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劳动场所、实践基地上好勤工俭学课程,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就如何设置勤工俭学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勤工俭学课程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让学生到劳动场所、实践基地去开展勤工俭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方式,而设置勤工俭学课程内容是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本文就对勤工俭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析。
一、开设日常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家长只要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而学生的动手实践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我省有开展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农村大部分学校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可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适度参与劳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劳动强度不同的简单劳动,在生产粮食中使其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普通劳动的内容很多,如挖土、锄草、播种、施肥、杀虫、摘果子等。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促使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提高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也能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习惯,更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部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很突出,找到了自信,使其体会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乐趣。教育学生形成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自发地去劳动了,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人人过着有劳而获的和谐生活。
二、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些学生离开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后就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开设与提高生存能力相关的课程非常必要。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播种、育苗、养育动物(如猪羊),让孩子们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当果蔬成熟时让学生们去采摘,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适当安排学生干些切菜、炒菜、煮饭的活,使其掌握基本厨艺。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挫折,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很多人承受不起打击而灰心丧气,开设提高情商的课程,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得失,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性,这样才能担当重任。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和防突发事故能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预防火灾;教会学生用电常识,预防触电事故;教会学生渡河常识,提高防溺水能力;教会学生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只有提高了生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学生们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劳动技术和技能,可以受用终生。劳动技能包括一般劳动技能和专门劳动技能。一般劳动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一般工作的能力,是劳动技能的基础;专门劳动技能是劳动者的独特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核心能力。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体力能力是其他能力要素形成与发挥的基础,智力能力是劳动技能的核心,心理能力即人的心理特征,对其他技能的形成与发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提高“种、养、加”的劳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提供社会产品的重要因素。除了学习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习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农村孩子的简单生产劳动能力较强,而一些现代技术懂得比较少,如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科技农业,等等。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学校生物园和劳动基地,通过学习一些生活、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如让学生参与打字,板栗嫁接,手工制作绿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并形成主动学习技术的意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新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设劳动实验课程,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劳动技术课中开设劳动实验项目,经过动手动脑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探索创新意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种养加”的劳动中,有很多项目可做实验。有一个学校种了两亩辣椒地,有一亩正常种植,为学生提供绿色环保的辣椒。另一亩地分组分区域让学生们种辣椒。经过劳动实验、统计分析,学生们明白施加数量不同的氮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可以种出酸甜苦辣味道不同的辣椒。有个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同学们在陶瓷制作中增加了乐趣,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只有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在学习劳动中解答“怎么做”“为什么”,才能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设地方特设课程,传承中华特色文明
利用当地的优势项目开展独具特色的课程,是教育学生的良好方式,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务,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继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些地方历史上出现过英雄模范人物,到英雄人物的故居、纪念馆去参观,可以近距离感受英模的成长经历和良好品德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良好方式。雷锋纪念馆接待了很多学生,参观后很多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形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我国各地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是四大名绣之一,长沙市开福区实践基地就开设了“湘绣课程”,老师指导学生们一针一线绣出各种美轮美奂的图案。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一部分学生爱上了这一行,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人。实践感受中华古老文化,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增强爱国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创建中去。
关键词:勤工俭学课程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让学生到劳动场所、实践基地去开展勤工俭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方式,而设置勤工俭学课程内容是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本文就对勤工俭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析。
一、开设日常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家长只要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而学生的动手实践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我省有开展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农村大部分学校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可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适度参与劳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安排劳动强度不同的简单劳动,在生产粮食中使其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普通劳动的内容很多,如挖土、锄草、播种、施肥、杀虫、摘果子等。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促使农村学生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民,提高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也能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习惯,更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一部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很突出,找到了自信,使其体会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乐趣。教育学生形成愿意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自发地去劳动了,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人人过着有劳而获的和谐生活。
二、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一些学生离开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后就不知道怎么过日子,开设与提高生存能力相关的课程非常必要。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播种、育苗、养育动物(如猪羊),让孩子们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当果蔬成熟时让学生们去采摘,体会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适当安排学生干些切菜、炒菜、煮饭的活,使其掌握基本厨艺。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挫折,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时很多人承受不起打击而灰心丧气,开设提高情商的课程,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得失,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性,这样才能担当重任。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安全意识和防突发事故能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预防火灾;教会学生用电常识,预防触电事故;教会学生渡河常识,提高防溺水能力;教会学生防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提高应对突发灾害能力;只有提高了生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学生们才能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劳动技术和技能,可以受用终生。劳动技能包括一般劳动技能和专门劳动技能。一般劳动技能是劳动者从事一般工作的能力,是劳动技能的基础;专门劳动技能是劳动者的独特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核心能力。劳动技能本质上是人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能力、智力能力和心理能力。体力能力是其他能力要素形成与发挥的基础,智力能力是劳动技能的核心,心理能力即人的心理特征,对其他技能的形成与发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当地的农、工、林、牧、渔等的生产劳动,提高“种、养、加”的劳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是提供社会产品的重要因素。除了学习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习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将来才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农村孩子的简单生产劳动能力较强,而一些现代技术懂得比较少,如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科技农业,等等。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学校生物园和劳动基地,通过学习一些生活、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使学生逐步提高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如让学生参与打字,板栗嫁接,手工制作绿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并形成主动学习技术的意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高新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设劳动实验课程,树立科学探索精神
劳动技术课中开设劳动实验项目,经过动手动脑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树立探索创新意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种养加”的劳动中,有很多项目可做实验。有一个学校种了两亩辣椒地,有一亩正常种植,为学生提供绿色环保的辣椒。另一亩地分组分区域让学生们种辣椒。经过劳动实验、统计分析,学生们明白施加数量不同的氮磷钾肥和有机肥料可以种出酸甜苦辣味道不同的辣椒。有个学校开设了陶艺课程,同学们在陶瓷制作中增加了乐趣,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只有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探索精神,在学习劳动中解答“怎么做”“为什么”,才能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设地方特设课程,传承中华特色文明
利用当地的优势项目开展独具特色的课程,是教育学生的良好方式,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务,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继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些地方历史上出现过英雄模范人物,到英雄人物的故居、纪念馆去参观,可以近距离感受英模的成长经历和良好品德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良好方式。雷锋纪念馆接待了很多学生,参观后很多同学们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习惯,形成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我国各地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是四大名绣之一,长沙市开福区实践基地就开设了“湘绣课程”,老师指导学生们一针一线绣出各种美轮美奂的图案。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一部分学生爱上了这一行,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人。实践感受中华古老文化,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增强爱国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创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