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正式发布。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以下简称IT业),《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IT企业与IT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主导经济增长 影响产业格局
IT成为主导经济力量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已明确写入《规划纲要》序言。它充分肯定了建国50多年来,以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把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放在八大重点目标之首,进一步明确“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主导力量”的地位,也把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这表明在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它的核心技术与相关服务还将渗透到很多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并催生其发展壮大,如在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这些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也成为了优先发展主题;反之发展与壮大后的交叉领域也促进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科学与技术逐渐向现代应用服务业转变。这也将是未来15年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领域,也会超越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T主导整个产业格局
中国IT产业在整个中国产业格局中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规划纲要》中,就明确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与优先主题。如在能源方面,研究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将作为优先主题。
在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将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在制造业方面,基本实现高档数控机床、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等将作为基本思路之一,并把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等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汽车计算平台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在人口与健康方面,把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疗技术等作为优先主题。
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城市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中,IT将不是作为一般的高新技术加以研究与发展,而将会作为一个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与研究渗透到各项产业中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动力。对此,其发展与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与相关资源的支持;同时与之相关联的IT企业与个人将会得到更多机会。
更多支持带来全新机遇
《配套政策》明确在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等十个方面,对《规划纲要》的目标落实制定了相对应的具体配套政策,创新型的IT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
机遇一
政府首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将实施首购政策。这也是IT行业期盼多年的结果。因为国内很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或由于研发成本太高,或推广力度不够等各种原因,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都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对那些中小IT企业。多年来,那种呼吁政府采购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倾斜之声不绝于耳,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现《配套政策》指出,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将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在政府采购中,以后会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中将优先考虑。《配套政策》指出,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政府力量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不仅体现在投入上,还体现在需求上。随着政府采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的力度加大,国内企业也将更多地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政府补贴企业进口设备的政策也将会逐渐改为补贴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
同时,国防采购也将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机遇二
国家政策措施惠泽中小企业
创新型的IT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税收和金融的优惠政策。《规划纲要》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同时将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政府还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这些措施将为不少拿着技术找资金的中小企业主解燃眉之急,提供良好的创新金融环境。
《配套政策》也指出,政府还将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这将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打下“做大做强”的基础。同时还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在有条件地区进行试点。
企业还可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投入。企业将来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不仅可享受税收优惠,还可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此外,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还可能在税前扣除。《规划纲要》指出,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机遇三
企业可承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以往,企业很难承接到国家包括国防的技术类创新项目。但《规划纲要》指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这标志着企业可以大量承接国家“技术”类创新项目。
《规划纲要》也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这意味着今后15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将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科研投入增量部分将明显向企业倾斜。以后高校、科研院所将主要承担“科学”类创新项目,而企业则主要承担“技术”类项目,打破那种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与技术”类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于非军工企业来说,国防的科研历来是带着神秘的面纱,尽管除科研外“军民一家亲”,但国防科研却是“军民分家”。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意味着,不仅大量尖端国防科研项目将来可能委托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而且军方对IT产品采购的范围和数量都可能大量增加,对国内IT企业而言国防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市场。
机遇四
培养引进人才机制更加灵活
在未来15年中,我国将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配套政策》强调,要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等。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同时,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配套政策包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
《配套政策》指出,要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政策对于IT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这些政策都将为改进中国现阶段IT人才结构,推进IT产业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五
IT业服务横向化带来新机会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IT产业在经济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高,现阶段的IT业将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以IT技术为基础的服务。
对于IT产业来说,横向发展将会给产业自身和相关联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IT人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提供IT服务时,需要组织或个人能够具有跨学科的多专业技能背景,甚至是一些跨国界的合作。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就需要具备机械、电子技术、生物模拟、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背景,这对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总之,在IT时代来临时,IT业的服务横向化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链接一:未来15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①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②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③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④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链接二: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优先主题
①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②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③高效能可信计算机:重点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发展以新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每秒千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开发新体系结构、海量存储、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④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⑤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⑥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重点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开发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⑦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链接三: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前沿技术
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
①智能感知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②自组织网络技术。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③虚拟现实技术。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以上链接摘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规划纲要》面向世界、立足国情,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中的信息技术产业(以下简称IT业),《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将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IT企业与IT人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主导经济增长 影响产业格局
