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意诗书此中藏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an2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认识本家吴云斌时,其人潇洒俊爽,十年后还是潇洒俊爽。有的人天生显老,有的人愈活愈年轻,吴云斌就属于后者。十年之间人没有怎么变化,他的字却更精神自然了。书法能养人,同时也磨人,云斌从书法中养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重庆山高水深,云斌的书法也是山高水深,甚至还有了某种超脱与自逸。我在云斌幽雅的工作室中向外眺望,一脉江水蜿蜒而过,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此时仿佛置身于一种怀古的情境之中,禁不住就想挥毫。书法如人的精气神,显示着一个人的精神格局。
  赏读吴云斌的书法,我感觉江南才子承袭的是“二王”一脉。重庆的巴山夜雨、纵横江河可以造就“二王”的遗风余脉,同时,远古的金文草篆及章草风味兼杂其中。吴云斌当下的书法,沿袭的就是比较纯粹的“二王”书风,细观之,杂融米芾、董其昌的笔意,更有来自传统的多样滋养。人变书变,温文尔雅的吴云斌当下的审美情调就是要使笔下有那种雅致、那种静谧和那种格调。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在阅尽无数江山人物,看过不少书坛新潮之后,书法进入一种心灵上的回归状态。心不争锋,笔不拗捩,人不倨傲,自趋风规自远之路,笔下留一份温润,心上多一份宽裕,随性随笔,随意随心。书法写到这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只是写给自己了。
  我首先是认识吴云斌的作品,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作品是缘,从作品可以看脾气,看气质。十年前,我们在一次研讨会上认识,一见如故。而认识他的作品,则是在2000年以前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上。当年他的作品就带着一种新意跳入人的视野里,潇洒而不乏清秀,靈动而蕴藉、厚朴,与当时入展的很多作品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可以说他的书法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守持传统而能变化传统,吸收碑帖而能化解碑帖,还有那种特有的巴蜀书风,更偏重于文秀的书卷之气。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在几十年的摸索中,他在不同的书体中体悟着书法,体悟书法中的哲学。从他过去和现在出版的作品集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探索、不同的体悟。
  吴云斌的创作状态是在对传统虔诚的追求中,不懈地在碑帖的转换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种形式意味。书法入古出新,入韵追味,没有入古,笔下就不可能有内涵。他的笔下既有富有装饰意味的中山王器铭文篆书,也有章草、“二王”的书风,用笔之路相当开阔。于他来说,古典传统成为一种背影、一种血肉。他兼融小篆卜辞、汉碑篆额、钟鼎文字特点,又孜孜于吸收“二王”、米芾、杨凝式、董其昌书风,灵动回环,刚健婀娜。书法没有多重的修养,就达不到一种纯粹的境界,也达不到对于书法深刻理解的程度。有的人在创作中,笔底下是冲突的,云斌兄却是在融汇中变化,“信脚自能知旧路”,云影空明,与古人共游。
  阅读他的书法,感觉是自在的,同时也是自适的。书法不是要脱新,也不是要复古。书法是一种感觉,身心合一,书字合一,对书法三昧的领悟、体会是不一样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云斌对书法的追寻已经几十年了。他的书法是大漠高云,也是小桥流水;是锦绣山川,也是相逐幽鸟。他的作品有在功夫之内的,表现了充分的技巧性;也有的完全是随心而写,把技巧全忘的,写得也是“俱道适往”“如瞻岁新”。他视书法如道,但又能在书法之中超脱,不斤斤计较书法的细枝末节,更没有去刻意经营书法,一任自己自然地书写,随碑入碑,随帖入帖,笔下或波澜壮阔,或风生水起,皆是造心之境,造境为心。
  书法写到了一定的时候,不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是对传统的化解。吴云斌对传统的理解与打磨,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经验的累积与创作实践的累积,使他处于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之中。他的书法从来没有朝着激进的、个性化突出的路子上走,而是一步一步地在传统中提炼、吸收,在继承中发挥自己内在的个性。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吴云斌逐渐地把巧、曲、细、华去掉,而更趋于拙、直、粗、质。他的书法创作早已不是炫技,而是归道归心,文秀之中,熠熠其个人矣。
  当代书法界正面临着某种困境,传统的技巧似乎已经掌握在分寸之间,国展书写模式的不断复制与再生,使带有原创性和个性的书法不多。经典式微,学养的不足带来创作能力的不足。书坛必须建立新的审美的标准以及独创性、超越性。吴云斌的书法中,没有野心,但有一种传统的理性和理想。他在优柔而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他不是在荆棘中前行,而是在传统的通途大衢上优雅地采撷。他的笔下,有自己的情调,也有自己的审美。他具备自己的书写经验,并将这种经验延伸成一种能力。他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之间,不断地互相塑造、互相印证和互相调节。他的书写与创作,建立在自己的主体性上。他的创作,是“回到书法本身”的创作,是自我精神的审视。
  吴云斌是一位在书法的创作上讲究形式的书法家,但他的形式始终和表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他的形式建立在自己的美学观与创作观念之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书法绝不是唯形式而形式的纯形式,而是通过形式阐述书法的深层意蕴。他的作品,没有拼贴,也没有染色,而是一种朴素的形式,一种纯粹的自然。
  生活在重庆的吴云斌,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专业,也有一个默默支持自己的贤妻,还有一个优秀的从艺儿子。更重要的是,他把重庆作为自己创作的田野,坚守在那里,写自己的字,读想读的书,收集古今雅玩。重庆水深浪高,吴云斌静水流深。
