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携起手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访是一门教育的学问。“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来我家,面对面好尴尬,一会烟,一会茶,一提表现就害怕,老师一走准挨打。”这是初二年级学生内部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直以来,老师家访似乎就是上门告状,它无形中成了学生和家长“心中永远的痛”。怎样解决这一个师生之间心中的痛?我想师生之间必须先搭起起一座——心桥。改革和更新传统的家访,探索家访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教师为家访“烦恼”、学生害怕“告状”和家长“埋怨”家访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桥。
  案例背景:这学期开学后我们班分到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马某某,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在初一念了三年,是每个老师都比较头疼的孩子,他行为懒散,从不穿校服,无视校规校纪,经常逃课,吸烟喝酒,上课时要么捣乱,要么睡觉!要么就去蹲厕所,并且不服管教,和老师顶嘴!总之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中学生的样子。到新班级之后,前几天他表现良好,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了他,可是坚持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原形毕露”,一个上午,连续三节课都是半节课后才进班,问他,他说肚子疼去厕所了,我相信了他,可是接连几天他都以同样的理由晚回班,而且不时因为违反课堂纪律和任课老师发生冲突,而且一天下午竟然满嘴酒气的进了班,影响极坏。所以我利用一节自习课和他进行了长谈。通过谈话得知,他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他跟着母亲来到现在的家庭,母亲和继父整日忙着赚钱养家,根本无暇管他,每天他和父母见面的时间都很少,更别说让父母关心他的学习了,其实他很渴望父母的关心,有时他的过激行为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别人多关注他,我想要改变他,应该先从改变他的家长入手。所以,决定利用中午的时间和他一起去他家。
  案例经过:2011年3月31日,中午放学,我早早等在学校的门口,他出来看见我有点吃惊,脸色很不自然,但是也没有拒绝我的提议,我们一起坐上公交车,一路上他很沉默,一直望着窗外,过了一会他说:“您去也是白去,我就这样了!”我冲他笑笑,没有说话,心里一直盘算怎么和他的家长沟通。果然我们刚刚进院,他母亲就以为他又犯了错误,我是上门告状的,开始数落他,他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但是还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我赶紧表明自己只是来了解一下他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的,他的母亲才住了嘴,可是态度不冷不热,一进门就闻到刺鼻的酒味,他的继父正在自斟自饮,房子虽然是新盖的,但是院子里和屋子里一片凌乱,可以看出主人平时是多么“忙碌”,哪还有时间顾及孩子呀!突然间我觉得其实他也很可怜!这个倔强的孩子其实很孤单的,他多么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别人的关心呀。我和他的母亲交谈的时候,他一声不吭的坐在一边,脸上没有表情,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中午的时间相对于他的成长来说可能是短了一点,但是我不得不先和他的母親聊一些家里的事情,他的母亲向我抱怨生活的艰难,赚钱的辛苦,我不失时机的指出现在的社会只有有技能、有知识才能生存的很好,他的母亲也很赞同我的观点,话题自然而然的过渡到马某某的学习上,我通过对他的行为的分析,和对这种行为再不制止产生的严重后果和他的父母亲进行了诚恳的交谈,指出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缺乏安全感,缺乏关心造成的,如他的自尊心极强,不允许自己“丢人现眼”和“认输”,他的年龄在班里最大,为了保全“面子”,他不允许老师批评他,认为那样下不来台,没有认识到老师管他才是在帮他,这些都是因为他的母亲太过于娇惯他,她觉得和孩子和她在一起受苦了,所以有补偿心理,平时犯错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骂一顿,打一顿,她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她从没问过孩子需要什么,心里想什么,她没想到孩子的思想教育更重要,情感和思想的疏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谈话时,她几次哽咽,最后表示以后会多关心孩子的思想。我出来时,她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一再感谢我的到来,还说把孩子交给我,她很放心。
  第二天我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马某某穿校服来上学了,我赶紧表扬了他,上课也安静了许多,班里来了听课的教师,他的表现很积极,举手次数最多,答题质量也很高。虽然还有时犯点小错误,但是他一直在努力进步。我很欣慰。现在他主动承担起了班长的职务,每天都在很认真的工作,他说,他要为班级尽自己的一份力。
  案例评析:
  这次家访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孩子的心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很难接受这种变化,要么变得自闭,要么就像马某某一样变得像只“刺猬”,心理极度扭曲。可是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变化,认为自己提供充足的吃穿就尽到责任了,如果家长再存有亏欠的心理,对于孩子有求必应,不敢管,不舍得管,那么可想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会是多么的乖张,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需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
  这次家访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家访应有准备的进行。二是老师是学生与家长的中介,促使三方关系的和谐。三是家访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四是家访不是“告状”。五是教育学生必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六是对待“问题学生”必须耐心、宽容,努力发现其闪光点。
  总之,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爱生如子之心,用真诚的爱去化解学生心中的症结,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总之,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用爱的力量去教育学生才能成效卓著。
  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到:教育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的苦乐体验是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与学生心心相通是我的快乐,看到学生进步是我的快乐,为学生拓展发展空间是我的快乐,在这广阔的空间中,我的学生们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我愿为我所深爱的事业,为我所深爱的学生而努力探索,不断追求。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1.我国对体育德育教育观念的启蒙  我国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古代切磋武艺,孔子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1917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深刻阐述了德智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寓德于体”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是形成道德和精神的社会手段
期刊
新统编本语文教材意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选择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迁移本册书中的知识和联系中年级习作单元的主题,立足小学阶段中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对本册书中习作单元进行教材分析;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对习作单元的教学教法进行整合与研究。  一、习作单元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统编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期刊
北京市2020年全国第二批新课程改革高考考试省市。首轮新高考于2017年浙江省、上海市开始,新高考以下方面变化:考试形式改变,取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改为“3+3”模式;赋分制度改变,新高考制度下,采取等级分数。试题时间改变,地理课目单独试卷和考试时间,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满分100分;知识点覆盖面改变,单独试卷命题后,选择题增为15道,二卷综合题,增加为5大题,15小问;试题图文资料大幅
期刊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们的主体认知和语言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幫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一、“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期刊
教學方法
期刊
教材分析
期刊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本书,《纽约时报书评》这样评价它——  2.(课件出示)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和保护,冒险与奇迹,生命和死亡,信任与背叛,快乐与痛苦的书,它几乎是一本完美的,不可思议的杰作。——《纽约时报书评》  3.拥有这样高评价的书是一本什么书呢?板书:《夏洛的网》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洛的网》,在交流中分享我们的快乐与感动,并一同来了解一些读书的方法
期刊
教学目标:  1.掌握即席发言的要领和表达技巧。  2.通过情境创设的训练,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学习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方法,提高瞬时应变和即席发言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进行即席发言的初步尝试,充分调动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  教学重点:掌握即席发言的技巧,进行即席发言的尝试。  教学难点:克服即席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期刊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它对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形式不复存在,白板、实物投影、课件
期刊
教學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