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段时间,我身边一些年轻人说话总爱拿腔作调,不是“本宫近日肠胃不适,订外卖订清淡些的尚可”,就是“朕昨日偶染风寒,中午就不陪你们这些小奴才去打羽毛球了”等等。后来才知道这些话都源自于网络和荧屏上热播的“宫斗剧”,大家拿文艺作品里角色的对白相互调侃,可见其喜闻乐见之程度。我虽说不以为意,可也常会因此而想起当年读过的《宫女回忆录》,感觉宫女们记述的清宫仿佛与如今各种文艺作品里的清宫完全不是一个所在。宫女们口述实录的清宫,别说是嫔妃乃至丫鬟动不动就跟皇帝插科打诨了,就是站立不语都不能摇来晃去——搞不好就是一顿板子伺候。而一般妃子,即便是皇上爱看的,见了皇上也低眉顺眼,哪有喜不自禁满脸跑眉毛的?不过,我倒并不对此特别当真,明白许多人爱看这类作品就是图个乐呵,要的就是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真想研究清史的怕没人从“宫斗剧”里找参照。就像有人说的那样,这种东西原本就是“不当真,只当乐”的,随便看看罢了。
还有可以不当真的。有朋友请客,说是清宫御宴,饭店老板的祖上当年在御膳房干过,所以家里藏着乾隆过年时宴请文武百官的菜谱。对这种事儿我最多在心里“呵呵”两声,并不当真,因了手头就有乾隆71岁那年于除夕夜宴请文武百官的所谓菜单。以猪肉为主,用了65斤,还有少部分牛羊鸡肉,完全没有蔬菜。意想不到的是烹饪过程——大锅白煮,除了稍許盐,不放任何调料。大过年的,苦了一帮文武百官。倒是一旁伺候的太监精明,早早的把草纸浸泡在酱油等调料中,于宴席中再将草纸卖给面对白煮肉大眼瞪小眼的大臣,以供他们蘸白煮肉吃。要不是史料里言之凿凿,我也想不通乾隆怎么会让满朝文武除夕夜一起吃白水煮肉,皇帝老儿的脑洞果然是比较大啊!
有没必要当真的,自然就有必须当真的。在网络文学中,“架空”本是个“大词”,最早的所谓“架空,是指既搞不清具体年代,也没有具体历史人物参照,完全靠漫无边际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故事和作品。但后来又冒出来所谓“半架空”,即用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辅之以编造出来的故事。之前某些作品对康熙、乾隆、刘罗锅等人的演绎其实走的就是“架空”这条路子,但一般未出大圈儿,甭管是下江南还是微服私访,就算许多事情没有实锤,至少有传说,因此编出来的故事也无伤大雅。但之后的某些所谓“半架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对明史感兴趣的人多半都知道李定国。他原是张献忠于儿子,后投诚南明,遂成南明最后的擎天柱。他曾在桂林之战和衡阳之战连斩清亲王两名,歼清军十万,打破自努尔哈赤辽东起兵数十年八旗兵野战无敌之神话。后保护永历皇帝退至缅甸,永历帝被吴三桂掠走杀害后,在云南和缅甸一带坚持抗清的李定国悲愤交加,染疾而亡。就是这样一抗清名将,却有作品将其“改编”成杀死妻女并剃发易服归顺清朝的人,作品还“设计”了清宫一太监为李定国孪生兄弟,而李定国的爱女则被“安排”爱上了康熙……实在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大胆更狗血的“改编”了,看着或许热闹,可这样的编剧拿历史“不当真”,怕等想当真的时候都来不及了。
还有些问题,在我看来与当真不当真关系不大。比如说李白的长相,本来李白长啥样儿不是个问题,至少我之前就从没想过这一问题。唐人魏颢是李白粉丝,曾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意思是眼睛如大灯,大嘴如老虎。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通过唐玄宗的嘴一会儿说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一会儿又说“此人固穷相”,不知是唐玄宗说话有问题,还是李白长得不好形容。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曾自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唐朝的尺有大尺和小尺之分,参照考古发掘的唐尺,其长度从29.4厘米到31.7厘米不等,以30厘米居多,李白自称“不满七尺”,其身高应在两米左右。
