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增强,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跟随他们的父母出国,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即使生活在父母身边,有些小留学生们,也不能很快地适应国外的环境。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哪方面的准备呢?
Lucy今年8岁,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到美国公干两年,于是她和妈妈也一起来到美国。Lucy来美国已经3个月了,语言、环境对她来说都是那么的不适应,自己听不懂,也不敢说,怕闹笑话。由于听不懂学校老师的课程,自信心受到打击,原本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最令Lucy紧张的是每次上手工课,因为她动手能力差,就连拿剪刀、粘白胶都会让Lucy手忙脚乱,抖抖索索的。Lucy在这里生活得很不开心,非常想念国内的小朋友,整天闹着要回国……
其实,初到国外的时候,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有些不适应,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近年来,低龄化留学逐渐成为趋势,相应的,这个特殊留学群体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小留学生们的“不适症”正在升级,陷入“被留学”的尴尬中。
温馨支招:
1、鼓励孩子大胆说英语,学习当地文化礼仪
鼓励孩子平时和外国小朋友多多游戏,即使语法不好,或者词汇量不够,一般比划着外国小朋友也都能听得懂,或了解大概意思,说几次就不怕了,再说下去口语就会越来越好了。
多让孩子看一些西方礼仪、当地风俗的书籍和录像,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眼界,也拓宽了孩子的思路,避免与他人交往的误解和不快。孩子可以从最简单的进餐开始:
●如何用刀叉
如果实在记不清刀叉用途,就只记住使用刀叉次序:由外至内。另外,在使用刀叉时一定不要动用“蛮力”,要用前臂的力气切食物,使刀叉基本呈90度角的状态。如果中途离席,刀叉应呈“八”字放置,叉背向上放,这表示“我还没吃完呢”。叉背向下则表示用餐完毕。如果已经吃饱的话,应该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侧。
●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一定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那是极不礼貌的。
2、主动为孩子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提升交往技巧
父母和孩子可以邀请伙伴到家里举办一个“礼物分享”派对,请每位伙伴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换礼物。千万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愿拿出礼物,因为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一份礼物。正是这种惊喜,帮助孩子走出交往的第一步。时间长了,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家里的食物和图书等。孩子会从同伴的微笑,大人的赞许中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变得乐意和别人交往了。
其实,孩子遭遇交往难题时,正是他交往能力提升的大好时机,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积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游戏、活动,多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和同伴间的小问题,在交往中学会交往。随着孩子交往机会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会逐步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自信,并体验到与人交往所产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3、把动手的机会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多多创造
中国的家长比较重视知识技能的发展,注重孩子在活动中学了或学会了哪些技能。而国外的家长更注重孩子自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在家中多进行一些DIY的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既增进了亲子感情,也让爸爸妈妈学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用手指点画、碎纸撕帖、创意制作等形式制作孩子喜欢的创意作品,并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孩子获得了一种尊重和认可。
另外,孩子专心做事时,不要干扰、催促他,更不要不断提醒他不可这样或那样;只要条件允许,不妨保护孩子的这种动力,给他充分的自由和自信。
4、增加团队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美国,有许多作业都是分组完成的。即使孩子自己的能力再强,如果缺乏与组内成员的交流能力,或是团队合作精神,他也会拉整个团队的后腿,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了。长此下去,必然导致孩子的学习态度变得消极,最终耽误了学业。
●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
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人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否则自己也很难从中受益。
●家庭会议———促进孩子合作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庭会议是很有诱惑力的。他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并因为与大人“平起平坐”的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感。
召开家庭会议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表达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家庭棘手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建议家长们可以这样进行:
家庭每位成员都有权提出问题,其他家庭成员有义务倾听,然后共同讨论,形成答案意见;
会议上应该大家共同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
每次会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年幼的孩子,会议不要超过二三十分钟。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加强家庭成员间合作性和依存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孩子从小接触的是父母给予的充分鼓励、关注和爱;看到的是父母在任何事情上给予的坦诚、理解、平等的态度和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精神,当他走向异域学校与社会时,也必然以友善、坦诚、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同样也会赢得别人的接纳和尊重。
编辑朱璐[email protected]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哪方面的准备呢?
