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 课堂 问题 设计
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那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课堂问题呢?
一、注重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意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间的漏洞,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无论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他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1、要根据教师自身因素设计问题
教师也是凡人,他们中也存在性别、年龄、个性、经验的差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活跃,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教师则很聪明,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教师参与很少,但整堂课却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也不乏教师一堂课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形式上是问题教学,实际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点,在渗透学生,渗透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发挥的问题,才有望产生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问题教学课
2、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优化课内探究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问题设计应避免游离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不能做到纲举目张;问题设计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繁杂等不足。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程度,那么导学案中问题设计必须注重以下三性。
1)统摄性。问题要能够统率全文。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导学案,不可能把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一一设计出来。笔者觉得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统摄性上。
2)针对性。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交流,文中的重难点就得到掌握和突破。
3)艺术性。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提问形式的灵活多样,还要考虑提问内容的新颖有趣,真正做到提问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提问达到艺术化境界。
4、注重引导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创造的基本途径。课堂上除了教师要善问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主动思考,积极解决。
1)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时质疑。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书,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自己读书解决或与小组讨论,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还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2)诱导学生在不疑处质疑。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意思都直白的写在文中,那些文中没有写到的地方,往往不被学生注意,教师要善于设问引问,启发学生在这些地方思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3)引导学生求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求异,表达独特想法,以体现结论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课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等等。
4)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质疑。一篇文章学完之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使疑问成为新的起点,不断去探究发现,达到“课尽意申”。
关键词语文 课堂 问题 设计
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过程。那么,如何设计初中语文的课堂问题呢?
一、注重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意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间的漏洞,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无论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他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1、要根据教师自身因素设计问题
教师也是凡人,他们中也存在性别、年龄、个性、经验的差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很活跃,能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教师则很聪明,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似乎教师参与很少,但整堂课却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当然,也不乏教师一堂课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死寂,最后不得不自问自答。形式上是问题教学,实际上还是“满堂灌”。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因素,了解自身特点,在渗透学生,渗透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自己,找到符合三者发挥的问题,才有望产生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问题教学课
2、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3、优化课内探究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问题设计应避免游离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不能做到纲举目张;问题设计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繁杂等不足。要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程度,那么导学案中问题设计必须注重以下三性。
1)统摄性。问题要能够统率全文。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导学案,不可能把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一一设计出来。笔者觉得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统摄性上。
2)针对性。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交流,文中的重难点就得到掌握和突破。
3)艺术性。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提问形式的灵活多样,还要考虑提问内容的新颖有趣,真正做到提问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提问达到艺术化境界。
4、注重引导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认知和创造的基本途径。课堂上除了教师要善问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主动思考,积极解决。
1)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时质疑。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书,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自己读书解决或与小组讨论,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还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2)诱导学生在不疑处质疑。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意思都直白的写在文中,那些文中没有写到的地方,往往不被学生注意,教师要善于设问引问,启发学生在这些地方思考,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3)引导学生求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求异,表达独特想法,以体现结论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课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等等。
4)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质疑。一篇文章学完之后,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使疑问成为新的起点,不断去探究发现,达到“课尽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