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的声乐作品影响深远,本文以帕莱斯特里那著名的《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为例,结合西方音乐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该作品的音乐分析对该作品的艺术风格特色以及其所体现出的宗教精神进行深入的诠释。
【关键词】帕莱斯特里那;西方音乐文化;影响;欧洲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十六世纪欧洲音乐逐渐由繁复加花对位与华丽辞藻对位的复调音乐风格转向浅显而清楚地协调唱词与旋律之关系的主调风格。在这历史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的声乐作品对欧洲声乐乃至整个音乐艺术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作品体现出纯熟的复调音乐写作技巧、保守而严肃的精神。
一、帕莱斯特里那及其音乐创作
帕萊斯特里那(Palestrina 1525/1526-1594),本名乔瓦尼·皮尔路易吉(Gio ranni Pierluigi),其一生创作一百多首弥撒曲,200多首经文歌以及150多首牧歌作品。无论作品的体裁如何多样,其内容总是与罗马天主教正统、严肃与保守的教义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后世史学家称为“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典型文艺复兴时期调式声乐作品的特征。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于1567年创作完成,为帕莱斯特里那早中期的代表性天主教声乐作品。其以常规弥撒曲的基本结构构成,这种弥撒曲的唱词固定,共分为五个章节依次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gnus Dei),为无伴奏的六声部混声合唱形式写成。总体上看,该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心中的绝对尊崇,并在至高的音乐美学宗教意蕴以及音乐艺术表现手段上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之完美统一。
二、《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风格特征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音乐创作是以调式体系为基础的复调音乐原则写就的。所谓“调式音乐”(Mode Music)即是以七个教会调式(又称:中古调式)为主的音体系(Tonal system),构成音乐横向旋律线条发展为主,并在纵向的空间结构上形成多个声部之间线性化的模仿、追逸、对位融合之复调音响结构。《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体现出高度一致的天主教音乐风格,这些音乐风格包括旋律曲调的构造、节拍节奏的规范化处理、音色的协调与融合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凸显出作曲家匠心独运的音乐创作思想与内涵:
首先,该作品在旋律构造方面就体现出自然音体系下纯熟的几近超感的审美风格,各个声部依次唱出该作品的核心主题材料:
如上谱例所示,该主题材料在整体上形成一个D多利亚调式的抛物线型结构。旋律在D主音上停留很久之后,上行跳跃四度而后反行以级进的方式再次回到D主音。这种在自然音体系调式音阶框架内的抛物线型简单旋律材料构成了作品中各个声部横向运动的主导动力,并构成多个声部之间此起彼伏、追逸、模仿的卡农效果。
其次,除了在音高体系上作曲家严格使用自然音体系内的各教会调式音节外,该作品还在其节拍节奏运用方面体现出中世纪以来以扎里诺等理论家著作所代表的多声音乐思辨性传统。该作品几乎全以2/2拍(除第二乐章)写成,在构成多声部线条对位的织体形态之后,每一小节中都会在纵向上同时出现二分音符全音符等长时值音符,以便于在纵向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三和弦形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三和弦并无后世所谓“和声序进”之调性逻辑。也正是由于这种在多个线条纵横化构造的理论原则下,纵向上某个声部出现的不协和音总是能以延留音的形态过渡解决到下一音高。
“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第三个突出特点:音色的平衡与融合。在谱例1中,我们看到其主体旋律的进入依次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男低音-男高音,如此构成一种男声-女声之间交替出现,高声部与低声部交替出现的结构样式。在纵横的线性复调音响结构中,此种音色控制不仅能够使音响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时亦能够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超感性的宗教审美体验。
三、“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之阐释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创作时期正是对宗教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有了基于教义的规范时期,即不允许世俗舞曲音乐加入,不允许作曲家使用非常规乐器以亵渎主的荣耀,亦排斥各种被视为有伤风化的音乐。同时,对于当时在复调音乐中凸显出的种种炫技性繁复堆砌音响结构以至于听不清唱词的风格特点大加排斥。
在《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中我们看到的是作曲家对于宗教的完全执行与尊重,同时也能看到作曲家为了保留复调音乐线性自然音调式体系多声写作的努力。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协和、统一、完美等是《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核心审美特征。在该作品中尼德兰乐派那种复杂的音响结构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清晰词曲对应关系的复调音乐风格,而这种风格可以说是主调音乐的萌芽。也因此,“帕莱斯特里那风格”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从其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上看,其表达了罗马天主教的精髓;而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上看则又凸显出文艺复兴时期“调式-复调”声乐艺术转入“调性-主调”声乐艺术的类型化发展过程。
四、结语
