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少战士来自云、贵、川,看上去身材也不够魁梧,脱下军装还只是一群毛头小伙儿,但他们干的却是轰轰烈烈、保家为国、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7月下旬,我远赴西藏走进了雅鲁藏布江畔的边防哨所,切身感受了驻守高原的战士们为国戍边的壮志豪情。藏东南的来果桥边防哨所,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高山上,到达来果桥边防哨所的路上,要穿越西藏米林县南伊沟的原始森林,驱车前来的我们着实领教了这里山路的陡峭。
正对着来果桥哨所的山上,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这里离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彼此通过望远镜可以将对方的一切尽收眼底,双方的巡逻队员不时相遇,当然还有双方的定期会晤。
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哨所战士们平时的巡逻任务特别的繁重。战士们告诉我们,他们巡逻一趟要走四天四夜的山路。这一路,先钻密林,再爬雪山。雨雪蚊虫都是小事,关键是密林里根本没有路。巡逻的路途中还要翻越一座刀背山。山脊窄得像刀背,两边是悬崖,只能骑着石头一点点挪。战士们说,走这样的路,必须生死与共。
冬天高寒冻伤,常识告诉人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摄氏度,而这里的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冬天常常冷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穿多厚的衣服都难以御寒;夏天又高热潮湿、蚊叮虫咬,毒蚊巨多,叮咬后常常溃烂流水;氧气稀薄,因海拔越高植被越稀少,氧气也就越少,即使是黄金季节这里的氧气也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80%左右。联合国科技文卫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为生命禁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哨卡所在地周围除官兵自己再也没有其他居民;夏日白天炽热如火的骄阳拥抱着守卡官兵,整个青藏高原都可以说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直射的阳光烤得人头昏脑涨眼发花,而官兵们巡逻的最高点更高达海拔4700米以上;紫外线强烈,凡裸露在外的皮肤往往被灼伤得红肿爆皮,官兵们个个晒得如非洲同胞只剩白牙;险象环生,这里的雨季不时会有山洪暴发,洪流裹挟着泥沙石头瞬间就可以冲断冲毁路桥、埋葬行人;冬天大雪封山,哨卡有长达7个月的封山期,积雪深达1.5米,寸步难行;风多且大,人秋以后呼啸的大风常常一刮就是几天,吹得人睁不开双眼,无路、迷路是常有的事,稍不留神就可能迷路或跌落山崖-温差巨大,夏季昼夜温差达二十多摄氏度,冬季室内外温差更是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很容易患上肺炎、肺气肿等危险的疾病……
山上的物资生活条件也相当简陋。水:是高山上流下的“自来水”;电:自己利用水能发电;菜:自己搭建大棚种植;肉:自己养猪、养鸡,副食基本自给;路:自己动手铺设开辟。训练场地:全员上阵挥镐平整修建,不少设施主要靠官兵的双手搭建……
我在边防哨卡仅仅走马观花地流连了半天,就被成团的蚊子撞脸,无名虫子咬得满腿红包,裸露的皮肤晒得通红,因缺少锻炼而憋得胸闷气短、头痛乏力,走路晃悠,一日难耐。
然而,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却是一群年轻的军人。兵,只有十八九;官,最年长的也不到三十,一群名副其实的80后、90后,正是青春张扬、激情燃烧的岁月。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的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合弃安宁、含弃享受,坚守在高原,在那远离都市、寂寞孤独的高山哨卡站岗、巡逻、放哨、守国境,用青春和热血筑牢边防、驻守国门!他们用行动、用青春实践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
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少战士来自云、贵、川,看上去身材也不够魁梧,脱下军装还只是一群毛头小伙儿,但他们干的却是轰轰烈烈、保家为国、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我曾随口问一个山东籍战士:“北方人在这里生活还行吗?”战士腼腆一笑:“挺好的啊,伙食也不错,习惯了就没事儿!”还问过边防连长:“这里电够用吗?”连长平静地告诉我:“夏天水大,电有富裕;冬天缺水,电肯定不足。”又问了一个来自湖北的排长:“从平原到高原反应强烈吗?”排长露出一排白牙:“反应是有的,但这里是我的岗位!”那一刻,我的脸红了,为自己问得如此世俗、如此自我而羞愧!扪心自问,如果换了自己,敢把青春、敢把生命常驻于此吗?
西藏自然的美是季节的、短暂的,一年中更多的时候(大约占到2/3的时间)是残酷的风霜雪雨、高寒缺氧,是大雪封山、寸草不生,是崎岖小道、砾石满山,是阳光暴烈、紫外线超强,是蚊叮虫咬、潮湿难耐,是远离都市,寂寞艰苦,是野兽出没、动物乐园……但边防官兵的精神面貌却令人敬佩地饱满昂扬、活力四射。我注意到,官兵们的寝室窗明几净、洁净无尘,被褥、用具整齐划一,连卫生间也全无死角;连队两大间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种图书、杂志、报纸,不少还是新书;连队还有自己创办的《队报》,并且是全彩带图的,贴近官兵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全军政工网这里也都接通了,官兵们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墙壁上贴满了官兵们的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大棚里各种蔬菜顶花带刺、生机盎然;食堂饭菜飘香、荤索搭配,花样齐全;储物间、装备库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官兵们的文化程度都较高,普遍为高中毕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6人,有的还是地方院校毕业后主动从戎当义务兵的……
我到边防哨卡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时节,但高寒潮湿的边防哨卡夜间的气温却只有0~1摄氏度。然而,我的心、我的血却因年轻的官兵无私大爱、坚韧忠诚、勇于奉献和乐观精神而澎湃沸腾了起来!
我从边防哨卡回,我把敬意、思念和牵挂都留在了那里,衷心祝福年轻的官兵:扎西德勒!
