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SCL-90量表对218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7.43%,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大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是社会现实和自身因素的综合反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构筑全方位的心理防线;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关键词:SCL-90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成才欲望强烈,但是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竞争加剧大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便容易引发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用的测评工具一般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等。学校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政策和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筛选出的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给予重点关注,结合测试结果进行个案辅导,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学生们也可以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学会自我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并主动寻求帮助,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和发挥潜能。
一、工具、对象和方法
1. 测量工具
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即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等人20世纪70年代编制,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如何,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查量表。在80年代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采用分五级评分,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其它F10,可通过总分、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来了解被试的症状分布特点以及问题的具体演变过程。在1986年由金华和吴文源主持,在全国多个地区完成了此量表在1338名正常成人及245例神经病症人中的试用,以后人们将此组正常人的结果作为常模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1986年的常模作为全国性的参照标准,在某些地方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在的要求,有待更新,但在正常人群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编制并标准化了的适合于成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又具有灵敏、简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被广泛用来筛查大学生心理问题。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某高校抽取236名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主测人员为心理学专业高年级同学,在测试前对主测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测验统一有序地进行。于2006年5中旬进行集体测查,发放SCL-90问卷共236份,按照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查者根据自己近一周的实际感受,如实填写。获取有效答卷218份,有效答卷率为92.37%。把218份数据输入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WJZ2000),进行统计分析,并与1986年全国青年常模和其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SCL-90量表用于研究正常群体的健康状况时,主要是与全国正常成人群体常模比较,把比较结果作为判断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该量表也常用于个体心理症状鉴别,这时主要是以分界值为标准(国内一般采用1986年常模各指标的粗略估计值)或者以因子分≥3为标准的。
1. 样本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如果SCL-90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则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标准,我们统计了各因子分≥3的分布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各因子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其他、精神病性。
评定心理健康不仅要看因子分,还要参考总分,我们以样本(149.96±43.60)平均数以上2.08个标准差的分值240为标准,筛选出总分大于240,任一因子分≥3共11人,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约占5.05%。
以上结果与以往报道[5]相一致。Farnsworth曾经作过估计:在一万名大学生中约有一千名学生存在情绪障碍而需要心理帮助,约300—400名学生因为情绪抑郁而影响学习成绩,约20—50名学生有人格障碍,约5—20名学生有自杀企图,其中有1—2名自杀死亡,约有15—25名学生因为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而需要住院治疗。Reifler亦提出每年约有12%的学生需要心理卫生服务机构的帮助。我们采用SCL-90对该校大学生的测评结果支持以上观点。
三、结论和建议
1.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偏低,但与以往大学生SCL-90调查结果大致相同。从测试结果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7.43%(任一因子分≥3),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大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是社会现实和自身因素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的时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思想观念的动荡与冲撞、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都强烈地震撼着大学生的心灵;父母、亲友对大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采取的教育方式却常常相对滞后,有的家庭遭遇不幸或者经济条件低下,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较差,他们遭遇远大理想与严峻现实的巨大落差,要适应大学特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会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两性问题,应对学习、考研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经济上要逐步走向独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有的放矢,结合专业、性别、年龄和年级等特点,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咨询与考核工作,并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职能机构,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必需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构建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新生是心理疾患的高发期,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时期,所以每年新生到来以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开设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及早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在开学8周后进行),可以使用SCL-90作为评测工具,在2年后进行复查,通过这些资料在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同时,对于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要主动邀请到中心作进一步检查,可借助MMPP、16PF等确定问题所在,进行主动地干预和跟踪观察,消除心理疾患。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构筑全方位的心理防线。心理学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阶段系统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一年级新生以入学适应性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学生侧重在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情绪情感认知和调适等,四年级学生突出意志品质锻炼、职业能力训练、公关礼仪和应聘指导等。根据大学生情况和社会现状,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青春期心理与教育》、《爱情心理学》、《成功心理训练》等,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全程渗透”的局面。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一些共性的、突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开设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沙龙,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力量,建立和加强心理健康网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互帮互助,形成学生自主互助的校园氛围。
(5)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6]。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成效,并且通过学校的力量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家长要积极参加一些旨在提高自身素质及传授教育理念的课程与培训,对孩子应信任、尊重、理解,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校也要加强与校外心理卫生机构、街道居委会等的联系,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建设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地。条件成熟的社区应该设立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教育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从而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7-327.
[2]何心展等.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81-83.
[3]彭豪祥等.710名在校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6):98-101.
[4]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道明.师院大学生SCL-90结果分析比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6):141-142.
