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县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做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确实感受到了新事物带来的巨大变化,就语文学科来看,各位教师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音乐、书画、舞蹈、课件,手脚并用,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还有的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谈对某一品德与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甚至无限度地超越文本;无价值地讨论……。这些现象就其表象看,似乎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这些语文课堂完全抛开了语文目标,步入了教学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以语言教学,学生发展为主体,而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上要抓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美词佳句,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契机。
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呢?朗读和品味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首先,对初一学生要特别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方法,如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等,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选取适应的阅读类型。而且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堂上要尽量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以利于培养语感。有必要每学期开展一次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如我在教莫怀戚《散步》时,始终确定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给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文章整体上,进行散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然后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用“我喜欢_(段句)、因为_”一句话形式交流,说明理由,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或引导其他学生来作点评。请学生示范读或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在读中就完成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对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及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述能力,教学
目标水到渠成。
二、比较品味、领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语言的品味,用比较法品味,会达到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功效,我常采用:
(1)添加法,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文本语言。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我指导学生品味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是一种猜测语气,而去掉后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
(2)删减法,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如《散步》中有一句话:“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引导学生删掉“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发现了本文是大有深意的,是借散步讲一个大道理。
(3)置换法,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品味语言,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若把这句中的“偷偷地”改为“暗暗地”,可以吗?通过品味比较,学生明白了“暗暗地”是“在暗中或私下里,不显露出来”的 意思,而“偷偷地”是“形容行动不神觉察”的意思,有调皮的意味。
三、品味意境、提升语感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理解了它,就能透彻的读懂全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篇有这样一句:“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看似矛盾的一对词语,其实“似乎”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因为记不清而犹豫不定;“确凿”是因为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如何上,到底是什么标准?我虽不敢妄下断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好方向,那就是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语感,注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以语言教学,学生发展为主体,而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上要抓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美词佳句,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契机。
那么如何进行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呢?朗读和品味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首先,对初一学生要特别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方法,如朗读、默读、速读、略读、浏览等,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选取适应的阅读类型。而且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堂上要尽量留给学生诵读的机会,以利于培养语感。有必要每学期开展一次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如我在教莫怀戚《散步》时,始终确定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朗读带给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文章整体上,进行散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然后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用“我喜欢_(段句)、因为_”一句话形式交流,说明理由,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或引导其他学生来作点评。请学生示范读或让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在读中就完成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对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及学生自身的口语表述能力,教学
目标水到渠成。
二、比较品味、领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语言的品味,用比较法品味,会达到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功效,我常采用:
(1)添加法,就是在原文上添加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文本语言。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有这么两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后来编入教材时删掉了“那怕”,我指导学生品味诗时,可将“那怕”重新加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它是一种猜测语气,而去掉后更能表现诗人大胆的肯定和浪漫的理想。
(2)删减法,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如《散步》中有一句话:“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引导学生删掉“我的”,语意有何改变?通过比较体会,学生发现了本文是大有深意的,是借散步讲一个大道理。
(3)置换法,就是采用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品味语言,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若把这句中的“偷偷地”改为“暗暗地”,可以吗?通过品味比较,学生明白了“暗暗地”是“在暗中或私下里,不显露出来”的 意思,而“偷偷地”是“形容行动不神觉察”的意思,有调皮的意味。
三、品味意境、提升语感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如果理解了它,就能透彻的读懂全文。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篇有这样一句:“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看似矛盾的一对词语,其实“似乎”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因为记不清而犹豫不定;“确凿”是因为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如何上,到底是什么标准?我虽不敢妄下断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好方向,那就是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语感,注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