正因这些记载,才有了李白系汉人还是胡人之争。但在我看来,李白无论是中土汉人,还是西域胡人,都是当时盛唐治下抑或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无疑,其人其文早已和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他的伟大与他的高矮胖瘦无关,只与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相关。因此,此类考证无非是打着学问的幌子,吸引眼球而已。
摘自《今晚报》2019年5月5日
还有可以不当真的。有朋友请客,说是清宫御宴,饭店老板的祖上当年在御膳房干过,所以家里藏着乾隆过年时宴请文武百官的菜谱。对这种事儿我最多在心里“呵呵”两声,并不当真,因了手头就有乾隆71岁那年于除夕夜宴请文武百官的所谓菜单。以猪肉为主,用了65斤,还有少部分牛羊鸡肉,完全没有蔬菜。意想不到的是烹饪过程——大锅白煮,除了稍許盐,不放任何调料。大过年的,苦了一帮文武百官。倒是一旁伺候的太监精明,早早的把草纸浸泡在酱油等调料中,于宴席中再将草纸卖给面对白煮肉大眼瞪小眼的大臣,以供他们蘸白煮肉吃。要不是史料里言之凿凿,我也想不通乾隆怎么会让满朝文武除夕夜一起吃白水煮肉,皇帝老儿的脑洞果然是比较大啊!
有没必要当真的,自然就有必须当真的。在网络文学中,“架空”本是个“大词”,最早的所谓“架空,是指既搞不清具体年代,也没有具体历史人物参照,完全靠漫无边际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故事和作品。但后来又冒出来所谓“半架空”,即用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辅之以编造出来的故事。之前某些作品对康熙、乾隆、刘罗锅等人的演绎其实走的就是“架空”这条路子,但一般未出大圈儿,甭管是下江南还是微服私访,就算许多事情没有实锤,至少有传说,因此编出来的故事也无伤大雅。但之后的某些所谓“半架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对明史感兴趣的人多半都知道李定国。他原是张献忠于儿子,后投诚南明,遂成南明最后的擎天柱。他曾在桂林之战和衡阳之战连斩清亲王两名,歼清军十万,打破自努尔哈赤辽东起兵数十年八旗兵野战无敌之神话。后保护永历皇帝退至缅甸,永历帝被吴三桂掠走杀害后,在云南和缅甸一带坚持抗清的李定国悲愤交加,染疾而亡。就是这样一抗清名将,却有作品将其“改编”成杀死妻女并剃发易服归顺清朝的人,作品还“设计”了清宫一太监为李定国孪生兄弟,而李定国的爱女则被“安排”爱上了康熙……实在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大胆更狗血的“改编”了,看着或许热闹,可这样的编剧拿历史“不当真”,怕等想当真的时候都来不及了。
还有些问题,在我看来与当真不当真关系不大。比如说李白的长相,本来李白长啥样儿不是个问题,至少我之前就从没想过这一问题。唐人魏颢是李白粉丝,曾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意思是眼睛如大灯,大嘴如老虎。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通过唐玄宗的嘴一会儿说李白“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一会儿又说“此人固穷相”,不知是唐玄宗说话有问题,还是李白长得不好形容。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曾自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唐朝的尺有大尺和小尺之分,参照考古发掘的唐尺,其长度从29.4厘米到31.7厘米不等,以30厘米居多,李白自称“不满七尺”,其身高应在两米左右。
正因这些记载,才有了李白系汉人还是胡人之争。但在我看来,李白无论是中土汉人,还是西域胡人,都是当时盛唐治下抑或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无疑,其人其文早已和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他的伟大与他的高矮胖瘦无关,只与他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相关。因此,此类考证无非是打着学问的幌子,吸引眼球而已。
摘自《今晚报》201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