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抑扬顿挫——“唱”诗歌
古诗的形式极为工整,且常采用对仗、对偶等方式,以抑扬顿挫的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诵读之后,再转变成“唱”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融入诗境。
“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选曲配唱。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旋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旋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如果学生喜欢“唱”诗,有时还可以师生自编自唱。教学中,每每“唱”到动情处,学生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挥动小手,旁若无人地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个性发展有一定作用。一般而言,“唱”出诗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更加适合一些。
二、咬文嚼字——“辨”诗义
古诗词中那些内涵丰富的字词,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每一个字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隐含着深厚的意境。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抓住一个字进行重点辨析,“咬”出深意,“嚼”出滋味。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她紧紧咬住了“怜”“扣”“关”等几个重点字眼。从“怜”和“嫌”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出诗人对苍苔的爱惜之心、怜惜之情。然后教师从贾岛“推敲”的千古佳话引入,让学生理解小叩的含义,进而深刻体会诗人当时那种乘兴而来的心情。在对“关”字的推敲中,先品味“关”与“出”的相映成趣,再琢磨“关”与“遮”的气势差别,体会“关”的掷地有声。窦老师在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带领同学们辨析明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出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灵活鲜动的语言,创意勃发的思维的想象力。
三、丹青妙手——“绘”诗画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极强的绘画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凝练含蓄的句子加以形象化,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并用稚嫩的画笔描摹出来。通过作画,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笔者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紧紧抓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引导学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他们拿起彩色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我们且不去问杨万里那天看到的荷塘是否真是如此,可贵的是同学们感悟诗境再创造的能力。
四、惟妙惟肖——“演”诗剧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把诗排成一出小“剧”,让学生们表演出来,这样既与学生活泼的特点相契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切领悟诗词的含义,体验作者的感情,能够达到感情的共融,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请一个同学扮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扮作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又如《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但诗歌的广阔意境给我们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师让学生设计表演场景,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把小孩紧张的心理与天真可爱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而且还能根据古诗展开合理想象,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妙笔生花——“作”诗文
一首诗变成了一个故事、一段心情、一篇散文,让学生有了更加丰满的感受和体验。如《黄鹤楼送别》一文,就完整地再现了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的心情和过程。这给了我们启发,在古诗教学中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习作练习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习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笔下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 美。又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将这首词写成一篇描写清静安逸的农村人家的小散文。有的学生化身为主人公“辛弃疾“,写出了他一路所见所闻,还非常巧妙地结合词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有的学生则将自己置身于那个乡村,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乡村生活。学生的习作,有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有些还不乏小创意。
六、知人论世——“明”诗史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内容简洁明了,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学生单薄的生活学习经历,很难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那么就需要教师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引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他们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克服单一肤浅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与诗人达成共鸣。当学生了解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后,就会对杜甫的“喜欲狂”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体会到收复失地后诗人喜悦的心情,感悟到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小学)
古诗的形式极为工整,且常采用对仗、对偶等方式,以抑扬顿挫的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诵读之后,再转变成“唱”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融入诗境。
“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这就需要教师自己选曲配唱。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旋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旋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如果学生喜欢“唱”诗,有时还可以师生自编自唱。教学中,每每“唱”到动情处,学生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挥动小手,旁若无人地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个性发展有一定作用。一般而言,“唱”出诗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更加适合一些。
二、咬文嚼字——“辨”诗义
古诗词中那些内涵丰富的字词,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每一个字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隐含着深厚的意境。古诗词教学中,可以抓住一个字进行重点辨析,“咬”出深意,“嚼”出滋味。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她紧紧咬住了“怜”“扣”“关”等几个重点字眼。从“怜”和“嫌”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出诗人对苍苔的爱惜之心、怜惜之情。然后教师从贾岛“推敲”的千古佳话引入,让学生理解小叩的含义,进而深刻体会诗人当时那种乘兴而来的心情。在对“关”字的推敲中,先品味“关”与“出”的相映成趣,再琢磨“关”与“遮”的气势差别,体会“关”的掷地有声。窦老师在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带领同学们辨析明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出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在咀嚼文字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灵活鲜动的语言,创意勃发的思维的想象力。
三、丹青妙手——“绘”诗画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极强的绘画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凝练含蓄的句子加以形象化,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并用稚嫩的画笔描摹出来。通过作画,可以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笔者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紧紧抓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引导学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他们拿起彩色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我们且不去问杨万里那天看到的荷塘是否真是如此,可贵的是同学们感悟诗境再创造的能力。
四、惟妙惟肖——“演”诗剧
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把诗排成一出小“剧”,让学生们表演出来,这样既与学生活泼的特点相契合,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切领悟诗词的含义,体验作者的感情,能够达到感情的共融,从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请一个同学扮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扮作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又如《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但诗歌的广阔意境给我们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师让学生设计表演场景,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把小孩紧张的心理与天真可爱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而且还能根据古诗展开合理想象,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妙笔生花——“作”诗文
一首诗变成了一个故事、一段心情、一篇散文,让学生有了更加丰满的感受和体验。如《黄鹤楼送别》一文,就完整地再现了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的心情和过程。这给了我们启发,在古诗教学中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习作练习中,学生会真正感受到习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笔下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 美。又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将这首词写成一篇描写清静安逸的农村人家的小散文。有的学生化身为主人公“辛弃疾“,写出了他一路所见所闻,还非常巧妙地结合词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有的学生则将自己置身于那个乡村,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乡村生活。学生的习作,有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有些还不乏小创意。
六、知人论世——“明”诗史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该诗内容简洁明了,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学生单薄的生活学习经历,很难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那么就需要教师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引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他们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克服单一肤浅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与诗人达成共鸣。当学生了解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后,就会对杜甫的“喜欲狂”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能体会到收复失地后诗人喜悦的心情,感悟到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