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4)
【摘要】: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原则和方法指导的学科已有多年,在此之前,对不同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的研究早已存在。本文从各民族早期的神话故事入手,简单梳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兴起的历史。
【关键词】:比较文学;兴起;神话故事;学派
在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原则和方法指导的学科之前,对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的研究早已存在了。罗伯特·克莱门茨在《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定义》一文中提到,“巴比伦—希腊文化专家贝劳索和腓尼基—希腊文化专家菲朗,都精通两国文学,并写了有关专著。”
神话伴随着文学而产生,在巴比伦文学、希腊文学和犹太文学中,神话故事成为较为早期的借鉴、交流和比较。例如,在巴比伦文学中,萨尔贡是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是两河流域最早的統一者。萨尔贡的故乡是幼发拉底河畔的阿蘇皮拉努,是阿卡德人的私生子,其母亲是一位女祭司,他一出世就被其母亲装入苇篮遗弃在幼发拉底河中,苇篮沿河漂流,被菜园园丁阿克卡捡到,并抚养成人,后来被推荐给基什城邦的国王,成为其臣僚,并逐渐成为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亲信大臣。后经过战争,萨尔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民族领袖,被认为是犹太教的的创始者。摩西在婴儿时期也经历了被装在在篮子中,放在河边的芦荻中,后被救起。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迦尔纳、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同样有先被母亲遗弃,再被他人救起的经历。
在东方的文学中,神话故事中的创世神话也较为相似。“日本代神话群系中的‘创世型神话’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说天国的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二神降到岛上,树起了‘天之御柱’,建起了‘八寻殿’。他们不仅是天国的第六、第七代神,而且还是一对兄妹。他们在混沌荒洪的世上,结为夫妇,生养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创造了日本的国土和精神,于此,便诞生了日本民族的祖先。”[1]汉代武梁祠石室的画像中有表现伏羲与女娲创生说的画像,“第一段画三人,右为伏羲,下身麟尾环绕,左向;左边女娲面,同伏羲尾,亦环绕向右相交一一这表示二神创生;中间有一小儿,手曳二人之袖——这表示创生的产儿,人类即从此伊始。这一段画像,表示了秦汉之际,汉民族在敷演上古伏羲与女娲造人传说的时候,在二人婚配典仪中,采用的是男性左向,女性右向的方位。同样的形态,亦见于南阳汉画石和四川宝子山画像石。”[2]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关于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早期神话故事中便已有很多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元素。这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早期的历史条件。
进入中世纪后,各国各民族的文学逐渐独立和成熟起来。十四世纪初, 但丁完成了伟大的诗篇《神曲》,并采用意大利中部偏西的托斯坎尼亚方言写成。《神曲》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基础,但丁也成为了意大利第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英国民族文学的成熟的代表就是乔叟,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完成于十四世纪末,并使乔叟成为“新的文学语言的始祖”。法国民族文学紧步英国之后尘。十七世纪,法国民族文学形成。德国和俄罗斯民族文学则在十八世纪成熟。“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在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的独立。只有民族文学独立了、成熟了、充分发展了,文学研究者才可能把目光投向周边民族文学,或者是寻求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资源,或者是为民族文学研究的向题求解等等。这是比较文学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3]这样,每一欧洲语言区便开始“以自己的特里斯特拉姆和帕西法尔与其他语言区相抗衡”。[4]
“在1828年至1840年间,巴黎大学维尔曼教授不仅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而且率先在这一学科中开设了课程。颇有影响的圣·伯夫在《两个世界的评论》和他的《新周漫谈》中把这一名称合法化。”[5]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则是以下列事件为标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比较文学学报》,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出现;1886年,英国的波斯奈特出版了名为《比较文学》的书,这是第一本比较文学的专著;1887年,德国学者柯赫在德国创办了另一种杂志《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举行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在1897年,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贝茨编写的主要参考书目,这一书目的1904年版共收录了六千条条目。“贝茨这一先驱者的努力大大有助于比较文学定义的阐释,同时为巴登斯贝格和弗里德里希1950年写成的《比较文学参考书目》奠定了基础,后两人的著作标志着比较文学参考书目的研究进入了现代时期。”[6]
同时,各国比较文学的学派也开始成型。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影响研究,梵·第根在其《比较文学论》一书中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法国学派的观点,卡雷和基亚继承并发展了梵·第根的观点,确立了法国学派的体系。法国学派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驳斥了法国学派的观点和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这一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
比较文学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比较文学讲座,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初露端倪。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吹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号角。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阐发法,研究对象是立足中国文学的中外关系,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或用中国的文学理论来解释西方文学,进行双向的阐发研究。中国学派“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7]台湾学者和香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也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
综上,我们简单梳理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M].花城出版社.1990年.
[3] 曾照华.历史的必然——论比较文学的兴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77-79.
[4]张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12).136-137.
[5]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历史[M].国外文学.1986(3).13-19.