责任编辑 乔 玉
7月下旬,我远赴西藏走进了雅鲁藏布江畔的边防哨所,切身感受了驻守高原的战士们为国戍边的壮志豪情。藏东南的来果桥边防哨所,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高山上,到达来果桥边防哨所的路上,要穿越西藏米林县南伊沟的原始森林,驱车前来的我们着实领教了这里山路的陡峭。
正对着来果桥哨所的山上,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这里离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彼此通过望远镜可以将对方的一切尽收眼底,双方的巡逻队员不时相遇,当然还有双方的定期会晤。
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哨所战士们平时的巡逻任务特别的繁重。战士们告诉我们,他们巡逻一趟要走四天四夜的山路。这一路,先钻密林,再爬雪山。雨雪蚊虫都是小事,关键是密林里根本没有路。巡逻的路途中还要翻越一座刀背山。山脊窄得像刀背,两边是悬崖,只能骑着石头一点点挪。战士们说,走这样的路,必须生死与共。
冬天高寒冻伤,常识告诉人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摄氏度,而这里的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冬天常常冷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穿多厚的衣服都难以御寒;夏天又高热潮湿、蚊叮虫咬,毒蚊巨多,叮咬后常常溃烂流水;氧气稀薄,因海拔越高植被越稀少,氧气也就越少,即使是黄金季节这里的氧气也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80%左右。联合国科技文卫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为生命禁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哨卡所在地周围除官兵自己再也没有其他居民;夏日白天炽热如火的骄阳拥抱着守卡官兵,整个青藏高原都可以说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直射的阳光烤得人头昏脑涨眼发花,而官兵们巡逻的最高点更高达海拔4700米以上;紫外线强烈,凡裸露在外的皮肤往往被灼伤得红肿爆皮,官兵们个个晒得如非洲同胞只剩白牙;险象环生,这里的雨季不时会有山洪暴发,洪流裹挟着泥沙石头瞬间就可以冲断冲毁路桥、埋葬行人;冬天大雪封山,哨卡有长达7个月的封山期,积雪深达1.5米,寸步难行;风多且大,人秋以后呼啸的大风常常一刮就是几天,吹得人睁不开双眼,无路、迷路是常有的事,稍不留神就可能迷路或跌落山崖-温差巨大,夏季昼夜温差达二十多摄氏度,冬季室内外温差更是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很容易患上肺炎、肺气肿等危险的疾病……
山上的物资生活条件也相当简陋。水:是高山上流下的“自来水”;电:自己利用水能发电;菜:自己搭建大棚种植;肉:自己养猪、养鸡,副食基本自给;路:自己动手铺设开辟。训练场地:全员上阵挥镐平整修建,不少设施主要靠官兵的双手搭建……
我在边防哨卡仅仅走马观花地流连了半天,就被成团的蚊子撞脸,无名虫子咬得满腿红包,裸露的皮肤晒得通红,因缺少锻炼而憋得胸闷气短、头痛乏力,走路晃悠,一日难耐。
然而,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却是一群年轻的军人。兵,只有十八九;官,最年长的也不到三十,一群名副其实的80后、90后,正是青春张扬、激情燃烧的岁月。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的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合弃安宁、含弃享受,坚守在高原,在那远离都市、寂寞孤独的高山哨卡站岗、巡逻、放哨、守国境,用青春和热血筑牢边防、驻守国门!他们用行动、用青春实践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
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少战士来自云、贵、川,看上去身材也不够魁梧,脱下军装还只是一群毛头小伙儿,但他们干的却是轰轰烈烈、保家为国、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我曾随口问一个山东籍战士:“北方人在这里生活还行吗?”战士腼腆一笑:“挺好的啊,伙食也不错,习惯了就没事儿!”还问过边防连长:“这里电够用吗?”连长平静地告诉我:“夏天水大,电有富裕;冬天缺水,电肯定不足。”又问了一个来自湖北的排长:“从平原到高原反应强烈吗?”排长露出一排白牙:“反应是有的,但这里是我的岗位!”那一刻,我的脸红了,为自己问得如此世俗、如此自我而羞愧!扪心自问,如果换了自己,敢把青春、敢把生命常驻于此吗?
西藏自然的美是季节的、短暂的,一年中更多的时候(大约占到2/3的时间)是残酷的风霜雪雨、高寒缺氧,是大雪封山、寸草不生,是崎岖小道、砾石满山,是阳光暴烈、紫外线超强,是蚊叮虫咬、潮湿难耐,是远离都市,寂寞艰苦,是野兽出没、动物乐园……但边防官兵的精神面貌却令人敬佩地饱满昂扬、活力四射。我注意到,官兵们的寝室窗明几净、洁净无尘,被褥、用具整齐划一,连卫生间也全无死角;连队两大间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种图书、杂志、报纸,不少还是新书;连队还有自己创办的《队报》,并且是全彩带图的,贴近官兵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全军政工网这里也都接通了,官兵们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墙壁上贴满了官兵们的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大棚里各种蔬菜顶花带刺、生机盎然;食堂饭菜飘香、荤索搭配,花样齐全;储物间、装备库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官兵们的文化程度都较高,普遍为高中毕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6人,有的还是地方院校毕业后主动从戎当义务兵的……
我到边防哨卡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时节,但高寒潮湿的边防哨卡夜间的气温却只有0~1摄氏度。然而,我的心、我的血却因年轻的官兵无私大爱、坚韧忠诚、勇于奉献和乐观精神而澎湃沸腾了起来!
我从边防哨卡回,我把敬意、思念和牵挂都留在了那里,衷心祝福年轻的官兵:扎西德勒!
责任编辑 乔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