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争议作文”在报刊、网络上出现频繁,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均有,高考作文中数量最多。
笔者深感“争议作文”是一笔教学研究的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争议作文”反映了当代学生的思想和言语状况
“争议作文”中不少文章确是有感而发,个性鲜明,内容鲜活,亮点与争议点突出,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言语的状况。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丁丁的期末作文《我看世界杯》,仿佛妙趣横生的体育评论,充分体现了当今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对足球的热爱。福建省厦门市2003年的两篇中考作文《你的阳光》和《阳光》,让我们感受到网络小说的细腻和安妮宝贝的忧郁、村上春树的柔美。他们的思想和言语方式已经不自觉地受到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的影响。绍兴市的一篇高中生作文《台上台下》,称得上“搞笑版”的另类作文,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娱乐化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这种从语言到内容的娱乐性选择,实质是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有鲜明的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烙印。
二、“争议作文”折射出语文教育、写作教学的误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上海某中学生的作文《“大光明”前不光明》开展争议以来,二十多年又过去了,但写作教学的许多基本问题还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根本解决,人们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甚至尚未走出误区。
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难忘的一天》里这样写道:
国庆节那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我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和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门(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河马了,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语文老师的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国庆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这条评语,折射出某些教师的头脑里至今仍然被“立意要高”“主题积极”“意义重大”等观念占据着。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尖锐地指出其危害:“在他(这位学生)的头上一旦‘祭’起‘立意要高’的‘紧箍咒’,以后的写作将会变得艰难、痛苦和压抑。也许他会因此再也找不到言语表现的感觉,从此不愿意写作,厌恶写作。这位语文老师的评语所体现出的教育观念与对写作规律理解上的偏差、陈旧与僵化,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多少孩子的写作天赋和才情,对写作的热爱和喜好,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珍贵的童真和童趣,就是被这些不谙写作教学规律的老师‘负责任’地葬送了。在语文教育中,没有什么比揠苗助长、扼杀和扭曲学生的写作天性与言说欲更为糟糕的事了。”
武汉市一名小学生在题为“春天”的作文里,写了这么几句话:“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这篇作文交到老师那里后,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这位老师的话,反映出他对学生该不该在作文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一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三、“争议作文”从各个侧面触及“优秀作文”的标准
正像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博士所说:“‘争议作文’实际上是‘优秀作文’的特例,它处在‘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边缘上,打个比方,好像落在划界上的足球。与踢球一样,‘优秀作文’也有人为(人定)的规则;所不同的是,‘优秀作文’的规则大多是潜藏的,并且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研究‘作文’和‘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揭示隐藏在‘优秀作文’中的潜规则,而‘争议作文’为这种揭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争议作文’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它在敏感处触到了规则的底线,就像落在划界边缘上的球,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球的评价,引到了对规则本身的讨论。换句话说,‘争议作文’与其说是对某一篇作文之争议,毋宁说是对这篇作文所触及的规则之争议,争议导致潜规则显形。”
四、“争议作文”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源流、社会机制等原因,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成了先秦时代独有的风景。虽然在两千余年的长河中,也时常有些争议、辩论……然而,它们或者“伪争鸣”,只闻强势一方的话语;或者回避矛盾,各说各的,未能紧紧围绕双方(或者多方)交锋的焦点展开辩论;或者缺乏理性的思辨,带着权势、利益、人缘等因素。
争议是可贵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戏言”:“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他的嗓门叫好了。”对某一事物的考察、评议,我们固然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是必须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术氛围里争鸣的空气稀薄,尤其是民主、理性的争鸣之风匮乏。这并不说明不存在缺憾、问题、矛盾,恰恰相反,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似乎整齐划一、千人一面、万众一心,却正掩盖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以致离真理反而更远。无数深刻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争议作文”包含着矛盾,暴露出矛盾,引发了矛盾。譬如,《赤兔之死》的文白之争延续至今,《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被指认为抄袭之作,《潘金莲的选择》冲破了传统道德的底线,《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无情地揭露了社会阴暗面,《公则生明》暴露了议论文教学的“模式化”……这些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零分作文),成了今日闻名的“争议作文”,因为它们本身存在矛盾,因为读者与评判教师的意见严重分歧。
矛盾生发问题,问题引起质疑,质疑孕育思想。质疑、证伪、批判、颠覆,对学术繁荣和创造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争议作文”将引发人们的思考、反省与争鸣。
毋庸置疑,“争议作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它们具有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将成为教育研究、写作研究、考试研究不可或缺的案例。正如一座矿石,需要经过勘探、开采、冶炼,才能为人们充分贡献出宝贵的资源一样;“争议作文”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思辨、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挖掘它的价值。
