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聆听了旅法钢琴家朱晓玫钢琴独奏音乐会之后,感受颇多,虽然只有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一首作品贯穿始终,但我相信给每一位在场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真正巴赫的诠释者,作品已融入演奏家的血液,也浸润着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朱晓玫;《哥德堡变奏曲》
2015年10月11日晚19:30,西安音乐厅迎来了一位钢琴隐者,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具有高级品味的巴赫音乐的诠释者。朱晓玫,生于20世纪50年代,旅法华裔女钢琴家朱晓玫逐渐被中国钢琴界所关注和了解,最初,是在观看了一部介绍她的纪录片当中聆听到这首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在法国的小山村里,白雪皑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淙淙溪水,如此的平静与深沉,这样一位朴素自然的钢琴家置身于山水之间细细解读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哥德堡变奏曲》已伴随她走过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不仅仅谱写着巴赫的人生,更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这首作品是音乐史上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共分32段,有主题、30段变奏和主题重现。朱晓玫在节目单上特意撰写了对它的解读:“我经常开玩笑说,这部作品是应该在药店里卖的,因为它能让人找到平衡、舒畅和安宁的感觉,而不是让人睡觉的。”
她身着中式深色丝绸衣裤,朴素而低调,当第一个音符发出时就已经把听众带入到一种寂静、冥想的音乐意境,我们可以闭上双眼,感受咏叹调抒情飘然的深沉语调,没有华丽炫耀的技巧,也没有多余装饰的肢体动作,更没有洪亮声势的音响,却又把人带入她的世界,自由徜徉。
与古尔德钢铁冷硬般的演奏版本相比较截然相反,朱晓玫心中的巴赫更接近老子与庄子,以柔弱胜刚强,柔软而深沉。整个音乐厅寂静无声,偶尔能听到轻微的酣睡声,就是如此的轻柔,同样能够说服听众,感动着我们,仿佛一次灵魂的洗涤,一次精神的修行,此刻,抛开一切尘世的杂念与浮沉,让自己的心灵放空,安静聆听各个声部错落有致的进行,清澈光泽的旋律音色,极具韵律感的左手织体,规律而有控制的音乐节奏,还有双手对位声部的完美结合。无处不彰显她对作品深入的研究功底,娴熟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经验。轻巧、婉约、纯净、空灵。只有内心纯真,在一种修行的状态之中的演奏者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真正内涵。
就因为喜欢这首作品,一弹就是三十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极大满足,因为它给人一种平和,快乐的感觉,并不是大悲大喜,轰轰烈烈,而是平淡舒服的感觉,这是朱晓玫的亲身体验,她每天早晨都会弹《平均律》,既是一个活动手指的过程,又像是每天与巴赫对话,无数遍的深入作品内部,慢慢就产生共鸣。无论是听碟片还是音乐会,或是练琴都应该坚持下去,让自己的心完全沉静下来,投入地聆听与演奏,时间久了,就会远离浮浅与烦躁,精神得到最大的满足。在面对巴赫作品的时候,中国人往往把它归于宗教的范畴,朱晓玫认为巴赫不仅仅属于宗教内容,而早已超出了宗教,超出了东西方的界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庄之道去阐述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音乐没有国界,无论用何种文化的解读,只要是能深入听众的心灵,产生精神共鸣,便是好的演奏。巴赫的音乐需要慢慢消化,起初会觉得没有头绪,找不到各个声部的线条,而且又是一个节奏律动,显得乏味,但是逐渐发现多个声部的织体交错走向,仔细寻找每一个旋律线条之后,会爱上巴赫,享受其中,每一次弹奏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产生新的感受。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层面来看,《道德经》和《老子》与巴赫有相通之处,也是朱晓玫执着于研究巴赫的精神支柱,在《道德经》里有很多处提到水,水是柔软的,它没有形状,随着外界不同的形状而变化,但它是有力量的,石头都斗不过它,被它腐蚀。
巴赫的音乐也是这样,它不会产生非常辉煌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戏剧性,,但它很温暖,很和谐,很平静,它的深度会给你非常丰富的感觉。老子和庄子也提倡,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会去叫喊的。老子提倡“无为”,让人顺其自然不妄为。在演奏上,朱晓玫一直追寻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并不是走中间道路,而是在音乐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这个点可以挖掘出作品的每个维度,这种哲学理念也同样反映在所有的事情上。在音乐的处理上,朱晓玫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巴赫的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严谨,而这种严谨性却能够拯救人的心灵世界,当你烦躁不安的时候,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身心受益。
