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特殊儿童成长特点,遵循特殊儿童的学习规律,以悦纳每个特殊生命个体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充分挖掘、利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现有设施,以“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发挥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建设目标,探索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与使用的校本化实践,旨在形成一种基于特殊儿童的、涵盖生命与生活全领域的、多样化、平衡性课程,从而生成有价值、可推广的教育成果。
关键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3-0095-02
引 言
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区域普通学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开始陆续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特点和能力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适宜的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然而,建设资源中心是基礎,构建融合教育的新型模式是更高的目标[1]。笔者作为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指导教师,在科学规划“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际,对小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展开了初步探索,期望形成一种基于特殊儿童、涵盖生命与生活全领域的、多样化、平衡性课程,现将笔者的些许粗浅见解梳理如下。
一、营造悦纳的融合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共生共融的美好境界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多数特殊儿童能够进入普通班学习,让他们接受常规学校的教育,同时帮助他们适应普通的校园生活,使其感受常规学校的教学氛围,逐渐形成平常心态,并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营造安全、平等、适宜、悦纳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以正常的心态、特殊而无痕的方式时时受到融合教育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巧妙地利用学校的每处景观和每面墙壁,利用情境化的文化熏陶达到共生共融的美好境界。
二、建立项目化融合教师团队,开展资源中心共同体研究
资源教师是融合资源功能室的核心,资源教师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其还是普通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的桥梁。资源教师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种是专业的特教班教师,他们有从事特教工作的经验,会定期参加特殊教育的培训,且长期在低年级教学;第二种由青年教师志愿者组成,他们年轻有活力,面对生活积极向上,初为人师,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在专业技能上接受过特殊培训,能够迅速、熟练地使用感统训练的器材;第三种由低年级班主任组成,他们常年在低年级教学,有着丰富的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感统失调的学生十分敏感,在进行感统训练教学培训后,能够成为一支强劲的队伍。在建立队伍的同时,学校还应组织相应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特级指导教师、心理治疗师、家长义工等,完善融合教育的教学管理团队架构,从而打造“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的发展研究共同体。
三、配备科学的融合资源教室,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资源教室,以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上课就读。科学合理的资源教室配置能确保特殊儿童有效开展康复教育训练,为家长、任课教师提供专业资源支持,为资源教师日常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学校通常根据实际需求将资源教室划分为感统训练区、运动康复区、补救教学区、心理教育区、办公管理区五大区域。这样能够为特殊儿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放松心态,勇敢展现自我,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特殊儿童还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做游戏等方式去接触新朋友,彼此融洽、快乐地相处。
四、采取尊重的融合教学方法,形成宽泛平衡的课程体系
融合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每个特殊儿童,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做自己。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教育是儿童的身心需求,并不是教师的需求,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不同的身心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一)感统训练个别化课程的探索
我们可以将感统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面向在资源教室中上课的特殊儿童,将感统训练统一安排在上午第三节课。第二阶段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感统训练,从而尽早发现低年级中感统失调的学生。通过测评,我们能够了解学生的感统失调程度,并依据测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感统训练。
(1)趣味性训练。我们需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游戏环节。比如,教师可以加入蹦床的训练,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蹦床训练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难以保证训练效果。教师如果在蹦床的基础上加入抛球游戏,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持久性训练。参加感统训练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往往不够持久,容易对项目产生厌倦感,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我们在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训练一边数数,给予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但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还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
(3)愉悦性训练。在感统训练中,教师适当融入音乐,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积极参与训练,从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及时记录。每次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做好记录。我们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制订计划,随时记录学生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中的表现、训练效果等,并分析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以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二)运动拓展康复化课程的探索
在进行户外拓展锻炼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体育场或周边的公园等区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足球场举行一场小型足球赛,让学生在沙滩区玩堆沙子游戏,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锻炼其身体平衡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参与普通学生的游戏,收获技能与快乐,还可以让其与普通学生建立友谊,增强其社会交往技能,这正是开展运动拓展康复化课程的真正意义。
(三)补救教学游戏化课程的探索
游戏对于每一阶段的儿童都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特殊儿童的补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具,开展游戏化课程教学,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具对于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对能触摸到的物品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拼音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套颜色鲜艳的木制字母学具,引导特殊儿童去摸一摸、看一看。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利用学具开展教学,让特殊儿童自己动手摸一摸时针,感受如何转动分针、秒针。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掌握时针转动的规律。
(四)心理健康人格化课程的探索
健全的人格基础是自尊、自信。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每个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避免出现不良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人格化课程应强化以下几点。
(1)培养坚强的意志。每位教师都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利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培养特殊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
(2)形成勇于面对挫折的心态。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实现理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要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鼓起勇气。
(3)增强自信。自信心對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针对特殊儿童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的情况,教师应为其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鼓励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结 语
每个特殊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要具备“五颗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恒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需要相关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积极实践,需要其在一路前行、一路探究中,用爱与专业点亮特殊儿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小强,叶晓乐.融合教育新模式:“特教学校+卫星班”[J].现代特殊教育,2016(21):17.
