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边防哨卡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少战士来自云、贵、川,看上去身材也不够魁梧,脱下军装还只是一群毛头小伙儿,但他们干的却是轰轰烈烈、保家为国、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7月下旬,我远赴西藏走进了雅鲁藏布江畔的边防哨所,切身感受了驻守高原的战士们为国戍边的壮志豪情。藏东南的来果桥边防哨所,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高山上,到达来果桥边防哨所的路上,要穿越西藏米林县南伊沟的原始森林,驱车前来的我们着实领教了这里山路的陡峭。
  正对着来果桥哨所的山上,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这里离边境线的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彼此通过望远镜可以将对方的一切尽收眼底,双方的巡逻队员不时相遇,当然还有双方的定期会晤。
  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哨所战士们平时的巡逻任务特别的繁重。战士们告诉我们,他们巡逻一趟要走四天四夜的山路。这一路,先钻密林,再爬雪山。雨雪蚊虫都是小事,关键是密林里根本没有路。巡逻的路途中还要翻越一座刀背山。山脊窄得像刀背,两边是悬崖,只能骑着石头一点点挪。战士们说,走这样的路,必须生死与共。
  冬天高寒冻伤,常识告诉人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摄氏度,而这里的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冬天常常冷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穿多厚的衣服都难以御寒;夏天又高热潮湿、蚊叮虫咬,毒蚊巨多,叮咬后常常溃烂流水;氧气稀薄,因海拔越高植被越稀少,氧气也就越少,即使是黄金季节这里的氧气也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80%左右。联合国科技文卫组织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为生命禁区,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哨卡所在地周围除官兵自己再也没有其他居民;夏日白天炽热如火的骄阳拥抱着守卡官兵,整个青藏高原都可以说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直射的阳光烤得人头昏脑涨眼发花,而官兵们巡逻的最高点更高达海拔4700米以上;紫外线强烈,凡裸露在外的皮肤往往被灼伤得红肿爆皮,官兵们个个晒得如非洲同胞只剩白牙;险象环生,这里的雨季不时会有山洪暴发,洪流裹挟着泥沙石头瞬间就可以冲断冲毁路桥、埋葬行人;冬天大雪封山,哨卡有长达7个月的封山期,积雪深达1.5米,寸步难行;风多且大,人秋以后呼啸的大风常常一刮就是几天,吹得人睁不开双眼,无路、迷路是常有的事,稍不留神就可能迷路或跌落山崖-温差巨大,夏季昼夜温差达二十多摄氏度,冬季室内外温差更是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很容易患上肺炎、肺气肿等危险的疾病……
  山上的物资生活条件也相当简陋。水:是高山上流下的“自来水”;电:自己利用水能发电;菜:自己搭建大棚种植;肉:自己养猪、养鸡,副食基本自给;路:自己动手铺设开辟。训练场地:全员上阵挥镐平整修建,不少设施主要靠官兵的双手搭建……
  我在边防哨卡仅仅走马观花地流连了半天,就被成团的蚊子撞脸,无名虫子咬得满腿红包,裸露的皮肤晒得通红,因缺少锻炼而憋得胸闷气短、头痛乏力,走路晃悠,一日难耐。
  然而,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却是一群年轻的军人。兵,只有十八九;官,最年长的也不到三十,一群名副其实的80后、90后,正是青春张扬、激情燃烧的岁月。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的官兵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合弃安宁、含弃享受,坚守在高原,在那远离都市、寂寞孤独的高山哨卡站岗、巡逻、放哨、守国境,用青春和热血筑牢边防、驻守国门!他们用行动、用青春实践着自己的铮铮誓言: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
  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不少战士来自云、贵、川,看上去身材也不够魁梧,脱下军装还只是一群毛头小伙儿,但他们干的却是轰轰烈烈、保家为国、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我曾随口问一个山东籍战士:“北方人在这里生活还行吗?”战士腼腆一笑:“挺好的啊,伙食也不错,习惯了就没事儿!”还问过边防连长:“这里电够用吗?”连长平静地告诉我:“夏天水大,电有富裕;冬天缺水,电肯定不足。”又问了一个来自湖北的排长:“从平原到高原反应强烈吗?”排长露出一排白牙:“反应是有的,但这里是我的岗位!”那一刻,我的脸红了,为自己问得如此世俗、如此自我而羞愧!扪心自问,如果换了自己,敢把青春、敢把生命常驻于此吗?
  西藏自然的美是季节的、短暂的,一年中更多的时候(大约占到2/3的时间)是残酷的风霜雪雨、高寒缺氧,是大雪封山、寸草不生,是崎岖小道、砾石满山,是阳光暴烈、紫外线超强,是蚊叮虫咬、潮湿难耐,是远离都市,寂寞艰苦,是野兽出没、动物乐园……但边防官兵的精神面貌却令人敬佩地饱满昂扬、活力四射。我注意到,官兵们的寝室窗明几净、洁净无尘,被褥、用具整齐划一,连卫生间也全无死角;连队两大间图书室里摆满了各种图书、杂志、报纸,不少还是新书;连队还有自己创办的《队报》,并且是全彩带图的,贴近官兵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全军政工网这里也都接通了,官兵们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墙壁上贴满了官兵们的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大棚里各种蔬菜顶花带刺、生机盎然;食堂饭菜飘香、荤索搭配,花样齐全;储物间、装备库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官兵们的文化程度都较高,普遍为高中毕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6人,有的还是地方院校毕业后主动从戎当义务兵的……
  我到边防哨卡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时节,但高寒潮湿的边防哨卡夜间的气温却只有0~1摄氏度。然而,我的心、我的血却因年轻的官兵无私大爱、坚韧忠诚、勇于奉献和乐观精神而澎湃沸腾了起来!