IT成为主导经济力量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已明确写入《规划纲要》序言。它充分肯定了建国50多年来,以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把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放在八大重点目标之首,进一步明确“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主导力量”的地位,也把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这表明在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它的核心技术与相关服务还将渗透到很多相关科技与产业领域,并催生其发展壮大,如在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这些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也成为了优先发展主题;反之发展与壮大后的交叉领域也促进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科学与技术逐渐向现代应用服务业转变。这也将是未来15年信息技术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领域,也会超越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T主导整个产业格局
中国IT产业在整个中国产业格局中将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在《规划纲要》中,就明确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与优先主题。如在能源方面,研究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将作为优先主题。
在农业方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将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
在制造业方面,基本实现高档数控机床、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等将作为基本思路之一,并把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若干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水平等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汽车计算平台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作为优先主题,重点开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汽车智能技术和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在人口与健康方面,把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数字化医疗技术等作为优先主题。
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城市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作为发展思路之一,并把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作为优先主题,重点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多尺度动态信息分析处理和优化决策技术,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等,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
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未来的产业格局中,IT将不是作为一般的高新技术加以研究与发展,而将会作为一个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与研究渗透到各项产业中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动力。对此,其发展与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与相关资源的支持;同时与之相关联的IT企业与个人将会得到更多机会。
更多支持带来全新机遇
《配套政策》明确在投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等十个方面,对《规划纲要》的目标落实制定了相对应的具体配套政策,创新型的IT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
机遇一
政府首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将实施首购政策。这也是IT行业期盼多年的结果。因为国内很多自主创新的产品,或由于研发成本太高,或推广力度不够等各种原因,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都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对那些中小IT企业。多年来,那种呼吁政府采购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倾斜之声不绝于耳,但一直雷声大雨点小。
现《配套政策》指出,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将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在政府采购中,以后会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以自主创新为主的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中将优先考虑。《配套政策》指出,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政府力量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不仅体现在投入上,还体现在需求上。随着政府采购自主知识产权高新产品的力度加大,国内企业也将更多地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政府补贴企业进口设备的政策也将会逐渐改为补贴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
同时,国防采购也将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机遇二
国家政策措施惠泽中小企业
创新型的IT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税收和金融的优惠政策。《规划纲要》明确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同时将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政府还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这些措施将为不少拿着技术找资金的中小企业主解燃眉之急,提供良好的创新金融环境。
《配套政策》也指出,政府还将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这将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打下“做大做强”的基础。同时还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在有条件地区进行试点。
企业还可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投入。企业将来购买先进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不仅可享受税收优惠,还可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的折旧。此外,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还可能在税前扣除。《规划纲要》指出,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机遇三
企业可承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以往,企业很难承接到国家包括国防的技术类创新项目。但《规划纲要》指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产生一批对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并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这标志着企业可以大量承接国家“技术”类创新项目。
《规划纲要》也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这意味着今后15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将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科研投入增量部分将明显向企业倾斜。以后高校、科研院所将主要承担“科学”类创新项目,而企业则主要承担“技术”类项目,打破那种高校、科研院所“科学与技术”类项目一统天下的局面。
对于非军工企业来说,国防的科研历来是带着神秘的面纱,尽管除科研外“军民一家亲”,但国防科研却是“军民分家”。现《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改革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军民结合的新的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军口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国防研究开发工作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扩大军品采购向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采购的范围。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非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平等参与军事装备科研和生产的竞争。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这意味着,不仅大量尖端国防科研项目将来可能委托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而且军方对IT产品采购的范围和数量都可能大量增加,对国内IT企业而言国防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大市场。
机遇四
培养引进人才机制更加灵活
在未来15年中,我国将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配套政策》强调,要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等。
《配套政策》指出,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将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同时,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配套政策包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
《配套政策》指出,要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政策对于IT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供了更好的机制。
这些政策都将为改进中国现阶段IT人才结构,推进IT产业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五
IT业服务横向化带来新机会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推进,IT产业在经济与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高,现阶段的IT业将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以IT技术为基础的服务。
对于IT产业来说,横向发展将会给产业自身和相关联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IT人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提供IT服务时,需要组织或个人能够具有跨学科的多专业技能背景,甚至是一些跨国界的合作。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就需要具备机械、电子技术、生物模拟、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背景,这对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总之,在IT时代来临时,IT业的服务横向化将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链接一:未来15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①突破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软件、高性能计算、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②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③以应用需求为导向,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
④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
链接二: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优先主题
①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②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③高效能可信计算机:重点开发具有先进概念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发展以新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每秒千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能力和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开发新体系结构、海量存储、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④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⑤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
⑥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重点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开发有机发光显示、场致发射显示、激光显示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⑦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链接三:未来15年信息产业发展前沿技术
信息技术将继续向高性能、低成本、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多领域的创新。重点研究低成本的自组织网络、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
①智能感知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②自组织网络技术。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③虚拟现实技术。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以上链接摘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