[6]管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SCL-90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发展潜力巨大、成才欲望强烈,但是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竞争加剧大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便容易引发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因此,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和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用的测评工具一般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等。学校通过这项工作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政策和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筛选出的有严重心理问题倾向的同学给予重点关注,结合测试结果进行个案辅导,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学生们也可以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学会自我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并主动寻求帮助,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和发挥潜能。
一、工具、对象和方法
1. 测量工具
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即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等人20世纪70年代编制,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如何,临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询门诊的一个筛查量表。在80年代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采用分五级评分,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其它F10,可通过总分、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阳性项目均分来了解被试的症状分布特点以及问题的具体演变过程。在1986年由金华和吴文源主持,在全国多个地区完成了此量表在1338名正常成人及245例神经病症人中的试用,以后人们将此组正常人的结果作为常模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1986年的常模作为全国性的参照标准,在某些地方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在的要求,有待更新,但在正常人群中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编制并标准化了的适合于成人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又具有灵敏、简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被广泛用来筛查大学生心理问题。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从某高校抽取236名大学生作为施测对象;主测人员为心理学专业高年级同学,在测试前对主测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测验统一有序地进行。于2006年5中旬进行集体测查,发放SCL-90问卷共236份,按照统一指导语,要求被测查者根据自己近一周的实际感受,如实填写。获取有效答卷218份,有效答卷率为92.37%。把218份数据输入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WJZ2000),进行统计分析,并与1986年全国青年常模和其他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SCL-90量表用于研究正常群体的健康状况时,主要是与全国正常成人群体常模比较,把比较结果作为判断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该量表也常用于个体心理症状鉴别,这时主要是以分界值为标准(国内一般采用1986年常模各指标的粗略估计值)或者以因子分≥3为标准的。
1. 样本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如果SCL-90任一因子分达到3分以上,则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以此为标准,我们统计了各因子分≥3的分布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各因子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其他、精神病性。
评定心理健康不仅要看因子分,还要参考总分,我们以样本(149.96±43.60)平均数以上2.08个标准差的分值240为标准,筛选出总分大于240,任一因子分≥3共11人,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约占5.05%。
以上结果与以往报道[5]相一致。Farnsworth曾经作过估计:在一万名大学生中约有一千名学生存在情绪障碍而需要心理帮助,约300—400名学生因为情绪抑郁而影响学习成绩,约20—50名学生有人格障碍,约5—20名学生有自杀企图,其中有1—2名自杀死亡,约有15—25名学生因为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而需要住院治疗。Reifler亦提出每年约有12%的学生需要心理卫生服务机构的帮助。我们采用SCL-90对该校大学生的测评结果支持以上观点。
三、结论和建议
1.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偏低,但与以往大学生SCL-90调查结果大致相同。从测试结果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7.43%(任一因子分≥3),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大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是社会现实和自身因素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的时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思想观念的动荡与冲撞、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都强烈地震撼着大学生的心灵;父母、亲友对大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采取的教育方式却常常相对滞后,有的家庭遭遇不幸或者经济条件低下,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社会经验不足,适应能力较差,他们遭遇远大理想与严峻现实的巨大落差,要适应大学特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会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两性问题,应对学习、考研和就业的巨大压力,经济上要逐步走向独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有的放矢,结合专业、性别、年龄和年级等特点,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咨询与考核工作,并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职能机构,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必需的物质条件。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构建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新生是心理疾患的高发期,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时期,所以每年新生到来以后,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开设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及早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在开学8周后进行),可以使用SCL-90作为评测工具,在2年后进行复查,通过这些资料在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同时,对于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要主动邀请到中心作进一步检查,可借助MMPP、16PF等确定问题所在,进行主动地干预和跟踪观察,消除心理疾患。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构筑全方位的心理防线。心理学教师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阶段系统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一年级新生以入学适应性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学生侧重在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情绪情感认知和调适等,四年级学生突出意志品质锻炼、职业能力训练、公关礼仪和应聘指导等。根据大学生情况和社会现状,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青春期心理与教育》、《爱情心理学》、《成功心理训练》等,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全程渗透”的局面。
(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采用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一些共性的、突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开设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沙龙,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掌握维护健康心理的知识和技能。利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力量,建立和加强心理健康网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互帮互助,形成学生自主互助的校园氛围。
(5)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6]。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正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成效,并且通过学校的力量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家长要积极参加一些旨在提高自身素质及传授教育理念的课程与培训,对孩子应信任、尊重、理解,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校也要加强与校外心理卫生机构、街道居委会等的联系,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建设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地。条件成熟的社区应该设立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教育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局面,从而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7-327.
[2]何心展等.7763名大学新生心理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81-83.
[3]彭豪祥等.710名在校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6):98-101.
[4]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道明.师院大学生SCL-90结果分析比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6):141-142.
[6]管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