  我从边防哨卡回,我把敬意、思念和牵挂都留在了那里,衷心祝福年轻的官兵:扎西德勒!
  
  责任编辑 乔 玉
其他文献
这是一面“战斗者”的旗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红旗汽车连”官兵用忠诚和执着、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被中朝联合空军司令部授予“保战鹰升空作战,抗美援朝胜利做贡献”锦旗。  这是一面“开拓者”的旗帜:自70年代起,从此发轫的“两红”评比活动、《汽车兵职责道德规范》、《文明服务公约》和《安全行车法》先后被全军推广,成为汽车部队的“全军活动”、“全军规范”、“全军公约”和“全
期刊
一批批毕业学员纷纷离校,告别四年朝夕相处的队干部、教员和同学,奔赴第一任职岗位。临行前,很多毕业学员都纷纷将一些有用的东西赠送给师弟师妹们,那分难舍难分之情更显得珍贵。那些小礼物是情谊的化身,又是一种期待,一股力量;那些小礼物。每一件部诉说着一个故事。    一袋单兵作战干粮:为你“吃情”    室友张力有“夜猫子”习性,一到晚上精力就特别旺盛,常常加班学习到很晚,但是肚子也常常饿得咕咕叫,常常吃
期刊
世人常说:草木一秋,人生一回。他却说:“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也许劫后重生比只活一回的生命内涵更丰富,体悟更深刻。常言道:人生有限,生命无价。有人把无价的生命活成了有价。他不肯拿原则做交易,把有限的生命活成了无价,成就了生命价值的新高度。周健——徐州空军学院一名普通教员,用他那并没有像名字中所希冀的“健”康、“健”全的身体,书写了一部关于人生、生命价值的教材。    生命突遭劫难    2000年
期刊
在利比里亚民众送行队伍中,我又见到了那位黑人妇女,她是赶了5个小时的山路,带着香蕉和芒果前来与恩人话别的,因为她知道自己血管里同样流淌着中国军人的血液。  这事还要从2007年4月12日说起。  4月12日凌晨3时30分,正在值班的内科医生张笋突然接到当地无国界Merlin医院打来的电话,请求派医生为一名生命垂危的宫外孕患者实施急诊手术。  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这项任务不属于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保障和
期刊
去年10月,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五批赴黎巴嫩维和二级医院的一员,远赴中东战场,开始为期8个月的维和征程。    NO1:肩负使命踏征程    经过近两个月的全封闭集训,我们终于要奔赴黎巴嫩。26日出征那天,我紧紧抱着两岁的女儿,和爱人一起,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的和谐广场照了一张全家福。  欢送仪式现场,军区首长和各单位领导前来送行。军乐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向国旗庄严宣誓:忠诚于党,忠于祖
期刊
84排平房,你不只是一栋遮风挡雨的普通住所。你就像一座碑,见证着国家和军队发展的一段履痕,记录着我逝去的青春岁月。  在总政黄寺大院居住过15年以上的住户都知道,在大院西南门内侧靠西的位置,有一栋编号为84的歇山屋顶式青砖灰瓦内廊式平房。我们亲切地称它为84排平房。  听先前搬来这排平房的老住户说,84排平房可有年头了。它原是日本侵略者的营房,还有的说是日军的马厩,斗转星移,政权更迭,改建后成为总
期刊
布卡武国际SOS儿童村创建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里收养着150多名因战乱和疾病被遗弃的孤儿。5月30日早晨,我军第十一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再次走进布卡武SOS儿童村,和这里的孩子们共同庆祝刚果(金)母亲节和即将到来的国际儿童节。    家中飘来饺子香    医疗队女医生乔晓萍、杜晓娟、王改琴为了能在母亲节给孩子们做一桌丰盛的中国菜,提前一天就泡在炊事班准备了。她们在丽莎妈妈家开灶做饭(儿童村每
期刊
  
期刊
二十岁的人生,是含苞待放的缤纷花季,脱却了最初的懵懂,多了几分成熟,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自己二十岁的生日。本期笑脸《我和我的二十岁之梦想篇》中的主人公们,当秋风吹散十八岁幻想,这群二十岁的年轻人站在了绿色的风景线上,经过在军营的磨练,他们蜕变成训练有素的钢铁战士,因为当兵,他们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留下了人生之旅的珍贵一页。——编者  1 从穿上军装的那刻起,他们就带着美好的憧憬,梦想成为一名练兵场上
期刊
初秋的衡水大地,秀木葱郁,绿意盎然,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为了酷爱的芍药花开,他毅然告别舒适的生活和如火的事业,重回这个对他无私养育、恩重如山的村庄。孜孜耕耘3年间,他凭借退伍军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和共产党员的公仆之心,使村民的生活像芍药花一样美丽绽放。  他就是第二炮兵退伍战士、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在他自己设计的一方小小名片上,我们看到正面印着鲜红党旗、背面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