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要结合自身的基础和特点。本文试图通过英国卡迪夫大学学科建设的介绍,结合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从而在借鉴卡迪夫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卡迪夫大学
一、英国卡迪夫大学学科建设
(一)卡迪夫大学简介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位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市中心。整个威尔士地区一共只有13所大学。截至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大学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声音。卡迪夫市人口300万,以少数民族为主,使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卡迪夫市是一个煤港城市,在英国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英格兰地区要落后很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卡迪夫大学实施了三大战略举措,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在相对落后经济基础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2年:该校在英国排名第34位,世界约300位。1996年:英国第15位,世界约200位。2002年:在英国政府RAE研究排名中雄居第7位,进入世界100位,成为英国18所名校联盟"Russell Group"的核心成员。
(二)卡迪夫大学学科建设--突破重点学科
在卡迪夫大学的合并方案中,重中之重是选择重点学科突破,尽快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学科。 由学校管理团队几个核心人物领衔制订的发展规划,认真研究了全球科技发展状况和英国一流高校的情况,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选择:生物医学、心理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这三个学科,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为了加快建设这个学科,他们不惜代价地从剑桥大学挖来了该领域最著名的教授。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再次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这个学科上得非常快,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获得了北美生物医学奖。据说获得这个奖项的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把原来各自独立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结合起来研究,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产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英国专家说,卡迪夫大学生物医学学科的崛起,不只是理科和工科资源整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选择优势项目,实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突破的结果。
原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的心理学具有学科优势,但是没有工程基础;原威尔士科技大学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础。合并后,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科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如虎添翼,很快达到了英国5星级学科水平。在英国,5星级是学科的最高水平;5级、4级是优秀水平。如果学科评估达不到4级、5级和5星级水平,就得不到有高等教育基金会的拨款。全英国,心理学5星级学科只有3家,卡迪夫的心理学院是全英最大的一家;生物学5星级学科只有4家。
合并后另一个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科,它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科成果直接为卡迪夫城市建设所使用。这个学科的建设依靠理科和文科的交叉取得成功,现在名列全英国第一,和美国、德国的相应学科并列世界前三名。当地政府特意为卡迪夫大学捐赠一栋大楼,以示谢意。 到1996年,卡迪夫大学的28个学科中,一半以上的学科达到了"5星级水平"。经过评估,该校在英国的排名从第34名跃升到第15位,翻了一番。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学科建设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课题,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对学科建设的探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和趋势,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科建设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问题。
(一)学科壁垒坚固,学科发展较为单一
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素材以及知识陈述的语言符号、方式、体系等有诸多不同,使得学科之间有"隔行如隔山"之感。一些学科的专家对另外一些学科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处于不同学科的人,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可能很少打交道;而处于同一学科的人,即使远隔千里、跨越国界,他们也有可能保持长期的联系。以学术为职业生活的学者、专家,受其所处的学科影响,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方面也表现出差异较大的学科风格和学科人格。
(二)学科布局缺乏总体规划, 基础学科薄弱
同世界知名的大学相比,我国许多高校学科规模小而分散,基础学科力量薄弱,即使是有些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合并,有了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但离学科间真正交叉融合还有相当距离。此外,高校在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中,追求流行、热门学科,盲目进行学科扩张,导致基础学科不受重视,发展迟缓,破坏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导致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缺乏基础支撑,从而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学科带头人缺乏,队伍结构不尽科学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而学科带头人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队伍。当然,除了拥有领军人物外,还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三、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力争集中突破
高校的学科体系,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架构上都是极为复杂的。与其他产业的结构一样,高校学科体系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仍然应该坚持综合化、纵深化的发展方向。综合化是指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在横向规模上的扩展应该继续坚持,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而言,它们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综合化这个显著特点,将这个特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除了综合性的大学以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一些专业院校,这些以专业发展为特色的高校要求在专业化程度上进一步加深,真正地将专业做深、做精,才能体现出专业性院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全面发展
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储备和前提,创新研究的突破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为高校全方位发展起着支撑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基础学科受市场经济冲击很大,已经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已经清楚地看到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在内部为基础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对基础学科实行倾斜政策,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基础学科达到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水平。
(三)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依靠的是学术队伍。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学科队伍的汇聚一方面提升了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都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2] 余国扬.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 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4] 王梅,陈士俊,王怡然.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6] 兰先芳.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 王梅,王怡然,陈士俊.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J].高教探索,2008(2).
