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的作答并不只是“跟着感觉走”,它同样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可循。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是较常见的题型,原先做这类题时,我往往是先扫一遍文章,然后便开始凭记亿答题。现在通过学习,我懂得重要的词语是一定要还原至文章中,结合特定语境乃至个别语句来理解。
例如2008高考江西卷中第16题的第一问中提到的“朦胧的敬慕”一词,并未直接在文章中出现,于是需要返回文章中寻找相关词语。细读文章便可以找到“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等句子。不难发现,句中都提到“孩子”“伟大的人格”等相关字眼,再结合作者所举的“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无一例外都涉及“孩子”“伟大的人格”的概念。于是便可以肯定,“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与“孩子”和“伟大的人格”有关。进行整理后就得到“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这个答案。
作用题一直是令我比较头痛的题型,类似于“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全文”之类的明显的语句与段落还稍好一点,尤其是突然在文中冒出的一个一时半会令人难以理解的句子,而题目又偏偏要求谈这种句子的作用,这是最让我担心的。
例如2008高考全国卷I中第17题的第2问,要求回答引用郭小川诗句的作用。作者引用的郭小川的诗句,乍一看与“苍凉美”并无多大关系,但诗句对阳关的赞美已在言表,而文句的气势不凡,自然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有了这点认识之后再来看引文。首先,引文位于文末,自然要联系到文章的开头,而开头恰有作者提出的“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的问题,所以从形式而言,它应当是呼应开头,而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刻意在文末用的文句。往往有点明主旨或是暗示主题之用,而引文气势豪迈,又同时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由于对特殊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我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苦恼了。
最后我要说:答阅读题,掌握了规律,其实不难。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是较常见的题型,原先做这类题时,我往往是先扫一遍文章,然后便开始凭记亿答题。现在通过学习,我懂得重要的词语是一定要还原至文章中,结合特定语境乃至个别语句来理解。
例如2008高考江西卷中第16题的第一问中提到的“朦胧的敬慕”一词,并未直接在文章中出现,于是需要返回文章中寻找相关词语。细读文章便可以找到“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等句子。不难发现,句中都提到“孩子”“伟大的人格”等相关字眼,再结合作者所举的“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无一例外都涉及“孩子”“伟大的人格”的概念。于是便可以肯定,“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与“孩子”和“伟大的人格”有关。进行整理后就得到“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这个答案。
作用题一直是令我比较头痛的题型,类似于“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全文”之类的明显的语句与段落还稍好一点,尤其是突然在文中冒出的一个一时半会令人难以理解的句子,而题目又偏偏要求谈这种句子的作用,这是最让我担心的。
例如2008高考全国卷I中第17题的第2问,要求回答引用郭小川诗句的作用。作者引用的郭小川的诗句,乍一看与“苍凉美”并无多大关系,但诗句对阳关的赞美已在言表,而文句的气势不凡,自然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有了这点认识之后再来看引文。首先,引文位于文末,自然要联系到文章的开头,而开头恰有作者提出的“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的问题,所以从形式而言,它应当是呼应开头,而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刻意在文末用的文句。往往有点明主旨或是暗示主题之用,而引文气势豪迈,又同时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由于对特殊句子在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我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苦恼了。
最后我要说:答阅读题,掌握了规律,其实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