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的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呢?
一、语文教学应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德育教育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进行,但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良传统。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语文教材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的范例。同时,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审美能力提高了,又会反作用于语文基础学习,促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都教”到“不需要教”,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尽快缩短这个过程。为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无兴趣,无动力,教师无论怎样卖力都是徒劳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要想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用“乐教”激其“乐学”。要“乐教”,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实的基础功底,而且要有科学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其次,还必须推行“目标”教学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因为他们的先天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着差异,不能期望人人都得满分。其三,在学生“乐学”之风形成以后,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自觉主动地学,才能学好。学生有了兴趣和动力,又有了方法,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三、重视“读”“说”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写”,而忽视了“听”、“说”,实际上“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听、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应和培养读、写能力同样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听优秀的朗读录音,完成教师设计的听后作业,开展听力训练,不断摸索,总结“听”的诀窍,提高“听”的水平;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故事会和演讲比赛,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码达到这样的要求: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能听出“话中话”,“弦外音”,能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和关键内容,能对听过的内容作出概括和评论;能鲜明、生动、形象地复述文章内容或别人的话,能在公众场合阐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正确看法或主张。
四、明确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教育。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语音、字词、句的运用。而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导致语文中的一些好词语和句子学生不注意吸收,更不能灵活运用。应当明确指出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和运用同样是中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和运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认为只有在课堂上的听讲、读书、笔记、练习、考试是在运用语文知识,而课外的诸如观察、记录、交谈、辩论、写信、写发言稿等那一样不是在运用语文知识吗?对于这些,我们的中学生又有多少能做得令人满意呢?所以,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运用语文的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打基础”,“课外育特长”,这可谓是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实际上“课内”也要“育特长”,“课外”也有“打基础”的任务。如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书写很差,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让学生练练字,这当然是“课外”的任务,而实际上正是在“打基础”。又如让学生摘抄,办手抄报、剪贴、记日记、积累作文素材等,都属于“课外打基础”的范围。当然,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为了“打基础”,又是在发挥特长,提高能力。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其创造才能。这样做,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并有一定的特长,就能掌握各自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四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身体力行,为全面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尽一份心。用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老师的一句话,与广大语文老师共勉:“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老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墩尚中学)
一、语文教学应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德育教育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进行,但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良传统。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语文教材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的范例。同时,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审美能力提高了,又会反作用于语文基础学习,促进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都教”到“不需要教”,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尽快缩短这个过程。为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无兴趣,无动力,教师无论怎样卖力都是徒劳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要想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用“乐教”激其“乐学”。要“乐教”,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实的基础功底,而且要有科学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其次,还必须推行“目标”教学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因为他们的先天及后天条件毕竟存在着差异,不能期望人人都得满分。其三,在学生“乐学”之风形成以后,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自觉主动地学,才能学好。学生有了兴趣和动力,又有了方法,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三、重视“读”“说”能力的培养。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写”,而忽视了“听”、“说”,实际上“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听、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应和培养读、写能力同样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呢?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听优秀的朗读录音,完成教师设计的听后作业,开展听力训练,不断摸索,总结“听”的诀窍,提高“听”的水平;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故事会和演讲比赛,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码达到这样的要求:能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能听出“话中话”,“弦外音”,能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和关键内容,能对听过的内容作出概括和评论;能鲜明、生动、形象地复述文章内容或别人的话,能在公众场合阐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正确看法或主张。
四、明确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教育。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语音、字词、句的运用。而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导致语文中的一些好词语和句子学生不注意吸收,更不能灵活运用。应当明确指出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和运用同样是中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和运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认为只有在课堂上的听讲、读书、笔记、练习、考试是在运用语文知识,而课外的诸如观察、记录、交谈、辩论、写信、写发言稿等那一样不是在运用语文知识吗?对于这些,我们的中学生又有多少能做得令人满意呢?所以,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运用语文的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打基础”,“课外育特长”,这可谓是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实际上“课内”也要“育特长”,“课外”也有“打基础”的任务。如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书写很差,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让学生练练字,这当然是“课外”的任务,而实际上正是在“打基础”。又如让学生摘抄,办手抄报、剪贴、记日记、积累作文素材等,都属于“课外打基础”的范围。当然,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为了“打基础”,又是在发挥特长,提高能力。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其创造才能。这样做,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了,并有一定的特长,就能掌握各自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四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身体力行,为全面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尽一份心。用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老师的一句话,与广大语文老师共勉:“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是老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墩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