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激趣”型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他们学习兴趣和效率。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如何开展“激趣”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激趣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小学生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情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努力构建“激趣”课堂,希望学生在趣味性课堂之上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提出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感兴趣的环境中快速汲取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节时,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激趣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一上课,教师便说道:“同学们,周日老师去逛街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其中帽子12.55元,手套5.65元,你能帮助我计算一下我一共需要支付商家多少钱吗?”一学生道:“可以将两者加起来,但是我们还没学习过怎样计算小数之间的加法!”另外一学生道:“这还不简单,12.55元等于12元加上0.55元,5.65元等于5元加上0.65元,所以将12和5加在一起得到17元,而0.55和0.65太小了,可以忽略掉!”教师道:“商家不给便宜,一定要计算出正确的价格,那我们如何得出0.55和0.65的和呢?”学生不语,教师随即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列竖式进行,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数和数对齐,在计算时可以将小数点移下来,数与数加法计算和整数是一样的,大家尝试计算一下!”学生开始计算,教师随之将小数加减法技巧讲解给他们。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巧妙制造教学“悬念”,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悬念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必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中制造悬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悬念性较强的数学“激趣”课堂中,既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又能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一节时,教师通过巧妙地知道悬念,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一上课,教师说道:“如果知道某个同学在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我能很快得出下个星期他大概会丢掉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说道:“这不可能,还没发生的事情,你怎么能猜到呢?”教师道:“假如一名同学在家从周一到周日丢弃垃圾袋的个数分别为1、3、2、3、2、6、4,那么他下一个星期每天可能丢掉3个左右!”学生道:“可能,也行他前几天丢的少,后几天丢的多,又或者他购物了使用了很多垃圾袋呢?”教师随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刚才丢垃圾袋个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巧妙地制造“悬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现动手操作实践教学,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他们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和了解整个世界,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构建“激趣”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学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彻底消除他们“厌学”心理。学生在数学实践课堂中,积极性和效率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可以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一节时,教师道:“同学们,你们能够猜测出两支筷子或者木棍同时落体时,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一学生说道:“两根筷子可能交织在一起,也可能相互分离开!”教师道:“回答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能不能按照这位同学所描述的两种情况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呢,画完后和同桌比較一下,观察一下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立即动手画了起来,有人很快画完后看着同桌画,并说道:“我们两个人画出来的还是不一样,你看这组相交的直线,我画的的比较倾斜,你画的比较直!”还有学生道:“我和同桌画出的不在一起的两直线也不同,他画出的两根线距离较远,我画的两根线距离较近!”教师接着引导他们通过不断延伸两直线,观察两直线是不是相交线,并引出平行线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动手实践教学构建激趣课堂,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一言蔽之,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构建“激趣”课堂,使得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在能够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地学习新知、或者新技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碧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激趣教学的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6):107-107.
[2]胡海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激趣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6(25):72-7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激趣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小学生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情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努力构建“激趣”课堂,希望学生在趣味性课堂之上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提出的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感兴趣的环境中快速汲取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节时,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激趣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致。一上课,教师便说道:“同学们,周日老师去逛街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其中帽子12.55元,手套5.65元,你能帮助我计算一下我一共需要支付商家多少钱吗?”一学生道:“可以将两者加起来,但是我们还没学习过怎样计算小数之间的加法!”另外一学生道:“这还不简单,12.55元等于12元加上0.55元,5.65元等于5元加上0.65元,所以将12和5加在一起得到17元,而0.55和0.65太小了,可以忽略掉!”教师道:“商家不给便宜,一定要计算出正确的价格,那我们如何得出0.55和0.65的和呢?”学生不语,教师随即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列竖式进行,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数和数对齐,在计算时可以将小数点移下来,数与数加法计算和整数是一样的,大家尝试计算一下!”学生开始计算,教师随之将小数加减法技巧讲解给他们。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巧妙制造教学“悬念”,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悬念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必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可以巧妙地在课堂中制造悬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悬念性较强的数学“激趣”课堂中,既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又能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例如,学生在学习“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一节时,教师通过巧妙地知道悬念,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一上课,教师说道:“如果知道某个同学在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我能很快得出下个星期他大概会丢掉多少个垃圾袋!”学生说道:“这不可能,还没发生的事情,你怎么能猜到呢?”教师道:“假如一名同学在家从周一到周日丢弃垃圾袋的个数分别为1、3、2、3、2、6、4,那么他下一个星期每天可能丢掉3个左右!”学生道:“可能,也行他前几天丢的少,后几天丢的多,又或者他购物了使用了很多垃圾袋呢?”教师随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刚才丢垃圾袋个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巧妙地制造“悬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现动手操作实践教学,构建数学“激趣”课堂
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他们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和了解整个世界,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构建“激趣”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学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彻底消除他们“厌学”心理。学生在数学实践课堂中,积极性和效率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可以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一节时,教师道:“同学们,你们能够猜测出两支筷子或者木棍同时落体时,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一学生说道:“两根筷子可能交织在一起,也可能相互分离开!”教师道:“回答得非常正确,那同学们能不能按照这位同学所描述的两种情况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呢,画完后和同桌比較一下,观察一下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立即动手画了起来,有人很快画完后看着同桌画,并说道:“我们两个人画出来的还是不一样,你看这组相交的直线,我画的的比较倾斜,你画的比较直!”还有学生道:“我和同桌画出的不在一起的两直线也不同,他画出的两根线距离较远,我画的两根线距离较近!”教师接着引导他们通过不断延伸两直线,观察两直线是不是相交线,并引出平行线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动手实践教学构建激趣课堂,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一言蔽之,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构建“激趣”课堂,使得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在能够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地学习新知、或者新技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碧玉.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激趣教学的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6):107-107.
[2]胡海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激趣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6(25):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