作者简介:王艳(1977.4-),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关键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3-0095-02
引 言
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在区域普通学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大背景下,各地区开始陆续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特点和能力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适宜的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服务。然而,建设资源中心是基礎,构建融合教育的新型模式是更高的目标[1]。笔者作为海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指导教师,在科学规划“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际,对小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和使用展开了初步探索,期望形成一种基于特殊儿童、涵盖生命与生活全领域的、多样化、平衡性课程,现将笔者的些许粗浅见解梳理如下。
一、营造悦纳的融合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共生共融的美好境界
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多数特殊儿童能够进入普通班学习,让他们接受常规学校的教育,同时帮助他们适应普通的校园生活,使其感受常规学校的教学氛围,逐渐形成平常心态,并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营造安全、平等、适宜、悦纳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以正常的心态、特殊而无痕的方式时时受到融合教育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巧妙地利用学校的每处景观和每面墙壁,利用情境化的文化熏陶达到共生共融的美好境界。
二、建立项目化融合教师团队,开展资源中心共同体研究
资源教师是融合资源功能室的核心,资源教师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其还是普通教师、家长及学生之间的桥梁。资源教师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种是专业的特教班教师,他们有从事特教工作的经验,会定期参加特殊教育的培训,且长期在低年级教学;第二种由青年教师志愿者组成,他们年轻有活力,面对生活积极向上,初为人师,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在专业技能上接受过特殊培训,能够迅速、熟练地使用感统训练的器材;第三种由低年级班主任组成,他们常年在低年级教学,有着丰富的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感统失调的学生十分敏感,在进行感统训练教学培训后,能够成为一支强劲的队伍。在建立队伍的同时,学校还应组织相应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特级指导教师、心理治疗师、家长义工等,完善融合教育的教学管理团队架构,从而打造“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的发展研究共同体。
三、配备科学的融合资源教室,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资源教室,以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上课就读。科学合理的资源教室配置能确保特殊儿童有效开展康复教育训练,为家长、任课教师提供专业资源支持,为资源教师日常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学校通常根据实际需求将资源教室划分为感统训练区、运动康复区、补救教学区、心理教育区、办公管理区五大区域。这样能够为特殊儿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放松心态,勇敢展现自我,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特殊儿童还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做游戏等方式去接触新朋友,彼此融洽、快乐地相处。
四、采取尊重的融合教学方法,形成宽泛平衡的课程体系
融合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每个特殊儿童,让他们能够勇敢地做自己。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教育是儿童的身心需求,并不是教师的需求,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不同的身心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一)感统训练个别化课程的探索
我们可以将感统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面向在资源教室中上课的特殊儿童,将感统训练统一安排在上午第三节课。第二阶段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感统训练,从而尽早发现低年级中感统失调的学生。通过测评,我们能够了解学生的感统失调程度,并依据测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感统训练。
(1)趣味性训练。我们需要提高课堂趣味性,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游戏环节。比如,教师可以加入蹦床的训练,但如果只是单纯的蹦床训练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乏味无趣,难以保证训练效果。教师如果在蹦床的基础上加入抛球游戏,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持久性训练。参加感统训练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往往不够持久,容易对项目产生厌倦感,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我们在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训练一边数数,给予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但能保证训练的有效性,还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
(3)愉悦性训练。在感统训练中,教师适当融入音乐,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积极参与训练,从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及时记录。每次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做好记录。我们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制订计划,随时记录学生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训练中的表现、训练效果等,并分析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以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 (二)运动拓展康复化课程的探索
在进行户外拓展锻炼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学校的体育场或周边的公园等区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足球场举行一场小型足球赛,让学生在沙滩区玩堆沙子游戏,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锻炼其身体平衡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参与普通学生的游戏,收获技能与快乐,还可以让其与普通学生建立友谊,增强其社会交往技能,这正是开展运动拓展康复化课程的真正意义。
(三)补救教学游戏化课程的探索
游戏对于每一阶段的儿童都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特殊儿童的补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具,开展游戏化课程教学,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具对于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对能触摸到的物品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拼音时,教师可以拿出一套颜色鲜艳的木制字母学具,引导特殊儿童去摸一摸、看一看。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利用学具开展教学,让特殊儿童自己动手摸一摸时针,感受如何转动分针、秒针。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正确掌握时针转动的规律。
(四)心理健康人格化课程的探索
健全的人格基础是自尊、自信。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每个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健全的人格,避免出现不良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人格化课程应强化以下几点。
(1)培养坚强的意志。每位教师都要抓住各种教育机会,利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及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培养特殊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
(2)形成勇于面对挫折的心态。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实现理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要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鼓起勇气。
(3)增强自信。自信心對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针对特殊儿童容易出现孤独、自卑的情况,教师应为其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赏识、鼓励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结 语
每个特殊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要具备“五颗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恒心。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需要相关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和积极实践,需要其在一路前行、一路探究中,用爱与专业点亮特殊儿童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小强,叶晓乐.融合教育新模式:“特教学校+卫星班”[J].现代特殊教育,2016(21):17.
作者简介:王艳(1977.4-),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获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