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馆:城市民俗文化圣地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辞旧岁,玉兔迎春,在迎来2011年一个崭新春天的时候,海云庵广场也迎来了一位别样的“新人”,她就是青岛民俗馆。揭起了盖头的青岛民俗馆,将为市民回放青岛城市的民俗历史,送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大餐,让青岛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古典风韵。
  
  演绎时空穿梭
  
  青岛民俗馆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兴隆路1号,毗邻享有盛名的海云庵,是一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综合性民俗展馆。青岛民俗馆以四方为发源地衍生出的城市民俗文化为主线,着力彰显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包含了不同年代的民俗风情和风貌。青岛民俗馆共分“序厅”、“民俗风情”、“港口风情”和“城市风情”四大展区,在向世人展示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演绎着地方民俗特色并勾勒凸显青岛历史文化中的城市特色。
  新时期,“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为青岛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最具青岛历史片区的四方区,正在积极改善老城区面貌,力争成为青岛中央文化区,并将建设成为宜商宜居宜创业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区,而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和中华百艺坊便成为“重点关照的排头兵”。海云庵糖球会是青岛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庙会,逐步发展成为胶东地区人气最旺的民俗节会之一,并以其浓厚的民俗底蕴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民俗节”,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的海云庵已经极具浓郁民俗特色,青岛市借此将海云庵街区打造成民俗文化核心区,海云庵广场周边区域将设置中华百艺坊、民俗馆、海云文化街等民俗文化设施。
  为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今年海云庵糖球会开幕当日,青岛民俗馆开馆迎客。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在逛糖球会的同时,纷纷涌进民俗馆一探究竟,馆内鲜明的民俗特色、丰富的老物件老场景、先进的配套设施、独具匠心的展厅布置引来宾客的啧啧称赞,据青岛民俗馆李再良馆长介绍,糖球会期间民俗馆平均每天参观的客流高达五六千,为控制客流量,民俗馆工作人员采取了分批入馆的措施,以保证馆内参观的安全有序。借助糖球会的浩大声势,青岛民俗馆一时名声大噪,现在,青岛民俗馆参观人数相比糖球会期间有所下降,但是每到周末都会有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家长带孩子来参观学习,青岛民俗馆渐渐成为市民“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
  青岛民俗馆在设计上采用了诸多先进手段,多媒体查询,让参观者轻轻点击触摸屏即可查询自己想了解的民俗文化;来到海云庵微缩景观面前,可通过趣味扫描,用激光束对准热闹的“海云庵集市”任何一个摊位,耳边即传来久远的青岛方言买卖还价声,屏幕上显示交谈的文字内容,此情此景让人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久久沉醉于对老青岛的遐想中……
  
  民俗文化“盛宴”
  
  走进民俗馆的大门,迎面墙上就是一部“青岛大事记”,刻画出青岛市近现代化的一步步脚印。馆内展示柜台亮起的背景灯将展品映衬得古色古香,陈列着大量建国前的民俗文物,从海云庵的老庙会、老街景,到老字号的瑞蚨祥绸布店、宏仁堂药店,还有清末民初市民家中的陈设以及平时穿戴的衣着首饰、舶来的西装、传统的旗袍、大花轿、集市、石磨等,不一而足,近千件民俗文物让前来观看的市民大饱眼福。其中有一个更为珍贵和特殊的展品,它就是一辆机车车头的仿制模型,车头上标着“解放2102八一号”字样,它是1952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成功制造出的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的模型,该机车原件停放在城阳棘洪滩。
  展品中绝大多数为向全市市民征集的珍藏老照片、老物件以及一些生活日常用品,其中有老风箱、老家电等极具生活气息的老物件,还有各个年代的各类证件、票据等,忠实地记录着当年的历史,留下了曾经过往的岁月。展馆工作人员将这些珍贵的老物件按照年代等进行布展,营造了一个个不同时代的场景,让市民全方位感受当时青岛人真实生活场景,回放青岛城市的民俗历史,轻轻敲开市民心底那份老青岛的怀旧情怀。“很多东西正是因为当时觉得普通,所以保留得很少,现在也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些都是祖辈们留下的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一些观看的市民如是说。
  透过对实物的探究、观察,用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揣摩历史,品味历史一一打量着老物件,不觉醉于往昔,徜徉未来。如此的文化风情,极大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亦或带着孩子,为孩子讲解青岛曾经留下的历史,增强孩子的历史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于祖辈们走过的历史了解的兴趣,以让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薪火相承,精彩永续。
  看民俗、赏民俗的同时,市民还可以自己亲自动手,互动体验,与手工艺大师们一起尝试制作陶艺、剪纸等民俗工艺品,拾起渐渐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绝活,也可以学习、探究古玩字画,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市井风情,感受和体味那道独特古朴的民俗氛围。民俗馆分明就是一席崇高饕餮的盛宴,一次古香古色的融汇。
  