[8] 戚世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创建高水平大学进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卡迪夫大学
一、英国卡迪夫大学学科建设
(一)卡迪夫大学简介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位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市中心。整个威尔士地区一共只有13所大学。截至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大学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声音。卡迪夫市人口300万,以少数民族为主,使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卡迪夫市是一个煤港城市,在英国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英格兰地区要落后很多。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卡迪夫大学实施了三大战略举措,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在相对落后经济基础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2年:该校在英国排名第34位,世界约300位。1996年:英国第15位,世界约200位。2002年:在英国政府RAE研究排名中雄居第7位,进入世界100位,成为英国18所名校联盟"Russell Group"的核心成员。
(二)卡迪夫大学学科建设--突破重点学科
在卡迪夫大学的合并方案中,重中之重是选择重点学科突破,尽快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学科。 由学校管理团队几个核心人物领衔制订的发展规划,认真研究了全球科技发展状况和英国一流高校的情况,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选择:生物医学、心理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这三个学科,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为了加快建设这个学科,他们不惜代价地从剑桥大学挖来了该领域最著名的教授。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再次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这个学科上得非常快,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获得了北美生物医学奖。据说获得这个奖项的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把原来各自独立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结合起来研究,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产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英国专家说,卡迪夫大学生物医学学科的崛起,不只是理科和工科资源整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选择优势项目,实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突破的结果。
原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的心理学具有学科优势,但是没有工程基础;原威尔士科技大学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础。合并后,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科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如虎添翼,很快达到了英国5星级学科水平。在英国,5星级是学科的最高水平;5级、4级是优秀水平。如果学科评估达不到4级、5级和5星级水平,就得不到有高等教育基金会的拨款。全英国,心理学5星级学科只有3家,卡迪夫的心理学院是全英最大的一家;生物学5星级学科只有4家。
合并后另一个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科,它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科成果直接为卡迪夫城市建设所使用。这个学科的建设依靠理科和文科的交叉取得成功,现在名列全英国第一,和美国、德国的相应学科并列世界前三名。当地政府特意为卡迪夫大学捐赠一栋大楼,以示谢意。 到1996年,卡迪夫大学的28个学科中,一半以上的学科达到了"5星级水平"。经过评估,该校在英国的排名从第34名跃升到第15位,翻了一番。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学科建设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课题,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对学科建设的探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和趋势,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科建设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问题。
(一)学科壁垒坚固,学科发展较为单一
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素材以及知识陈述的语言符号、方式、体系等有诸多不同,使得学科之间有"隔行如隔山"之感。一些学科的专家对另外一些学科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处于不同学科的人,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可能很少打交道;而处于同一学科的人,即使远隔千里、跨越国界,他们也有可能保持长期的联系。以学术为职业生活的学者、专家,受其所处的学科影响,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方面也表现出差异较大的学科风格和学科人格。
(二)学科布局缺乏总体规划, 基础学科薄弱
同世界知名的大学相比,我国许多高校学科规模小而分散,基础学科力量薄弱,即使是有些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合并,有了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但离学科间真正交叉融合还有相当距离。此外,高校在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中,追求流行、热门学科,盲目进行学科扩张,导致基础学科不受重视,发展迟缓,破坏了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导致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科缺乏基础支撑,从而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学科带头人缺乏,队伍结构不尽科学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而学科带头人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队伍。当然,除了拥有领军人物外,还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三、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力争集中突破
高校的学科体系,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架构上都是极为复杂的。与其他产业的结构一样,高校学科体系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仍然应该坚持综合化、纵深化的发展方向。综合化是指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在横向规模上的扩展应该继续坚持,特别是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而言,它们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综合化这个显著特点,将这个特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除了综合性的大学以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一些专业院校,这些以专业发展为特色的高校要求在专业化程度上进一步加深,真正地将专业做深、做精,才能体现出专业性院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支撑学科全面发展
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储备和前提,创新研究的突破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上,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为高校全方位发展起着支撑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基础学科受市场经济冲击很大,已经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各高校已经清楚地看到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在内部为基础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对基础学科实行倾斜政策,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基础学科达到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水平。
(三)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依靠的是学术队伍。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学科队伍的汇聚一方面提升了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结构,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都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2] 余国扬.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3] 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4] 王梅,陈士俊,王怡然.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6] 兰先芳.浅谈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 王梅,王怡然,陈士俊.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J].高教探索,2008(2).
[8] 戚世钧.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创建高水平大学进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