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将对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不仅对丰富教学资源,更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文中对构建《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的价值、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合理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抗震工程学 案例库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254-01
一、《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抗震工程研究和设计是减轻和防止地震灾害的重要基础。抗震工程是利用工程手段解决地震灾害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护的学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震和地震动的基本知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隔震及减震等,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点: 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由于上述的这些特点,抗震工程学的教学存在较大困难。教师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如何扎实地掌握结构抗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抗震工程学》实用性强,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很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只是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尤其是以注重专业实践为目的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讲,这样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抗震工程学》课程主要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作用计算和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方法,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验算及抗震构造措施,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势。该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广、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是联系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的纽带。《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将对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不仅对丰富教学资源,更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二、《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价值及意义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教研[2016] 4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我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抗震工程学》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以及华北理工大学近些年科研积累,开展该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抗震工程学》案例教学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抗震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构建体系、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加强抗震工程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此为契机带动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证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抗震工程学科以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计划及合作项目为纽带,开设“新型建筑结构”学科方向,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搭建多元创新协同服务平台,服务社会效果明显,形成工业化建筑体系设计、连接及抗震性能、产业规划等学科方向。该方向经过发展逐步形成“实践型”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型”科技协作平台、“智库型”社会服务平台等三大特色平台,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學术成果,得到业内认可。带头人在中国建筑学会等担任理事或专家委员会成员,成立唐山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住建部等联合主编全国首套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主持编写“河北省钢结构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助力唐山市申请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通过高质量的科研项目过程积累,其中试验、理论与计算均保留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创新思想的出现,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都将为丰富《抗震工程学》案例式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且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 2013(1):38-48.
[2]张文学,叶芃.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理论课教学,2008(11):38-40.
【关键词】抗震工程学 案例库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254-01
一、《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抗震工程研究和设计是减轻和防止地震灾害的重要基础。抗震工程是利用工程手段解决地震灾害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护的学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震和地震动的基本知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隔震及减震等,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点: 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由于上述的这些特点,抗震工程学的教学存在较大困难。教师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如何扎实地掌握结构抗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抗震工程学》实用性强,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很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只是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尤其是以注重专业实践为目的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讲,这样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抗震工程学》课程主要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作用计算和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方法,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验算及抗震构造措施,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势。该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广、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是联系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和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的纽带。《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将对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不仅对丰富教学资源,更为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综合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二、《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价值及意义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冀教研[2016] 4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我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抗震工程学》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以及华北理工大学近些年科研积累,开展该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抗震工程学》案例教学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抗震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构建体系、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加强抗震工程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案例库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此为契机带动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证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抗震工程学科以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计划及合作项目为纽带,开设“新型建筑结构”学科方向,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搭建多元创新协同服务平台,服务社会效果明显,形成工业化建筑体系设计、连接及抗震性能、产业规划等学科方向。该方向经过发展逐步形成“实践型”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型”科技协作平台、“智库型”社会服务平台等三大特色平台,获得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學术成果,得到业内认可。带头人在中国建筑学会等担任理事或专家委员会成员,成立唐山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住建部等联合主编全国首套建筑产业现代化系列教材;主持编写“河北省钢结构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助力唐山市申请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通过高质量的科研项目过程积累,其中试验、理论与计算均保留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创新思想的出现,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都将为丰富《抗震工程学》案例式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抗震工程学》课程教学案例(库)等教学资源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且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 2013(1):38-48.
[2]张文学,叶芃.武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调查报告[J].理论课教学,2008(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