  旅游新景点
  
  青岛,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滨海城市,奥运的春风为青岛增添了几许国际色彩。浩渺的大海赋予了青岛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怀,而民俗馆更像一朵飘着古韵的奇葩,为青岛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充满时尚色调的青岛,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今天的青岛民俗馆,使用了新的时代元素,市民可通过多媒体查询、微缩景观、还原市井风情以及设置民俗互动体验类活动等形式,充分了解青岛城市民俗文化发展历程,不仅为今年市民群众增加了一个游览、游玩的好去处,还将通过组织举办快乐体验、漫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休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景点。依附着久负盛名的海云庵和民俗街,“吃着糖葫芦,逛着民俗展”,今后这样的生活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踏入民俗馆,就仿佛回到了那些记忆深处的遥远年代,竟是如此地难以忘怀,以至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去慢慢沉思,勾勒那段属于过往的历史典故、时代趣闻,投身于古典主义的意境。整日里忙碌着工作的上班族们,利用周末时间到民俗馆里走一走,看一看,回归光阴的朴实,找寻历史的古韵,还原心灵深处的那份平静,也将别有一番滋味和收获。
  青岛民俗馆是青岛民间工艺的大全、民间文化的缩影、民俗艺术的写照,借助糖球会的品牌带动效应,文化互动、旅游互动,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吃、住、行、游、乐、购的配套完善,促进青岛四方区文化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和飞跃,助力四方区打造青岛中央文化区新名片。
其他文献
当下,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已经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之前我们曾经取得过可喜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未来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回避的挑战。其中,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未富先老”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也加大了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  在目前的中国,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民生课题,而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农村养老方面,这一关联显得尤为明显。  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没有达到5
期刊
于江中等个,一身制服衬托着潇洒和威严,眼睛不大,却透着精干和果敢,一口地道的济南话给人感觉“很亲切”。自1994年加入济南市警察队伍,于江从警近20年了,从暂住人口稽查,到分管刑事案件,再到社区民警,每个岗位他总能出色地胜任。  在于江的眼早,与老百姓打交道是个“挺简单的事”。“只要你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考虑,换位思考,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呢,肯定支持你工作。”这是于江从警20多年总结的“朴实真理”。也
期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  初见李园的人,总会被她干练、知性又充满活力的气质所深深吸引。  她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容,说话不徐不疾,却非常有分量。我十分好奇,这个沉稳大气漂亮的女人,是如何能够担当起
期刊
青岛市志愿者协會是一支优秀的队伍,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會。在青岛这片有浓郁志愿服务传统美德的热土上,志愿精神在不断地传播和发扬光大,2002年这支队伍更名为青岛市志愿者协會,跳出了“青年”的范畴,越来越多怀抱激情和热忱的市民纷纷加入到这支队伍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由180余个协會理事单位、11758支志愿服务队伍、44.5万注册志愿者组成的大家庭,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志愿
期刊
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一尊雕像巍然矗立。  这是一座青铜孔子像,高达9.5米,重约17吨,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温和睿智,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一尊雕塑,引来无数热议,还有质疑和批判。为什么是孔子站在这里々因为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紧邻的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期刊
三月,是梦幻的季节。女人,是季节里最美的花儿,在春风中摇曳,在阳光下多彩。  于事业激情、于家庭仁爱、于心智淡泊,她们在不同的领域描绘生活的精彩、诠释人生的价值、播撒知性的魅力、分享收获的智慧,微笑着、感动着、浪漫着、努力着,她们坚强执着地顶起了“半边天”,一路前行,梦想在她们脚下延伸……
期刊
几乎每天下午五点,我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成为芳周的听众。听她和搭档天马行空地聊美食,即使饥肠辘辘,也要慢慢享受这有滋有味的1小时。在这座城市,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喜欢芳周主持的美食节目。  芳周来青岛已经5年了,一直在FH915电台。作为青岛最受欢迎的电台女主播之一,芳周是幸运而幸福的,她的爱好同时也是工作——毕竟,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电台栏目主持的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十分轻松而简单
期刊
“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波以它为诗句,昆德拉以它为书名,王占筠以它为梦想。  青年作家王占筠,是青岛最早活跃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专栏作家。她以阿占为笔名,用冷抒情的写作风格记录着城市生活。在报纸、期刊的专栏里经常可见她优美流畅的文字,在立足时尚前沿的期刊中你会陶醉于她独树一帜的插画,那一瞥性感妩媚的作品让曲折的故事情节更添波澜,回味悠远。    “背着画夹,如侠客佩剑”    她才气逼人,5岁开始
期刊
李兰,人如其名,如幽兰淡雅,灵气袭人。  李兰现在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从事教师行业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名美术老师,从小给了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她说只记得自己读幼儿园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  她拿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硕士,她是青岛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2009年首届青岛陶艺展,她获得“青年陶艺家十佳”。她的陶艺和油画作品参加了各种艺术展览会……一路走来,她收获了很多。    灵
期刊
在今年的青岛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马鸿冰代表带来了47条建议。报到当天,他刚一露面就被一些眼尖的媒体记者发现,接着就破围了起来,大家都想知道他今年又会提哪些建议议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民声。已经年过花甲的马鸿冰在市区两级人大的热情挽留下,在退休之后又找到了一份“工作”:“专职代表”。他成立了“代表工作室”,联系群众,接待市民前来反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敢“扛”问题  被称之为“马大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