朱晓玫在25个国家演奏巴赫,无论男女老少,病人亦或犯人,都起到同样神奇的作用,不断抚慰自己与听者的心灵,一剂比任何药物都见效的音乐精神良方。朱晓玫就是每天用呼吸与冥想的方式进入巴赫的音乐,演奏巴赫,理解巴赫,如同修行打坐一般,没有电话,没有约会,完全沉静在缓缓流淌的山间小溪中,也许这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对自己的艺术之路产生过怀疑却又不放弃的人才能够达到。朱晓玫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加之坚持不懈的艺术梦想,于是走到了今天,她仍然在艺术的道路上攀爬,相信她会不断发掘钢琴音乐艺术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朱晓玫;《哥德堡变奏曲》
2015年10月11日晚19:30,西安音乐厅迎来了一位钢琴隐者,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具有高级品味的巴赫音乐的诠释者。朱晓玫,生于20世纪50年代,旅法华裔女钢琴家朱晓玫逐渐被中国钢琴界所关注和了解,最初,是在观看了一部介绍她的纪录片当中聆听到这首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在法国的小山村里,白雪皑皑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淙淙溪水,如此的平静与深沉,这样一位朴素自然的钢琴家置身于山水之间细细解读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哥德堡变奏曲》已伴随她走过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不仅仅谱写着巴赫的人生,更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这首作品是音乐史上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共分32段,有主题、30段变奏和主题重现。朱晓玫在节目单上特意撰写了对它的解读:“我经常开玩笑说,这部作品是应该在药店里卖的,因为它能让人找到平衡、舒畅和安宁的感觉,而不是让人睡觉的。”
她身着中式深色丝绸衣裤,朴素而低调,当第一个音符发出时就已经把听众带入到一种寂静、冥想的音乐意境,我们可以闭上双眼,感受咏叹调抒情飘然的深沉语调,没有华丽炫耀的技巧,也没有多余装饰的肢体动作,更没有洪亮声势的音响,却又把人带入她的世界,自由徜徉。
与古尔德钢铁冷硬般的演奏版本相比较截然相反,朱晓玫心中的巴赫更接近老子与庄子,以柔弱胜刚强,柔软而深沉。整个音乐厅寂静无声,偶尔能听到轻微的酣睡声,就是如此的轻柔,同样能够说服听众,感动着我们,仿佛一次灵魂的洗涤,一次精神的修行,此刻,抛开一切尘世的杂念与浮沉,让自己的心灵放空,安静聆听各个声部错落有致的进行,清澈光泽的旋律音色,极具韵律感的左手织体,规律而有控制的音乐节奏,还有双手对位声部的完美结合。无处不彰显她对作品深入的研究功底,娴熟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经验。轻巧、婉约、纯净、空灵。只有内心纯真,在一种修行的状态之中的演奏者才能演奏出作品的真正内涵。
就因为喜欢这首作品,一弹就是三十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极大满足,因为它给人一种平和,快乐的感觉,并不是大悲大喜,轰轰烈烈,而是平淡舒服的感觉,这是朱晓玫的亲身体验,她每天早晨都会弹《平均律》,既是一个活动手指的过程,又像是每天与巴赫对话,无数遍的深入作品内部,慢慢就产生共鸣。无论是听碟片还是音乐会,或是练琴都应该坚持下去,让自己的心完全沉静下来,投入地聆听与演奏,时间久了,就会远离浮浅与烦躁,精神得到最大的满足。在面对巴赫作品的时候,中国人往往把它归于宗教的范畴,朱晓玫认为巴赫不仅仅属于宗教内容,而早已超出了宗教,超出了东西方的界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庄之道去阐述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和理解,音乐没有国界,无论用何种文化的解读,只要是能深入听众的心灵,产生精神共鸣,便是好的演奏。巴赫的音乐需要慢慢消化,起初会觉得没有头绪,找不到各个声部的线条,而且又是一个节奏律动,显得乏味,但是逐渐发现多个声部的织体交错走向,仔细寻找每一个旋律线条之后,会爱上巴赫,享受其中,每一次弹奏都会有新的发现,都会产生新的感受。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层面来看,《道德经》和《老子》与巴赫有相通之处,也是朱晓玫执着于研究巴赫的精神支柱,在《道德经》里有很多处提到水,水是柔软的,它没有形状,随着外界不同的形状而变化,但它是有力量的,石头都斗不过它,被它腐蚀。
巴赫的音乐也是这样,它不会产生非常辉煌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戏剧性,,但它很温暖,很和谐,很平静,它的深度会给你非常丰富的感觉。老子和庄子也提倡,真正有力量的人是不会去叫喊的。老子提倡“无为”,让人顺其自然不妄为。在演奏上,朱晓玫一直追寻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并不是走中间道路,而是在音乐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这个点可以挖掘出作品的每个维度,这种哲学理念也同样反映在所有的事情上。在音乐的处理上,朱晓玫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巴赫的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严谨,而这种严谨性却能够拯救人的心灵世界,当你烦躁不安的时候,它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身心受益。
朱晓玫在25个国家演奏巴赫,无论男女老少,病人亦或犯人,都起到同样神奇的作用,不断抚慰自己与听者的心灵,一剂比任何药物都见效的音乐精神良方。朱晓玫就是每天用呼吸与冥想的方式进入巴赫的音乐,演奏巴赫,理解巴赫,如同修行打坐一般,没有电话,没有约会,完全沉静在缓缓流淌的山间小溪中,也许这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对自己的艺术之路产生过怀疑却又不放弃的人才能够达到。朱晓玫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加之坚持不懈的艺术梦想,于是走到了今天,她仍然在艺术的道路上攀爬,相信她会不断发掘钢琴音乐艺术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