胁被交付于非恶意可执行文件。那么,企业该
随着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作为新一代的分布式数据库,其架构与功能特性需要保证在与传统数据库全兼容的基础上,拥抱微服务与云计算框架。基于此,分布式数据库对于分布式交易与ACID必须保证与传统技术完全兼容。同时,在面向微服务应用开发与云计算基础架构时,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必须支持弹性扩张、资源隔离、多租户、可配置一致性、多模式(支持各类SQL协议)和集群内可配置容灾策略等一系列功能。  日前,在第十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