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 键 词] 大学校园;人文关怀;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186-02
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拓展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努力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广东工业大学 44 名教师,在人事处李闪瑜老师的组织下,于 2018 年 7 月 6 日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一、名师身上的人文情怀
为期一周的教学培训,让我们分别接触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学名师,各位名师精彩纷呈、感人肺腑、生动幽默的教学讲座,在拓展青年教师视野的同时,又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教师的分量、教学的用心、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新媒体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等。
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强调“爱”是师德基础,因为“爱”才能投入情感,精心设计课程,把教学当作艺术,烹调出“色香味形器”俱佳的教学内容,并呼吁“爱”是教师的内在需求。“爱”的具体表现要分别落实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而且要注意价值引领。在新媒体时代,总有人刻意扭曲事实。此时,就需要帮助学生分辨真假,不要被蓄意煽风点火的人引入歧途。
为了提升教学趣味,熊教授建议,可以把个人的爱好融入教学方法中。比如熊教授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她会把音乐引入教学中,以十月革命的事件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她专门准备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这首歌,歌名和歌曲的创作背景天衣无缝地解释了十月革命的这一历史片段,在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了解了历史,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再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习总书记的中国梦,熊教授以黄渤的《我的要求不太高》这首歌来诠释,听着这首歌,想着习总书记的中国梦,不禁为这种对接和诠释拍案叫绝。可以想见,熊教授课堂上的学生会感受到多么深刻的人文关怀!
北师大王静爱教授提出:大学教师有“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如下图所示:
学生是教师的中心,教学、科研以及师德是教师的三个基本点。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王老师非常重视教学,30 多年来,每次上课她总是提前 20 分钟到课堂。有一次,她发现一个现象, 一位男同学总是比她还早到课堂,而且上课时对王老师正常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一旦讲些八卦新闻就精神抖擞,王老师对他点评“你与众不同”,他激动地找到王老师说:“世界上终于有人理解我了。”王老师问他原因,他告诉王老师因为失恋了,在找生命的意义。王老师认为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就不要放手。于是,王老师经常带着这位男生防止他出事,经过半年男生终于走出了阴影。
由于关爱学生,王老师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档案,了解他(她)的学习过程、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并且会对学生进行点评。恰当且鼓舞人心的点评,激励了很多学生勇往直前!有些学生非常珍视老师的点评,并把点评卡珍藏起来,时时鞭策自己。在一次小组讨论中,王老师发现一位男生虽然不是小组长,但是很关心其他同学的发言,每位同学发言,他总会提醒“你××还没有说呢”。根据他的表现,王老师给他点评:未来的学术领导人!没想到王老师的点评给他带来巨大变化,10 年后也是班级里发展得最好的学生。正是因为王老师真心关爱学生,学生对王老师也是好评如潮。
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非常重视师生交流,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实验,而交流是检测实验结果的方法,并提出六种交流的必要条件。与重视交流类似,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在新工科教学中提倡小班教学,也强调交流的重要,并将雅思贝尔斯的“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相联系,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是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当作是最佳的教育方法。为了避免学生课堂玩手机,清华大学王帅国老师开发了“雨课堂”软件,让学生利用手机上课……
此次培训中,各位名师的讲座报告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于对学生的关爱!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建档案、获得学生的忠心认可,让我们感受到了名校中深深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的自我感受
听完这些报告后,我在思考:在广东工业大学,我为什么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前,就“人文关怀”的问题,我咨询过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大家都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有人从感觉上认为,历史悠久的老校具有文化底蕴,因此人文关怀比较浓厚;有人在对比广工和中大、华工时,又认为名校比普通高校更有人文关怀;也有人认为,名师比普通老师更具有人文关怀。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获得人文关怀呢?从定义上说,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理想等的关注、肯定和理解。换言之,人文关怀,其实就是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当用“爱”来诠释人文关怀时,我开始慢慢反省:我的人文关怀感受不深刻,不是学校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钻研过多少教材?在上课过程中,为学生设计过多少精彩细节?在实验过程中,我为学生做了多少事?……
为了找到答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温暖被子的故事。
在一座破庙里,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这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化缘,别人总对我恶语相加,说我是野和尚,给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这么冷,我去化缘,门都没人给我开。师父,我们寺庙要想成为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老和尚什么话也没说,闭着眼静静地听着,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说着。
最后,老和尚睁开眼睛问道:“这北风吹得紧,外边又冰天雪地的,你冷吗?”小和尚哆嗦着说:“冷呀,双脚都冻麻了。”
老和尚说道:“不如我们早些睡觉吧!”