  感受云斌兄其人其书之魅,作诗以赠:
  云斌笔下有秋霜,碑意诗书此中藏。
  统景温泉筑书院,碧津园圃做文章。
  心随古法追胜境,情愫先贤翰墨场。
  遥望山城多碧树,世间高士爱清凉。
其他文献
民国书法,乱世而兴,承上启下,各种性情,既有清末余脉,又有独特气质,形成了代表性的“民国书风”。民国时期,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重大变革,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文艺界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而这一时期的书法不可避免地迎来新旧交替和转折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书法史上最后的黄金时代,虽然兵戈不断,劳苦大众颠沛流离,但是书法界依然异常活跃。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除了清末遗老,还有
期刊
关键词:萧云从行草;笔法;结体;章法;墨法  萧云从,安徽芜湖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幼而好学,笃志书绘,寒暑不废。其画或人物或山水,远近闻名。人物造型准确,形象栩栩;山水清疏秀润,饶有逸趣;而书法传世甚少,多流为画作题跋。殊不知,其书篆、隶、真、行、草五体兼善。行草、小楷高雅古朴,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行草尤得王右军藏骨含筋法而另辟蹊径。萧云从受晋唐书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虞世南、欧阳询、柳公
期刊
关键词:中国画;照片;工笔画;题材;展览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办于1949年,是中国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美术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1]2019年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出现入选的中国画作品“抄袭”摄影照片的事件,一时被文艺圈热议(图1)。它也再次引发关于中国画传统价值的主体性以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的工笔画、写意画之争等更为人们关注的论题。  一、照片作为
期刊
内容提要:目前黄钺山水画存世作品大约有20幅,但学界对其的系统整理、出版长期阙如。本文在研究黄钺生活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从构图、笔墨等方面深入探讨黄钺师承及其山水画特点。其早年作品主要得董源、黄公望遗意,温和秀润;中年时受王原祁影响很大,画面趋于典雅工致、沉雄厚重;晚年远追倪、黄,多了萧疏简淡的意味。  关键词:平淡;沉雄;萧疏;简淡;娄东派  黄钺,安徽芜湖人,原名戊,字左君,后来于原名上添
期刊
张大千(1899—1983)可谓20世纪中国画坛的风云人物,他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多彩的传奇人生,也创造了多样的艺术世界,更引起了褒贬不一的社会舆论。如果按照传统文人画家“画品即人品”的观点来评价他,张大千实在使人难以立下结论,但是人们又不免会被其异彩纷呈的笔墨风采吸引。与20世纪诸多中国画家相似,张大千的绘画从传统而来,自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
期刊
王叔晖是“京派”画家群体中少有的女性艺术家。其早年自学绘画,后拜师吴静汀、吴光宇、徐燕孙,并尤以徐燕孙对其影响最大。此后,王叔晖以卖画为生,自言新中国成立前“画了二十多年,不论什么扇画、条屏、中堂,百子图、百美图都画,画了有一千多张。但是,好作品并不多,因为那时我来不及仔细推敲,我要赶时间,要多画。我靠卖画养家,靠卖画给母亲治病,不多画就揭不开锅。只有到解放后,我的艺术创作道路才算是真正开始”。可
期刊
关键词:书法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一、书法基础教育的现状  1.书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世界上少有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中国自古讲究“字如其人”。就字的结构来看,它的各部分俯仰、避让、呼应都给人以启示,如做人要谦逊、大度、宽容、尊重他人等。中国古典书论也包含大量文人“以书为教”的内容。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说,“书非小道,本以助人伦、穷物理,神化不能以藏其秘,灵怪不能
期刊
河南鄭州人,1970年生,字元甫,署原圃元甫、清邑元甫、清阳元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
期刊
最近,我收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俊京先生发来的数十幅近作图片。赏析之余,其笔墨间蕴含的思想、才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与刘俊京先生相识多年,可以说是其书法粉丝。先生之所以能够驰誉书坛,是与他的经历、人格以及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他坚持用书法来增进修养,用涵养来磨炼书法,在挥毫泼墨间抒写自己的性情,并使之个性化、情绪化、灵性化、意志化、精神化,与物神游,
期刊
时下书法活动举办频繁,相应地,各类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集日益增多,作品的形式更是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也不知何时开始,我翻阅此类书法作品集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本厚厚的大书,哗啦啦,几分钟就翻完了,看完,头脑中往往一片空白。如果哪件作品能让人的视线在翻阅中稍稍停留,看完还留有余味,回頭再看,那这一定是一件好作品。初识毛欢,就是因为这样的阅读机缘。  我于毛欢,是先识其书,后识其人。毛欢的作品,偶然一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