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展对中职语文学科和学生性别差异的研究意义重大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它承载着语言文字教育、情感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情怀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所以,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要重视语文这门学科。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进而完善自我构建。但实际情形是:由于学生男女性别的差异,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语言的表达和用、审美角度、探究释疑上都有所不同。如果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忽视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进行“无性别”的教学,则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完整性自我构建,最终不能够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著名学者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因此,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并对此进行研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在更大程度上发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重点表现在智力、性格、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行为上。这不仅是由男女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还受到成长历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研究表明:男生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生擅长具体形象思维。女生在语言能力、直觉判断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而男生则在空间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女生大都性格温和、细心谨慎、行事稳重、注重秩序;而男生则更活泼好动、果断勇敢、喜欢挑战冒险、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感。所以,当这些性格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时,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循规”,注重基础知识,能较为容易地体味出文中作者的感情,但缺乏独立钻研和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文字不能到位地拿捏好其中的关系,所以在解读阅读文本上比较保守;而男生恰恰相反,思维活跃但跳跃性大,易理清客观理性的文字之间的关系,注重创新解读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三、针对性别差异实施的语文教学措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于学,才能学得会,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依托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好奇”就是抓住中职生探究新生事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展开想象,想象主人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而引起他们对这一人物的好奇心,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现“套中人”的图片,其目的是为了丰富男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他们获得更为生动的表象,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本课的中心任务——分析人物形象做必要的铺垫。从本课的教学反思看,教师抓住了中职生探究新生事物的心理倾向,就如同抓住了中职生的心理活动线索,为高效、务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好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在学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时,很多学生为唐明皇和杨贵妃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但他们在鉴赏文本的同时几乎问到一个同样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不理朝政而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劳?”,我当时会心一笑,知道这个问题已经关涉本诗的主题问题了,通过列举历代大家对本诗主题所持论调(“爱情说”和“政治说”等等),让他们在自我阅读的体验上再次陈述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课堂气氛热烈。从本课的教学反思看,只要利用好中职生“好问”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这不仅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如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以及四合院后面林立的高楼,让他们发现这些居处的特点,进而在文化层面能够更好地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即封闭、满足、旁观、忍。从课后的反思看,这一举措不仅锻炼了女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物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祥林嫂》时,我让数位同学扮演“我”、“鲁四老爷”、“祥林嫂”、“四婶”等重要人物,模仿文中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动作,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通过点评和比较,大家找出最适合角色形象的扮演者,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从课后的反思看,调动中职生这个特定年龄段所特有的“贪玩”心理,不仅可以让男生的注意力更持久地参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差异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男女间的性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性别施教,促进职校学生的完整性自我构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职教中心。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它承载着语言文字教育、情感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情怀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所以,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要重视语文这门学科。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进而完善自我构建。但实际情形是:由于学生男女性别的差异,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语言的表达和用、审美角度、探究释疑上都有所不同。如果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忽视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进行“无性别”的教学,则容易影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完整性自我构建,最终不能够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著名学者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因此,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并对此进行研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在更大程度上发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重点表现在智力、性格、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行为上。这不仅是由男女的生理结构决定的,还受到成长历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研究表明:男生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生擅长具体形象思维。女生在语言能力、直觉判断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而男生则在空间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女生大都性格温和、细心谨慎、行事稳重、注重秩序;而男生则更活泼好动、果断勇敢、喜欢挑战冒险、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感。所以,当这些性格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时,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循规”,注重基础知识,能较为容易地体味出文中作者的感情,但缺乏独立钻研和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文字不能到位地拿捏好其中的关系,所以在解读阅读文本上比较保守;而男生恰恰相反,思维活跃但跳跃性大,易理清客观理性的文字之间的关系,注重创新解读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三、针对性别差异实施的语文教学措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于学,才能学得会,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依托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好奇”就是抓住中职生探究新生事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展开想象,想象主人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而引起他们对这一人物的好奇心,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现“套中人”的图片,其目的是为了丰富男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他们获得更为生动的表象,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本课的中心任务——分析人物形象做必要的铺垫。从本课的教学反思看,教师抓住了中职生探究新生事物的心理倾向,就如同抓住了中职生的心理活动线索,为高效、务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好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在学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时,很多学生为唐明皇和杨贵妃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但他们在鉴赏文本的同时几乎问到一个同样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不理朝政而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劳?”,我当时会心一笑,知道这个问题已经关涉本诗的主题问题了,通过列举历代大家对本诗主题所持论调(“爱情说”和“政治说”等等),让他们在自我阅读的体验上再次陈述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课堂气氛热烈。从本课的教学反思看,只要利用好中职生“好问”的心理特点,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这不仅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如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以及四合院后面林立的高楼,让他们发现这些居处的特点,进而在文化层面能够更好地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即封闭、满足、旁观、忍。从课后的反思看,这一举措不仅锻炼了女生的动手能力,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物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在学习《祥林嫂》时,我让数位同学扮演“我”、“鲁四老爷”、“祥林嫂”、“四婶”等重要人物,模仿文中他们的对话和行为动作,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通过点评和比较,大家找出最适合角色形象的扮演者,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从课后的反思看,调动中职生这个特定年龄段所特有的“贪玩”心理,不仅可以让男生的注意力更持久地参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差异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们能够正视男女间的性别差异,因材施教、因性别施教,促进职校学生的完整性自我构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庄浪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