过了许久,老和尚问道:“现在暖和了吗?”
小和尚回道:“暖和了,像晒着太阳一样。”
老和尚道:“棉被本身是冷的,可人盖着就变温暖了,到底是棉被暖热了人,还是人暖热了棉被?”小和尚一听笑了:“师傅,您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暖熱人,是人暖热了棉被。”
老和尚问:“既然棉被不能暖热我们,反而要我们去暖热它,那还盖着棉被做什么?”
小和尚想了想说:“虽然棉被不能暖热我们,可是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和尚会心一笑:“我们僧人何尝不是棉被下的人,而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冰冷的棉被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并且会把我们的温暖保存下来,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还会遥远吗?”
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第二天开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化缘了,依然碰到很多人恶语相加,可是小和尚却始终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多年后,小寺庙成了大寺,香客络绎不绝。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生活在棉被里,别人就是我们的棉被,当我们用心去暖棉被的时候,棉被也会给我们温暖。
现在我也终于明白了:当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人文关怀,最终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学的人文关怀!过去,我母亲曾告诉我:“土地是好东西,种什么,长什么。”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土地,种下人文关怀,将收获人文关怀!最后,再次感谢人事处李闪瑜老师组织的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提升了自身的境界,必将为以后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司 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186-02
为了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拓展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努力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广东工业大学 44 名教师,在人事处李闪瑜老师的组织下,于 2018 年 7 月 6 日赴中国人民大学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一、名师身上的人文情怀
为期一周的教学培训,让我们分别接触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学名师,各位名师精彩纷呈、感人肺腑、生动幽默的教学讲座,在拓展青年教师视野的同时,又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教师的分量、教学的用心、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新媒体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等。
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强调“爱”是师德基础,因为“爱”才能投入情感,精心设计课程,把教学当作艺术,烹调出“色香味形器”俱佳的教学内容,并呼吁“爱”是教师的内在需求。“爱”的具体表现要分别落实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而且要注意价值引领。在新媒体时代,总有人刻意扭曲事实。此时,就需要帮助学生分辨真假,不要被蓄意煽风点火的人引入歧途。
为了提升教学趣味,熊教授建议,可以把个人的爱好融入教学方法中。比如熊教授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她会把音乐引入教学中,以十月革命的事件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她专门准备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这首歌,歌名和歌曲的创作背景天衣无缝地解释了十月革命的这一历史片段,在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了解了历史,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再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习总书记的中国梦,熊教授以黄渤的《我的要求不太高》这首歌来诠释,听着这首歌,想着习总书记的中国梦,不禁为这种对接和诠释拍案叫绝。可以想见,熊教授课堂上的学生会感受到多么深刻的人文关怀!