作者简介:孙冉,1993年1月,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摘要】: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原则和方法指导的学科已有多年,在此之前,对不同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的研究早已存在。本文从各民族早期的神话故事入手,简单梳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兴起的历史。
【关键词】:比较文学;兴起;神话故事;学派
在比较文学成为一门具有原则和方法指导的学科之前,对不同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的研究早已存在了。罗伯特·克莱门茨在《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定义》一文中提到,“巴比伦—希腊文化专家贝劳索和腓尼基—希腊文化专家菲朗,都精通两国文学,并写了有关专著。”
神话伴随着文学而产生,在巴比伦文学、希腊文学和犹太文学中,神话故事成为较为早期的借鉴、交流和比较。例如,在巴比伦文学中,萨尔贡是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是两河流域最早的統一者。萨尔贡的故乡是幼发拉底河畔的阿蘇皮拉努,是阿卡德人的私生子,其母亲是一位女祭司,他一出世就被其母亲装入苇篮遗弃在幼发拉底河中,苇篮沿河漂流,被菜园园丁阿克卡捡到,并抚养成人,后来被推荐给基什城邦的国王,成为其臣僚,并逐渐成为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亲信大臣。后经过战争,萨尔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民族领袖,被认为是犹太教的的创始者。摩西在婴儿时期也经历了被装在在篮子中,放在河边的芦荻中,后被救起。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迦尔纳、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同样有先被母亲遗弃,再被他人救起的经历。
在东方的文学中,神话故事中的创世神话也较为相似。“日本代神话群系中的‘创世型神话’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说天国的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二神降到岛上,树起了‘天之御柱’,建起了‘八寻殿’。他们不仅是天国的第六、第七代神,而且还是一对兄妹。他们在混沌荒洪的世上,结为夫妇,生养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创造了日本的国土和精神,于此,便诞生了日本民族的祖先。”[1]汉代武梁祠石室的画像中有表现伏羲与女娲创生说的画像,“第一段画三人,右为伏羲,下身麟尾环绕,左向;左边女娲面,同伏羲尾,亦环绕向右相交一一这表示二神创生;中间有一小儿,手曳二人之袖——这表示创生的产儿,人类即从此伊始。这一段画像,表示了秦汉之际,汉民族在敷演上古伏羲与女娲造人传说的时候,在二人婚配典仪中,采用的是男性左向,女性右向的方位。同样的形态,亦见于南阳汉画石和四川宝子山画像石。”[2]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关于伏羲女娲创世的神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早期神话故事中便已有很多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的元素。这为比较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早期的历史条件。
进入中世纪后,各国各民族的文学逐渐独立和成熟起来。十四世纪初, 但丁完成了伟大的诗篇《神曲》,并采用意大利中部偏西的托斯坎尼亚方言写成。《神曲》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基础,但丁也成为了意大利第一位伟大的民族诗人。英国民族文学的成熟的代表就是乔叟,他的杰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完成于十四世纪末,并使乔叟成为“新的文学语言的始祖”。法国民族文学紧步英国之后尘。十七世纪,法国民族文学形成。德国和俄罗斯民族文学则在十八世纪成熟。“欧洲最重要的国家在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的独立。只有民族文学独立了、成熟了、充分发展了,文学研究者才可能把目光投向周边民族文学,或者是寻求本民族文学的发展资源,或者是为民族文学研究的向题求解等等。这是比较文学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3]这样,每一欧洲语言区便开始“以自己的特里斯特拉姆和帕西法尔与其他语言区相抗衡”。[4]
“在1828年至1840年间,巴黎大学维尔曼教授不仅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词,而且率先在这一学科中开设了课程。颇有影响的圣·伯夫在《两个世界的评论》和他的《新周漫谈》中把这一名称合法化。”[5]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则是以下列事件为标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次尔在布达佩斯创办了《比较文学学报》,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出现;1886年,英国的波斯奈特出版了名为《比较文学》的书,这是第一本比较文学的专著;1887年,德国学者柯赫在德国创办了另一种杂志《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举行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在1897年,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贝茨编写的主要参考书目,这一书目的1904年版共收录了六千条条目。“贝茨这一先驱者的努力大大有助于比较文学定义的阐释,同时为巴登斯贝格和弗里德里希1950年写成的《比较文学参考书目》奠定了基础,后两人的著作标志着比较文学参考书目的研究进入了现代时期。”[6]
同时,各国比较文学的学派也开始成型。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影响研究,梵·第根在其《比较文学论》一书中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法国学派的观点,卡雷和基亚继承并发展了梵·第根的观点,确立了法国学派的体系。法国学派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一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驳斥了法国学派的观点和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这一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
比较文学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比较文学讲座,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初露端倪。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吹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号角。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阐发法,研究对象是立足中国文学的中外关系,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或用中国的文学理论来解释西方文学,进行双向的阐发研究。中国学派“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7]台湾学者和香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也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
综上,我们简单梳理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2]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M].花城出版社.1990年.
[3] 曾照华.历史的必然——论比较文学的兴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77-79.
[4]张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J].西安社会科学.2010(12).136-137.
[5]乐黛云.比较文学的历史[M].国外文学.1986(3).13-19.
作者简介:孙冉,1993年1月,女,河北衡水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