笔者深感“争议作文”是一笔教学研究的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争议作文”反映了当代学生的思想和言语状况
“争议作文”中不少文章确是有感而发,个性鲜明,内容鲜活,亮点与争议点突出,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言语的状况。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丁丁的期末作文《我看世界杯》,仿佛妙趣横生的体育评论,充分体现了当今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对足球的热爱。福建省厦门市2003年的两篇中考作文《你的阳光》和《阳光》,让我们感受到网络小说的细腻和安妮宝贝的忧郁、村上春树的柔美。他们的思想和言语方式已经不自觉地受到网络文学、流行文化的影响。绍兴市的一篇高中生作文《台上台下》,称得上“搞笑版”的另类作文,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娱乐化在学生作文中颇具代表性。这种从语言到内容的娱乐性选择,实质是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选择,带有鲜明的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烙印。
二、“争议作文”折射出语文教育、写作教学的误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上海某中学生的作文《“大光明”前不光明》开展争议以来,二十多年又过去了,但写作教学的许多基本问题还是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根本解决,人们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有的甚至尚未走出误区。
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难忘的一天》里这样写道:
国庆节那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我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和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门(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河马了,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语文老师的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国庆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
这条评语,折射出某些教师的头脑里至今仍然被“立意要高”“主题积极”“意义重大”等观念占据着。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尖锐地指出其危害:“在他(这位学生)的头上一旦‘祭’起‘立意要高’的‘紧箍咒’,以后的写作将会变得艰难、痛苦和压抑。也许他会因此再也找不到言语表现的感觉,从此不愿意写作,厌恶写作。这位语文老师的评语所体现出的教育观念与对写作规律理解上的偏差、陈旧与僵化,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多少孩子的写作天赋和才情,对写作的热爱和喜好,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珍贵的童真和童趣,就是被这些不谙写作教学规律的老师‘负责任’地葬送了。在语文教育中,没有什么比揠苗助长、扼杀和扭曲学生的写作天性与言说欲更为糟糕的事了。”
武汉市一名小学生在题为“春天”的作文里,写了这么几句话:“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这篇作文交到老师那里后,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这位老师的话,反映出他对学生该不该在作文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一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三、“争议作文”从各个侧面触及“优秀作文”的标准
正像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博士所说:“‘争议作文’实际上是‘优秀作文’的特例,它处在‘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边缘上,打个比方,好像落在划界上的足球。与踢球一样,‘优秀作文’也有人为(人定)的规则;所不同的是,‘优秀作文’的规则大多是潜藏的,并且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研究‘作文’和‘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揭示隐藏在‘优秀作文’中的潜规则,而‘争议作文’为这种揭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争议作文’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它在敏感处触到了规则的底线,就像落在划界边缘上的球,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球的评价,引到了对规则本身的讨论。换句话说,‘争议作文’与其说是对某一篇作文之争议,毋宁说是对这篇作文所触及的规则之争议,争议导致潜规则显形。”
四、“争议作文”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
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源流、社会机制等原因,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成了先秦时代独有的风景。虽然在两千余年的长河中,也时常有些争议、辩论……然而,它们或者“伪争鸣”,只闻强势一方的话语;或者回避矛盾,各说各的,未能紧紧围绕双方(或者多方)交锋的焦点展开辩论;或者缺乏理性的思辨,带着权势、利益、人缘等因素。
争议是可贵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戏言”:“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大狗小狗都要叫,就按上帝给他的嗓门叫好了。”对某一事物的考察、评议,我们固然可以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但是必须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术氛围里争鸣的空气稀薄,尤其是民主、理性的争鸣之风匮乏。这并不说明不存在缺憾、问题、矛盾,恰恰相反,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似乎整齐划一、千人一面、万众一心,却正掩盖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以致离真理反而更远。无数深刻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争议作文”包含着矛盾,暴露出矛盾,引发了矛盾。譬如,《赤兔之死》的文白之争延续至今,《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被指认为抄袭之作,《潘金莲的选择》冲破了传统道德的底线,《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无情地揭露了社会阴暗面,《公则生明》暴露了议论文教学的“模式化”……这些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零分作文),成了今日闻名的“争议作文”,因为它们本身存在矛盾,因为读者与评判教师的意见严重分歧。
矛盾生发问题,问题引起质疑,质疑孕育思想。质疑、证伪、批判、颠覆,对学术繁荣和创造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争议作文”将引发人们的思考、反省与争鸣。
毋庸置疑,“争议作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它们具有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将成为教育研究、写作研究、考试研究不可或缺的案例。正如一座矿石,需要经过勘探、开采、冶炼,才能为人们充分贡献出宝贵的资源一样;“争议作文”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思辨、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挖掘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