北师大王静爱教授提出:大学教师有“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如下图所示:
学生是教师的中心,教学、科研以及师德是教师的三个基本点。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王老师非常重视教学,30 多年来,每次上课她总是提前 20 分钟到课堂。有一次,她发现一个现象, 一位男同学总是比她还早到课堂,而且上课时对王老师正常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一旦讲些八卦新闻就精神抖擞,王老师对他点评“你与众不同”,他激动地找到王老师说:“世界上终于有人理解我了。”王老师问他原因,他告诉王老师因为失恋了,在找生命的意义。王老师认为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就不要放手。于是,王老师经常带着这位男生防止他出事,经过半年男生终于走出了阴影。
由于关爱学生,王老师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档案,了解他(她)的学习过程、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并且会对学生进行点评。恰当且鼓舞人心的点评,激励了很多学生勇往直前!有些学生非常珍视老师的点评,并把点评卡珍藏起来,时时鞭策自己。在一次小组讨论中,王老师发现一位男生虽然不是小组长,但是很关心其他同学的发言,每位同学发言,他总会提醒“你××还没有说呢”。根据他的表现,王老师给他点评:未来的学术领导人!没想到王老师的点评给他带来巨大变化,10 年后也是班级里发展得最好的学生。正是因为王老师真心关爱学生,学生对王老师也是好评如潮。
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非常重视师生交流,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实验,而交流是检测实验结果的方法,并提出六种交流的必要条件。与重视交流类似,北京大学卢晓东教授在新工科教学中提倡小班教学,也强调交流的重要,并将雅思贝尔斯的“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相联系,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是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当作是最佳的教育方法。为了避免学生课堂玩手机,清华大学王帅国老师开发了“雨课堂”软件,让学生利用手机上课……
此次培训中,各位名师的讲座报告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于对学生的关爱!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建档案、获得学生的忠心认可,让我们感受到了名校中深深的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的自我感受
听完这些报告后,我在思考:在广东工业大学,我为什么没有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前,就“人文关怀”的问题,我咨询过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大家都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概念。有人从感觉上认为,历史悠久的老校具有文化底蕴,因此人文关怀比较浓厚;有人在对比广工和中大、华工时,又认为名校比普通高校更有人文关怀;也有人认为,名师比普通老师更具有人文关怀。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获得人文关怀呢?从定义上说,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理想等的关注、肯定和理解。换言之,人文关怀,其实就是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当用“爱”来诠释人文关怀时,我开始慢慢反省:我的人文关怀感受不深刻,不是学校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钻研过多少教材?在上课过程中,为学生设计过多少精彩细节?在实验过程中,我为学生做了多少事?……
为了找到答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温暖被子的故事。
在一座破庙里,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这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化缘,别人总对我恶语相加,说我是野和尚,给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这么冷,我去化缘,门都没人给我开。师父,我们寺庙要想成为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老和尚什么话也没说,闭着眼静静地听着,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说着。
最后,老和尚睁开眼睛问道:“这北风吹得紧,外边又冰天雪地的,你冷吗?”小和尚哆嗦着说:“冷呀,双脚都冻麻了。”
老和尚说道:“不如我们早些睡觉吧!”
过了许久,老和尚问道:“现在暖和了吗?”
小和尚回道:“暖和了,像晒着太阳一样。”
老和尚道:“棉被本身是冷的,可人盖着就变温暖了,到底是棉被暖热了人,还是人暖热了棉被?”小和尚一听笑了:“师傅,您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暖熱人,是人暖热了棉被。”
老和尚问:“既然棉被不能暖热我们,反而要我们去暖热它,那还盖着棉被做什么?”
小和尚想了想说:“虽然棉被不能暖热我们,可是棉被却可以保存我们的温暖,让我们在被窝里睡得舒服呀!”
黑暗中,老和尚会心一笑:“我们僧人何尝不是棉被下的人,而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棉被呢?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冰冷的棉被终究会被我们暖热的,并且会把我们的温暖保存下来,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还会遥远吗?”
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第二天开始,小和尚很早就下山化缘了,依然碰到很多人恶语相加,可是小和尚却始终恭敬地对待每一个人。多年后,小寺庙成了大寺,香客络绎不绝。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生活在棉被里,别人就是我们的棉被,当我们用心去暖棉被的时候,棉被也会给我们温暖。
现在我也终于明白了:当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人文关怀,最终我们才能感受到大学的人文关怀!过去,我母亲曾告诉我:“土地是好东西,种什么,长什么。”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土地,种下人文关怀,将收获人文关怀!最后,再次感谢人事处李闪瑜老师组织的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提升了自身的境界,必将为以后的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