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问题驱动、小组协作、讨论探索”的特点,其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案例描述】
开学第三周时,教研组的一位教师在本班试教《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我接着上了第二课时。
师:海伦·凯勒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课文中哪些话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个人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自学5分钟后,陆续有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四个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后发言交流。我对其中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
【情况分析】
1.小组人数。本班学生48人,以前后座的四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便利的特点,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可是从实际过程看,因为小组人数少而略显气氛不足,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此场合显得更为紧张,相反在这样的场合里,那些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学生倒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如果小组的人数适当增加,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消减因人数少带来的环境压力与个体突出的感觉,增强学生的“伙伴”意识。
2.人员组成。我认为应持这样三个原则:①关系和谐;②性格互补;③能力相济。由于小组学习的核心是“合作”,所以在小组的建设上要让每一个组内学生充分建立“团队、群体”意识,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以观察的小组为例,该组由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组成。组长为一位男生,学习认真、踏实,做事细致;另一位男生思维敏捷,喜爱读书,知识面广,能说会道,做事速度快,但毛毛躁躁的。两位女生,一位学习中等,性格较开朗;另一位学习一般,沉默寡言。这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搭配上也许可以说比较合理,但是在关系融洽、宽松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人员组成上应该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在自寻伙伴的基础上,再适当考虑能力水平的搭配。
3.过程反映。从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的组织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看活动的形式:①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回答性的学习,这和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两样。②学生的交流成了“自顾自”式的独白,生生间无一点回应,更缺乏多层次的互动,反映不出合作学习“相商、相磋、相问、相顾、相结”的学习状态。再看活动的组织: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除开头引导大家进行交流,指定了小组成员交流的顺序外,再没有其他组织学习上的表现。所以,集体交流时小组代表的总结性发言还是纯属个人的意见。
【案例反思】
本堂课结束后,我召集该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小组学习进行了回顾,并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小组长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大家展开学习。其他成员有的说只顾自己发言,没有好好听别人的发言;有的说想法和别人差不多,说不出什么新的想法;还有的说,听了同学的发言,一时分辨不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我对小组学习加强了指导,特别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对学习小组进行了调整,由4人一组变为6人一组。调整后,小组成员增加,有利于交流互动,学生接受的信息相对增加;小组数量减少,有利于课堂交流时关注到更多的小组。果然,在随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讨论当中,极好地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
如何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和协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小组的“领头羊”“火车头”。他们需要给小组成员明确学习任务,分配工作,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情况,照顾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特别要多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同伴,促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小组长不仅要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学习,而且需要在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进行调整,或引发大家思考、争论、比较,让大家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小组长在活动中无疑担负着组织者的责任,所以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
2.倾听和吸纳。个体性的学习,缺少的是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小组成员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吸纳,并及时进行补充,进一步地进行阐述,深化自己的理解;也能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倾听是形成交流、互动的基础,吸纳和创新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3.评价和激励。肯定和表扬他人,学会用赏识的态度和眼光去欣赏同伴、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同伴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既能捕捉同伴发言的闪光点,又能婉转地指出不足,帮助同伴成长。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
4.总结和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总结和提升,这里的总结提升不仅仅是指向学习内容的,更有指向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这里的总结者不仅是小组长,更有同伴之间的总结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案例描述】
开学第三周时,教研组的一位教师在本班试教《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我接着上了第二课时。
师:海伦·凯勒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课文中哪些话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个人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自学5分钟后,陆续有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四个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后发言交流。我对其中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
【情况分析】
1.小组人数。本班学生48人,以前后座的四位同学为一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便利的特点,而且每个成员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可是从实际过程看,因为小组人数少而略显气氛不足,一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此场合显得更为紧张,相反在这样的场合里,那些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学生倒是有了更多的机会。如果小组的人数适当增加,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消减因人数少带来的环境压力与个体突出的感觉,增强学生的“伙伴”意识。
2.人员组成。我认为应持这样三个原则:①关系和谐;②性格互补;③能力相济。由于小组学习的核心是“合作”,所以在小组的建设上要让每一个组内学生充分建立“团队、群体”意识,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以观察的小组为例,该组由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组成。组长为一位男生,学习认真、踏实,做事细致;另一位男生思维敏捷,喜爱读书,知识面广,能说会道,做事速度快,但毛毛躁躁的。两位女生,一位学习中等,性格较开朗;另一位学习一般,沉默寡言。这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搭配上也许可以说比较合理,但是在关系融洽、宽松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人员组成上应该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在自寻伙伴的基础上,再适当考虑能力水平的搭配。
3.过程反映。从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是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的组织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看活动的形式:①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回答性的学习,这和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两样。②学生的交流成了“自顾自”式的独白,生生间无一点回应,更缺乏多层次的互动,反映不出合作学习“相商、相磋、相问、相顾、相结”的学习状态。再看活动的组织: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除开头引导大家进行交流,指定了小组成员交流的顺序外,再没有其他组织学习上的表现。所以,集体交流时小组代表的总结性发言还是纯属个人的意见。
【案例反思】
本堂课结束后,我召集该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小组学习进行了回顾,并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小组长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大家展开学习。其他成员有的说只顾自己发言,没有好好听别人的发言;有的说想法和别人差不多,说不出什么新的想法;还有的说,听了同学的发言,一时分辨不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吸取了这一次的经验教训,我对小组学习加强了指导,特别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对学习小组进行了调整,由4人一组变为6人一组。调整后,小组成员增加,有利于交流互动,学生接受的信息相对增加;小组数量减少,有利于课堂交流时关注到更多的小组。果然,在随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讨论当中,极好地完成了合作学习任务。
如何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和协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小组的“领头羊”“火车头”。他们需要给小组成员明确学习任务,分配工作,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情况,照顾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特别要多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同伴,促使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小组长不仅要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学习,而且需要在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进行调整,或引发大家思考、争论、比较,让大家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小组长在活动中无疑担负着组织者的责任,所以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
2.倾听和吸纳。个体性的学习,缺少的是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小组成员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吸纳,并及时进行补充,进一步地进行阐述,深化自己的理解;也能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倾听是形成交流、互动的基础,吸纳和创新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3.评价和激励。肯定和表扬他人,学会用赏识的态度和眼光去欣赏同伴、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同伴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既能捕捉同伴发言的闪光点,又能婉转地指出不足,帮助同伴成长。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
4.总结和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总结和提升,这里的总结提升不仅仅是指向学习内容的,更有指向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这里的总结者不仅是小组长,更有同伴之间的总结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