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出现,复调声乐作品才能够在巴洛克、古典主义乃至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不断发展与开拓;也正是因为有此种风格的出现,西方古典音乐才能够在巴洛克时期逐渐奠定大小调调性体系而迈入主调音乐的发展道路。《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声乐艺术的典范作品,不仅代表了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中那种对于上帝永恒与超越时空、知性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多声声乐艺术在调式与调性音乐接替发展中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帕莱斯特里那;西方音乐文化;影响;欧洲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十六世纪欧洲音乐逐渐由繁复加花对位与华丽辞藻对位的复调音乐风格转向浅显而清楚地协调唱词与旋律之关系的主调风格。在这历史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的声乐作品对欧洲声乐乃至整个音乐艺术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些作品体现出纯熟的复调音乐写作技巧、保守而严肃的精神。
一、帕莱斯特里那及其音乐创作
帕萊斯特里那(Palestrina 1525/1526-1594),本名乔瓦尼·皮尔路易吉(Gio ranni Pierluigi),其一生创作一百多首弥撒曲,200多首经文歌以及150多首牧歌作品。无论作品的体裁如何多样,其内容总是与罗马天主教正统、严肃与保守的教义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后世史学家称为“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典型文艺复兴时期调式声乐作品的特征。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于1567年创作完成,为帕莱斯特里那早中期的代表性天主教声乐作品。其以常规弥撒曲的基本结构构成,这种弥撒曲的唱词固定,共分为五个章节依次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gnus Dei),为无伴奏的六声部混声合唱形式写成。总体上看,该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心中的绝对尊崇,并在至高的音乐美学宗教意蕴以及音乐艺术表现手段上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之完美统一。
二、《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风格特征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音乐创作是以调式体系为基础的复调音乐原则写就的。所谓“调式音乐”(Mode Music)即是以七个教会调式(又称:中古调式)为主的音体系(Tonal system),构成音乐横向旋律线条发展为主,并在纵向的空间结构上形成多个声部之间线性化的模仿、追逸、对位融合之复调音响结构。《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体现出高度一致的天主教音乐风格,这些音乐风格包括旋律曲调的构造、节拍节奏的规范化处理、音色的协调与融合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凸显出作曲家匠心独运的音乐创作思想与内涵:
首先,该作品在旋律构造方面就体现出自然音体系下纯熟的几近超感的审美风格,各个声部依次唱出该作品的核心主题材料:
如上谱例所示,该主题材料在整体上形成一个D多利亚调式的抛物线型结构。旋律在D主音上停留很久之后,上行跳跃四度而后反行以级进的方式再次回到D主音。这种在自然音体系调式音阶框架内的抛物线型简单旋律材料构成了作品中各个声部横向运动的主导动力,并构成多个声部之间此起彼伏、追逸、模仿的卡农效果。
其次,除了在音高体系上作曲家严格使用自然音体系内的各教会调式音节外,该作品还在其节拍节奏运用方面体现出中世纪以来以扎里诺等理论家著作所代表的多声音乐思辨性传统。该作品几乎全以2/2拍(除第二乐章)写成,在构成多声部线条对位的织体形态之后,每一小节中都会在纵向上同时出现二分音符全音符等长时值音符,以便于在纵向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的三和弦形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三和弦并无后世所谓“和声序进”之调性逻辑。也正是由于这种在多个线条纵横化构造的理论原则下,纵向上某个声部出现的不协和音总是能以延留音的形态过渡解决到下一音高。
“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第三个突出特点:音色的平衡与融合。在谱例1中,我们看到其主体旋律的进入依次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男低音-男高音,如此构成一种男声-女声之间交替出现,高声部与低声部交替出现的结构样式。在纵横的线性复调音响结构中,此种音色控制不仅能够使音响获得前进的动力,同时亦能够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超感性的宗教审美体验。
三、“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之阐释
《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创作时期正是对宗教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有了基于教义的规范时期,即不允许世俗舞曲音乐加入,不允许作曲家使用非常规乐器以亵渎主的荣耀,亦排斥各种被视为有伤风化的音乐。同时,对于当时在复调音乐中凸显出的种种炫技性繁复堆砌音响结构以至于听不清唱词的风格特点大加排斥。
在《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中我们看到的是作曲家对于宗教的完全执行与尊重,同时也能看到作曲家为了保留复调音乐线性自然音调式体系多声写作的努力。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协和、统一、完美等是《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的核心审美特征。在该作品中尼德兰乐派那种复杂的音响结构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清晰词曲对应关系的复调音乐风格,而这种风格可以说是主调音乐的萌芽。也因此,“帕莱斯特里那风格”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理解:从其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上看,其表达了罗马天主教的精髓;而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上看则又凸显出文艺复兴时期“调式-复调”声乐艺术转入“调性-主调”声乐艺术的类型化发展过程。
四、结语
帕莱斯特里那风格的出现,复调声乐作品才能够在巴洛克、古典主义乃至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不断发展与开拓;也正是因为有此种风格的出现,西方古典音乐才能够在巴洛克时期逐渐奠定大小调调性体系而迈入主调音乐的发展道路。《马切鲁斯教堂弥撒曲》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声乐艺术的典范作品,不仅代表了帕莱斯特里那风格中那种对于上帝永恒与超越时空、知性的美学特征,同时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多声声乐艺术在调式与调性音乐接替发展中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