Lucy今年8岁,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到美国公干两年,于是她和妈妈也一起来到美国。Lucy来美国已经3个月了,语言、环境对她来说都是那么的不适应,自己听不懂,也不敢说,怕闹笑话。由于听不懂学校老师的课程,自信心受到打击,原本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最令Lucy紧张的是每次上手工课,因为她动手能力差,就连拿剪刀、粘白胶都会让Lucy手忙脚乱,抖抖索索的。Lucy在这里生活得很不开心,非常想念国内的小朋友,整天闹着要回国……
其实,初到国外的时候,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有些不适应,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近年来,低龄化留学逐渐成为趋势,相应的,这个特殊留学群体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小留学生们的“不适症”正在升级,陷入“被留学”的尴尬中。
温馨支招:
1、鼓励孩子大胆说英语,学习当地文化礼仪
鼓励孩子平时和外国小朋友多多游戏,即使语法不好,或者词汇量不够,一般比划着外国小朋友也都能听得懂,或了解大概意思,说几次就不怕了,再说下去口语就会越来越好了。
多让孩子看一些西方礼仪、当地风俗的书籍和录像,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眼界,也拓宽了孩子的思路,避免与他人交往的误解和不快。孩子可以从最简单的进餐开始:
●如何用刀叉
如果实在记不清刀叉用途,就只记住使用刀叉次序:由外至内。另外,在使用刀叉时一定不要动用“蛮力”,要用前臂的力气切食物,使刀叉基本呈90度角的状态。如果中途离席,刀叉应呈“八”字放置,叉背向上放,这表示“我还没吃完呢”。叉背向下则表示用餐完毕。如果已经吃饱的话,应该把刀叉并排放在盘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侧。
●双手取食物
向自己的盘中取食物时,一定要用双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汤匙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盘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将食物叉到盘中,那是极不礼貌的。
2、主动为孩子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提升交往技巧
父母和孩子可以邀请伙伴到家里举办一个“礼物分享”派对,请每位伙伴准备一份小礼物,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换礼物。千万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不愿拿出礼物,因为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一份礼物。正是这种惊喜,帮助孩子走出交往的第一步。时间长了,爸爸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家里的食物和图书等。孩子会从同伴的微笑,大人的赞许中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变得乐意和别人交往了。
其实,孩子遭遇交往难题时,正是他交往能力提升的大好时机,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积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经常在一起游戏、活动,多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和同伴间的小问题,在交往中学会交往。随着孩子交往机会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会逐步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自信,并体验到与人交往所产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3、把动手的机会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多多创造
中国的家长比较重视知识技能的发展,注重孩子在活动中学了或学会了哪些技能。而国外的家长更注重孩子自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在家中多进行一些DIY的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既增进了亲子感情,也让爸爸妈妈学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用手指点画、碎纸撕帖、创意制作等形式制作孩子喜欢的创意作品,并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在家中显眼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孩子获得了一种尊重和认可。
另外,孩子专心做事时,不要干扰、催促他,更不要不断提醒他不可这样或那样;只要条件允许,不妨保护孩子的这种动力,给他充分的自由和自信。
4、增加团队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美国,有许多作业都是分组完成的。即使孩子自己的能力再强,如果缺乏与组内成员的交流能力,或是团队合作精神,他也会拉整个团队的后腿,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和他一组了。长此下去,必然导致孩子的学习态度变得消极,最终耽误了学业。
●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
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人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否则自己也很难从中受益。
●家庭会议———促进孩子合作精神形成的有效途径
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庭会议是很有诱惑力的。他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并因为与大人“平起平坐”的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感。
召开家庭会议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表达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家庭棘手问题的解决;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建议家长们可以这样进行:
家庭每位成员都有权提出问题,其他家庭成员有义务倾听,然后共同讨论,形成答案意见;
会议上应该大家共同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
每次会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年幼的孩子,会议不要超过二三十分钟。
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加强家庭成员间合作性和依存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孩子从小接触的是父母给予的充分鼓励、关注和爱;看到的是父母在任何事情上给予的坦诚、理解、平等的态度和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精神,当他走向异域学校与社会时,也必然以友善、坦诚、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同样也会赢得别人的接纳和尊重。
编辑朱璐[email protected]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